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647章 大悲大喜的縣侯
  江師傅的目光注意到了一旁的李治,便問道:“這孩子是?”

  張陽尷尬解釋道:“這是我媳婦的弟弟。”

  江師傅點頭道:“既然是你媳婦的弟弟,你也該當自己的弟弟。”

  “姐夫對我很好的。”李治一手提著滑板道。

  江師傅眯著眼微笑,撫須道:“我們驪山的孩子都好。”

  李治乖巧懂事地再次行禮,“我也想一直都住在驪山。”

  江師傅聞言,收了收笑容,“家還是家,終究是要回家的,你還小不懂事,等長大了就明白了。”

  如今江師傅是這裡的主事人,鐵匠坊的一切事宜都是他在安排。

  張陽將一車鐵料拉入鐵匠坊中,就交給他們去安排。

  江師傅又道:“想著難得見你,與你吃一頓酒,不過驪山有規定勞作之時不能飲酒,可惜了。”

  “我最近幫著給魏王殿下鑄造一些東西,鮮少有時間。”

  江師傅不住點頭,“說來也是,魏王殿下的事也重要。”

  看孩子在這裡,也不好多說什麽,江師傅便自顧自走入了鐵匠坊,各家都有各家的難事,說不定這小子自己也有什麽難言之隱,不好多問他的家事。

  江師傅心裡這麽想著。

  領著李治一路離開,張陽走在田地裡看著作物的生長情況,上官儀也在遠處挑揀著種子,還有一些不知名的盆栽。

  “上官先生。”李治上前行禮。

  “晉王殿下。”上官儀躬身也行禮。

  “上官先生這是在做什麽?”

  上官儀解釋道:“今年諸國使者來大唐朝賀,禮部的官吏與那些使者說了現在的禮部尚書任職太府寺卿,並且在收集各地的作物,他們便將自己地方的作物帶來了。”

  李治頷首道:“那些使者多半是為了討好禮部,禮部執掌外交職權,若是禮部多給一些禮遇,想必他們的處境就會好很多。”

  “想來是的。”

  上官儀中肯點頭。

  張陽乾脆拿了一張板凳坐下來,幫忙挑揀著作物,拿起一盆半死不活的盆栽好奇道:“嗯?這是蘋果嗎?”

  “什麽果?”

  這半死不活的樣子也看不出它是何作物,自從西域打通了波斯之後,河西走廊也逐漸恢復了繁榮,越來越多的商客進入了河西走廊,如此也給中原帶來很多貨物,就像是胡椒等物,現在長安城越來越多了。

  張陽將這盆栽放下,又看向其他的作物種子,經過當年張騫出使西域之後,有很多西域作物進入了關中。

  而現在要去找一些其他的,那就要去更遠的地方。

  “這是哪兒來的?”張陽拿起一顆扁平狀的種子。

  “記得這是西突厥人送來的,說是一種吃食,放在火中燒一燒就能吃。”

  張陽呼吸急促,“這哪裡是吃食,這是南瓜的種子!”

  “南瓜?”

  “不對呀!”張陽思量著,“按說這個東西應該在更遠的地方,這東西怎麽會出現在西突厥?”

  上官儀不住搖頭,“下官也不清楚。”

  說來也是,上官儀怎麽可能知道這種種子的來路,當然了種植南瓜需要肥沃的土地,西域那片地方多半種不出來。

  按說現在的西方的局勢,若說隨著大食人的擴張,越來越多的資源被打通,可這東西起碼與中原隔著一個大板塊。

  不過再一想,張陽也就想明白了,在西方崛起的過程中,羅馬幾度擴張,地中海的沿海貿易開始之後,西方的也開始活躍了起來,從北非到沿著尼羅河南下,倒也不是不可能。

  而隨著現在兩河一帶的大食崛起,隨著人口遷徙,多地的交流也就開始。

  直到現在大食開始崛起,並且進兵西方。

  不過這個作物的種子是好東西,還需要好好培育一番。

  一塊布包著十來顆種子,張陽苦澀一笑,“他們竟然將這個東西當作吃食。”

  不論這種子現在的存活率怎麽樣,但凡這十余顆種子有一顆能夠種出來,那將是一筆天大的財富。

  就算是這些種子都種不活,大不了平了整個歐洲。

  南瓜又叫番瓜,這是最初在中原種植時的名字,上官儀手頭上要培育的還有胡蔥。

  他翻著典籍解釋:“胡蔥這個東西早在漢時就有了,只不過一直沒有好好培育過,想著用黑土來種植。”

