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708章 驪山的技術護城河
  深夜裡傳來了剁肉聲,豬肉在刀下被切成丁,而後被剁得細碎。

  楊嬸聞聲而來,笑道:“縣侯,讓嬸嬸來剁。”

  張陽熟練地剁著肉,笑道:“我來吧,女兒和媳婦都喜歡肉粒大一些,我自己剁肉分寸更好把握。”

  楊嬸笑著點頭,“也好。”

  兩位嬸嬸便坐在李玥身邊,幫著包餃子。

  豬肉事先用蔥薑水和酒水去泡過,現在剁碎了可以直接包起來。

  生了兒子之後,媳婦的口一直挺重。

  夜裡,又下起了凍雨,帶著冰粒的雨水落在自家的屋頂上,落在了華清池邊。

  一聽能吃餃子,弟弟妹妹也不睡了。

  張陽剁了兩大塊豬肉,放松著胳膊,接下來的包餃子的事情就交給媳婦和弟弟妹妹們了。

  原本這個時候孩子們都應該睡了,可現在驪山上還是熱鬧一片。

  只有熊大依舊是鼾聲如雷,那幾頭小熊與熊貓都酣睡著。

  深夜裡確實寒冷,可看著孩子們排排坐包餃子的模樣,家裡就顯得很溫馨。

  課外活動也要有,張陽盤算了好一會兒,才發現今年有好多事情要做。

  一大家子坐在屋簷下吃著餃子,口味淡了就自己多加一些細鹽。

  小慧和小武坐在一起正低聲商量著什麽,李玥在一旁聽著時而皺眉,時而詢問。

  吃完了宵夜,娛樂生活匱乏的當下,張陽拿著筷子敲著碗教孩子們唱歌,哼唱的歌就是最簡單的祝福歌。

  祝福你,在每一天裡……

  雖然用如今關中話版本唱起來有些繞口,張陽用自己為數不多的語言天賦一句一句教著。

  很快孩子們便會自己唱了。

  歌曲中歡快又喜慶的氣氛很有感染力。

  也不知道唱了多久,孩子們都累了,最後大家都睡下了,兩位嬸嬸還在哼唱著剛剛的歌調,收拾眼前的碗筷。

  一晚上的歡樂過去,不論睡得有多晚,張陽總會按時在早晨的固定時辰起床。

  生活作息養成了習慣,也沒了要晚睡的心氣。

  人們的生活所需都是從白天開始的,一天或一年,清晨時分勞作,夜裡生活。

  因為在當下樸素的生活中,到了夜裡,就算是摸黑你也做不了太多的事情。

  張陽提著刀走到驪山的東南山麓,這裡有一片竹林。

  找了幾棵還算是結實的竹子砍下來,這些竹節都可以用來做竹筒。

  將砍下來的竹子都用麻繩捆起來。

  再扛起竹子的後頭,這些竹子捆起來之後,後端如腳盆一般粗。

  張陽將捆著竹子的繩頭綁在肩膀上,雙手扶著腳步吃力地往山上走著。

  這種活很費力氣,不過以前做多了苦力,現在來說也就沒什麽,就是胳膊遭點罪。

  等將這些竹子都拖到了自家車間前,張陽緩緩將其放下,松了松酸疼的肩膀。

  歇了片刻,再看弟弟妹妹的房間還鎖著,這幫孩子多半還要睡。

  倒是李麗質,小武和小慧三人一早就跟著兩位嬸嬸去練騎射。

  秋收冬藏歸秋收冬藏,家裡幾頭熊在冬天總是貪睡也就算了,這些孩子也這麽貪睡。

  心中有了不滿,張陽還是多看一眼忍了下來,拿起柴刀繼續將竹節的葉子與枝脈全部砍去。

  不多時,李玥也醒了,帶著兒子與女兒洗漱。

  張陽將這些竹子全部削好之後,開始將竹節鋸下來,剛鋸了兩節心中越想越不爽利。

  放下手中的柴刀,這些弟弟妹妹也學著熊天天睡懶覺可不行,雖說這些天李玥暫時結束了他們的課業。

  張陽敲響房門,開門的是清河公主,她揉著眼打開門的一條縫,“姐夫?怎麽了?”

  “起床幫我洗竹子。”

  “啊?”清河眨了眨眼,一臉的疑惑。

  “嗯,抓緊起來!”張陽大喊了一聲,屋內頓時傳來一陣陣埋怨。

  又徑直走入了李治,李福,李明的房間,將他們三人拎了出來。

  被冷風一吹這三個小子頓時沒了睡意,匆匆跑回去穿衣服。

  看著弟弟妹妹一個個都出來了,張陽這才滿意許多,等她們吃完了早飯,便讓她們幫忙清洗晾曬竹節。

  孩子們也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動手能力也需要提高。

  弟弟妹妹從一開始沒有精神,慢慢地恢復了嘰嘰喳喳吵鬧樣子。

  看著眼前六十多個竹筒,按照李世民的要求,這些竹子還是不夠的。

  先讓弟弟妹妹休息,張陽再去砍竹子。

  清河和東陽,還有李治還算是懂事,其余的孩子都去抱著熊玩鬧了,要不就再去搶玩具。

  小清清自己吃著早上的飯食,還要順便喂弟弟,她一邊拿著小木杓喂弟弟不滿道:“爹爹和娘都這麽忙,只能我來喂你了。”

  見弟弟吃飯也不乖,小清清氣得乾脆自己將碗裡的飯食吃完,這一下弟弟又哭了起來。

  晾曬好衣服的嬸嬸連忙來幫忙,兩位嬸嬸是最心疼小清清與這位小侯爺的。

  李玥撕開黃歷的一頁,歷法確認之後,驪山就可以做自己的黃歷了,今天是臘月二十。

  這些天村子裡越發熱鬧,當初李泰在村子裡就是個孩子王,村子裡的男孩子都成了李泰的“下屬”

  不過現在大家都長大了,當初跟在李泰後頭玩鬧的孩子也都成了村子裡的青壯年,他們有的聽了魏王的安排去中原各地看看,有的離家出去歷練或是遊學。

  不過每一年就要臨近除夕他們就會回來,帶來了外界的見聞,一出一年再來村子裡發生了許多變化。

  尤其是田地裡種著的蔬菜,還有那台巨大的蒸汽機。
    當蒸汽機的汽笛響起的時候,就意味著新的一天開始了,村民們也都習慣了這種汽笛聲。

  村子裡除了這些村民,還住著歐陽詢,武士彠,李孝恭。

  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就要到了,村子裡來往的賓客不少,唯獨李靖院子的門前最冷清。

  不過近來李靖在村子裡發現了一個人,村子裡鐵匠是分技術等級的。

  現在鐵匠坊的技術總領人是個年近六十的老大爺,這位老大爺便是江師傅,按照驪山的說法,他是驪山的總工。

  驪山的鐵匠坊只有這一處,而且所有的鐵料都要經過這位老師傅的手。

  張陽對火器一直閉口不談,李靖耿耿於懷,只能求問這位老師傅。

  而老師傅也是孤身一人獨居,李靖與他攀談,發現這個老先生在兵器鑄造上很有造詣,能夠將橫刀,馬槊,甚至弓箭與箭矢鑄造講述得很有見地。

  再問他,便可以知曉他原本就是軍中的工匠,後來在長安城謀生,又被招去了軍器監。

  如此這位老先生又被工部安排來了驪山,才有了今日。

  “張陽這孩子確實讓老頭鑄造了很多古怪的事物,只是一直不知道那些東西作何用處。”

  說著話江師傅拿出了一疊老舊的圖紙,放在桌案上。

  李靖拿起其中一張圖紙,圖紙上畫著的一個個圖形看著令人一頭霧水,而且還有各種密密麻麻勾勒的線條。

  以前在軍中李靖時常看一些軍械圖紙,以前覺得投石車已經夠複雜了,現在一看這些圖紙,這位名震中原內外的大將軍又覺得是自己當年見識淺薄了。

  “驪山以前也都是靠這些圖紙來鑄造物件的嗎?”

  江師傅點頭,圖紙上寫著用處,“比如這裡寫著蒸汽機上方支撐零部件,車床轉動軸……嗯!”