  甜菜,豇豆,胡蔥,茄子這些都要培植,還有這個南瓜。

  上官儀打算在關中種葡萄和胡瓜,張陽挑了部分的種子帶去驪山。

  有些盆栽枯萎得不成樣子,光是這麽一看也看不出是什麽作物。

  讓李治捧著一個疑似蘋果的盆栽,自己帶著一些作物的種子拿到山上去培植。

  太府寺就要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這是老師教導的。

  給閻立本的太液池開鑿監理了帳目之後,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聽聞朝中的瑣事了。

  這種感覺很不錯,張陽覺得自己的養老生活提前到來。

  李治好奇地看了看手中的盆栽,“姐夫蘋果是什麽?”

  “從前有個姓牛的家夥,他在樹下看書,然後被一顆蘋果砸了。”

  “是嗎?”李治眨眼問道。

  “然後他就想到了重力。”

  “這個蘋果好厲害,要是我被砸一下呢?”

  童言無忌……張陽不想和他解釋太多,好似在李治的認知裡,這個蘋果是一種開悟的神果,被砸一下就能開悟。

  童年的幻想是美好的,還是不要打破。

  回到山上之後,張陽就開始培植這些作物,先做培養土,用農家肥與疏松的土壤就可以。

  李玥瞧著夫君專心處理作物,她的心情很好,回到屋中繼續給將來出生的孩子做新衣裳。

  王嬸低聲道:“做嬰孩時候的衣服就可以了,還不知男孩女孩,小清清當初的舊衣服都還在呢。”

  李玥點著頭,“嬸嬸,夫君很久沒有過問朝中的事情了。”

  仔細想來,自從陛下任命縣侯為太府寺卿,確實沒有再過問朝中的事了。

  其實縣侯的才能出眾,陛下反而將他調任到了太府寺,怎麽想都想不明白。

  王嬸雖說不懂,李玥微笑著不想去糾結其中原因,“一家人好好的才像話,眼前夫君任職禮部尚書,常常與父皇吵架,還時常上火。”

  早就聽說過縣侯常常與陛下爭吵,這種事情都快習以為常了,過年時陛下來見太上皇,就與縣侯有過爭執。

  這頭疼的問題若是不去想倒好,一想起李玥就覺得很為難。

  平靜的日子過了半月,張陽看著自己的苗床,培養土上的種子依舊沒有要發芽的意思。

  長歎一口氣,或許真的失敗了。

  還以為大唐終於要有南瓜了,還高興了許多天。

  李治低聲道:“姐夫要把這些種子丟了嗎?”

  “就放著吧,我再看看。”

  半月不發芽,其實就可以斷定培育失敗,倒是胡蔥和甜菜都不錯,就連那棵蘋果樹都有要新生的跡象。

  除了這些作物,驪山也是生機盎然,春季的萬物複蘇,周邊的野草也開始瘋長。

  只有南瓜的種子至今沒有動靜。

  三河馬喜歡吃嫩草,便在家邊也不願意離開。

  小武壯著膽子坐在馬背上,不論她怎麽催,這匹馬就站在原地不動。

  片刻之後,讓小武很掃興。

  車間中,張陽用車床打磨著鐵釘,驪山的鐵匠坊可以做鐵釘,江師傅他們更熟悉了螺帽的用法。

  說來原理也不複雜,這些經驗老到的鐵匠一看就能明白。

  想要用在槍上的零件,必須要精細再精細。

  張陽用飛輪打磨著鐵釘的邊沿,每每用飛輪在打磨完之後,再用遊標卡尺量。

  這種精細活,只能慢慢一步步來。

  只聽一聲脆響,正在打磨的鐵釘斷了。

  車間內安靜了許久,直到飛輪停止轉動。

  李治還在門口玩著滑板,卻聽見車間內一聲怒吼。

  “天殺的!半天時間打磨出這麽一根鐵釘還給我磨斷了!你知道我這半天有多累嗎?腳都要踩廢了,你就這麽給我斷了。”

  怒吼聲嚇得李治一個激靈,再向車間內看去,卻見姐夫指著車床依舊在罵。

  “但凡中原鑄造技術可以再進一步,老子用得著忙碌這半日,還白費工夫?你們這群只知道在道德標準上內卷的混帳聖人,害得我又要重來,還要浪費半日!”