  “平時鑄造用的圖紙都是有名目的,至於那些沒有名目的圖紙都是張陽這孩子帶來的,有時候老頭看了這些圖紙也不知道作何用處,有些地方設計很是精細。”

  李靖翻看著一張張圖紙,將沒有名目的也就是張陽親自交給鐵匠坊鑄造的圖紙一一排列開來。

  “不知道其前後順序,不知其部位,不知其用處,如何得知這些鑄造之物用作何用。”

  “大將軍如此說,老頭倒是想起一些事,以前張陽這孩子就是這般,但凡做事都會給一手,留一手,是個謹慎又聰明的。”

  李靖頷首道:“如此說來,就算是得到了這些圖紙也是無用的。”

  洋洋灑灑,三十余張圖紙,圖紙上的線條光是看著就令人眼睛發花。

  李靖從中觀察著這些圖紙的筆觸,感慨道:“好複雜的畫圖方式。”

  “大將軍,這些圖紙說複雜也不複雜,只要理解了之後,鑄造起來也就心裡有個分寸了,”

  李靖苦澀一笑,“以前馳騁中原,自以為看盡了天下英雄,不想真是人外有人。”

  現在的李靖驚訝於驪山圖紙設計,只要張陽稍稍做一些手腳,就算是得到了這些圖紙,也造不出火器。

  若是自己擁有火器,一定會將鐵匠坊列為村子裡的禁地,現在驪山沒有將鐵匠坊圈起來,其實就是他心裡明白圖紙不重要,李靖說出了心中的答案,“就算是得到了這些圖紙,外人也造不出圖紙上的東西?”

  這裡的圖紙已經超出了尋常工匠的認知。

  江師傅喝著茶水搖頭,疑惑地看著大將軍,“以為大將軍能知曉一些鐵匠之事。”

  “難道不是這樣嗎?”

  “大將軍呀,老頭也不瞞著你,敢問大將軍能看得懂圖紙?”

  “看不懂,但有經驗的工匠說不定能看懂。”

  江師傅笑道:“就算是如今大唐軍器監鑄造軍器有手藝最頂尖的工匠,但鑄造這些零件多半也造不好。”

  李靖皺眉道:“軍器監所聚工匠都是軍中能手。”

  對此,江師傅沒有否認,解釋道:“他們確實是軍中的能手,但鑄造之事需要手藝。”

  李靖搖頭不解道:“那自然需要手藝。”

  江師傅又道:“將軍還是想錯了,驪山的鑄造工藝是個壁壘,我等為了達到張小子的要求費盡了心力。”

  “若這樣說,只要朝中的軍器監多費一些時日也能造出來。”

  江師傅撫須道:“倒也說不好,驪山的鑄造能有今時今日的進步缺不了一樣東西,那就是驪山尺。”

  說著話,他小心翼翼拿出尺子。

  李靖看著這個事物,此物外形像個扁平的錘子。

  “此物便是驪山鑄造術的關鍵,可以測量深度,寬度,長度,厚度,而且可以精確到毫厘之間,張小子還有一個叫做車床的東西,只是如今鐵匠坊還沒有來年就可以帶下山。”

  李靖打量著眼前這個驪山尺,注意到了刻度,可以抽動內部刻度來測量事物。

  “大將軍或許看不懂,但學會用法之後便可以知道此物妙用無窮,此尺乃是驪山鑄造核心物件,那些複雜的零件才能得以鑄造,魏王殿下是個不拘小節的人,才將此物交給老頭。”

  據老夫所知這驪山尺又叫遊標卡尺,世上只有三把,一把在牛闖手中,一把在驪山侯手中,剩下的唯一一把尺子,就是大將軍手裡的這把。

  李靖將驪山尺交還,“謝老先生指點。”

  老師傅又道:“大將軍來問老頭,老頭一定是知無不答,但有些鑄造工藝上的事,就算是說出來了,要領悟……呵呵,談何容易?”

  “張小子一直以來都在堅持在技術一道上,為了技術水平他與魏王不惜錢財無止盡地投入,數年來造就了如今驪山的光景,不出五年,等再有寸進,現在的驪山鑄造工藝,放眼天下,沒有比驪山更好的了。”

  工業的寸進,鑄造技術的寸進能夠帶來的益處是巨大的。

  沒有彈簧造不出現在的車床,也就是耗費兩三年時間做出來的彈簧,才有現在的驪山的生產水平。

  別看一個小小物件,它可以改變很多,也能夠成就驪山。‘’

  這便是魏王與張陽一直以來苦心孤詣,在技術一道上全力以赴的原因。

  驪山的彈簧如今越做越小,也就是放眼天下,只有驪山能夠鑄造出此物。

  每每想到這些,江師傅的臉上就有了笑容。

  李靖看著這些圖紙陷入了沉思,而在驪山的另一邊,李崇義帶著自家的家人來看望李孝恭。

  自家親爹久居驪山也就罷了,還在房梁上掛著一根繩子。

  聽著自己的親娘數落著親爹。

  “你知道外面的人都是怎麽說的?都說你李孝恭就知道護著驪山,也不知道照顧自己家裡的孩子。”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