  張陽罵完重重踹了一腳車床,脫下了圍裙快步走出車間,洗手洗臉,脫下外衣在華清池中洗了洗又換上乾淨的衣裳。

  之後面無表情地躺在家門口,抬頭看著天雙目無神。

  時而哀歎,時而悲痛,又會痛心疾首。

  這模樣看得弟弟妹妹們很是擔心,她們擔心姐夫心情不好又不給修玩具,不做好吃的,那該如何是好。

  李治快步走來,“姐夫,那個南瓜發芽了。”

  張陽躺在躺椅上,翻了一個身,背對著低聲道:“不用安慰我,現在沒有心思去給你們做玩具。”

  “姐夫,南瓜真的發芽了。”

  “稚奴啊,你不用這麽說,我今天也不想做好吃的。”

  “真在發芽。”

  這小子還扯著自己的衣角,張陽無奈起身,走向苗床。

  定睛一看,就見到了培養土中有三兩點綠色,再用力眨眼確認自己沒有看錯。

  說不定是野草,張陽蹲下身,側頭看著土壤中那一點點的綠色,要是有個放大鏡就好了。

  摸著自己的下巴思量半晌,張陽稍稍挖開一些培養土,這一看果然是種子有了一些根須。

  “哈哈哈!”

  突然地放聲大笑,還是嚇了李治一個激靈,他神態擔憂,“姐夫!姐夫你不會瘋了吧。”

  張陽鎮定下來,“凡事有得必有失,看來今天發生的也不全是壞事。”

  李治低聲道:“種子在土壤中必定就會發芽,這不是得失,這是必然。”

  “我說有得有失就是得失。”張陽心情大好,“今天給你們做鴨血羹湯。”

  “好!”

  姐夫心情好了,李治的心情也跟著好了起來。

  飯後,孩子們還在華清池邊玩耍,張陽喝著茶水平靜下來之後,思緒也清晰了不少,或許是自己想錯了,南瓜的發芽周期比自己所預料的要長很多。

  而且種子失水嚴重,如今能有三顆存活已是難得。

  有時候覺得老天都在為難自己,尤其是在製造技術上。

  可現在一想,真是老天都在幫著大唐,讓大唐強大。

  溫暖適宜的氣候讓中原的糧食幾度豐收,中原的糧價都已經降到五文錢一鬥。

  這都是賊老天的功勞。

  宮裡又讓人送來了一石細鹽,楊嬸道:“今年的清明剛過去不久,陛下與皇后就給宗室與權貴們分了不少細鹽,各家各戶給的都不多,說是我們驪山給的最多。”

  李玥瞧著這些細鹽笑道:“現在父皇手中一定有很多細鹽。”

  李世民得到了吐蕃的鹽湖,這位皇帝手中肯定有吃不完的鹽,現在關中細鹽的價格是六十錢一鬥,若是粗鹽四十錢一鬥。

  這都是太府寺最近的記錄中得到的物價。

  許多尋常鄉民多數時候不會用銀錢來買鹽,這樣太貴,普通人家都是物換鹽,因為太貴了。

  張陽翻看太府寺記錄的時候還看到武德四年的鹽價是一百錢一鬥,戰爭時期,局勢動蕩鹽價則會更貴。

  隨著天下平定之後,鹽價自然而言就降下來了。

  鹽的價格便宜與否,與糧食相關,也與社稷形勢有關,更與生產力有關。

  要讓大唐更強大,讓大唐的孩子更強壯,鹽自然是越便宜越好,同時生產力提升就很有必要了。

  陛下令衛府改成折衝府,並且令青壯年只能年滿二十歲才能入行伍,進入折衝府的人也會隨之減少,如此也說明了李世民想要治世的決心。

  接下來幾天,張陽每天都會去看看苗床的作物長勢如何,惹得李玥有些不滿,她抬著下巴不悅道:“夫君關心作物,都不關心孩子了。”

  “媳婦,你看這幼苗又長高了一些。”

  只是瞅了一眼,李玥扭頭道:“有嗎?”

  “嗯。”

  “哼,還是這麽小一點。”

  “我們家就要有南瓜吃了。”

  聞言,李玥的神色好了許多,“嗯,南瓜好吃嗎?”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