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澳洲崛起錄》第362章 名副其實的太平洋霸主
  第362章 名副其實的太平洋霸主
  對於澳大拉西亞人來說,1913年絕對算得上是驚喜的一年。

  除了阿瑟宣布對於海軍進行擴張之外,澳大拉西亞還在這一年接收了很多列強的太平洋殖民地。

  是的,在1913年的最後一個月,澳大拉西亞再次開啟了接收英法太平洋殖民地的行動。

  所羅門群島的接收到目前為止進展都很順利,這也讓阿瑟決定加快接收殖民地的步伐,爭取在一戰爆發之前,全面接收列強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

  為了這次殖民地的交接,阿瑟特地準備了一整個師前往太平洋的島嶼,並且派遣了海軍在這片海域進行巡邏。

  1913年12月11日,澳大拉西亞宣布將從英國接手的英屬斐濟改名為澳屬斐濟殖民地,總督為喬治斯·瓦列裡亞諾斯。

  澳屬斐濟的陸地面積高達18300多平方公裡,是一個由數百個島嶼和群島組成的地區。

  和所羅門群島一樣,雖然人口高達15萬人,但核心的歐洲移民只有兩萬人左右,其他的都是當地的土著。

  澳大拉西亞目前新接收的這些殖民地,最重要的還是以穩定為主。

  因此,在這些殖民地的秩序真正穩定之前,阿瑟暫時不打算對這些殖民地的土著人口出手。

  澳屬斐濟的待遇規格和所羅門群島差不多,都是1000人的駐軍和州級行政區劃。

  雖然太平洋的這些殖民地加起來土地面積都不如澳大拉西亞本土的一個州,人口也大多只有十多萬。

  但這些殖民地彼此之間比較分散,並不適合統一管理。將其拆散為大大小小幾個殖民地,不僅能夠緩解殖民地管理起來的壓力,也能夠提高政府對於單個殖民地的控制力。

  澳屬斐濟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沒過幾天之後,法國人也開始了行動。

  這次法國人轉讓的區域,位於被澳大拉西亞目前領土包圍著的法屬新喀裡多尼亞。

  法屬新喀裡多尼亞的土地面積和斐濟相差不多,高達18575平方公裡。

  但這片地區的人口就要少很多,算上所有土著人口,法屬新喀裡多尼亞的總人口也不會超過十萬人。

  和法屬新喀裡多尼亞一起被轉讓給澳大拉西亞的,還有新喀裡多尼亞北部的新赫布裡底群島。

  新赫布裡底群島,這土地面積大約為1.22萬平方公裡,人口只有七萬人左右。

  這片地區比較特殊,因為廣泛分布著來自英法的傳教士,因此,在幾年前,英法簽訂了條約,宣布共管這片區域。

  趁著這次轉讓殖民地的契機,英法也直接將這塊殖民地轉讓給了澳大拉西亞,同時也省去了很多麻煩。

  要知道,太平洋上的這些殖民地距離英法的本土都比較遙遠,並且大多都沒有實現糧食和資源自給自足。

  這也代表著,在很多時候,英法需要給島上的駐軍和居民送去物資和糧食,這往往也代表著很大一筆消耗。

  損失這些殖民地對於英法來說並不心疼,畢竟英法在東南亞都有著殖民地,英國人還擁有印度這個廣泛的殖民地,自然也看不上太平洋這些人口只有十多萬的小型島嶼。

  因此,轉讓這些殖民地看似英法損失了土地,實際上也是英法趁著這次機會,減小政府的負擔。

  因為新赫布裡底群島和法屬新喀裡多尼亞距離比較近的原因,因此,在澳大拉西亞政府研究之後,決定將這兩塊殖民地合並,成立澳屬新喀裡多尼亞。

  經過合並之後,新的澳屬新喀裡多尼亞,人口也將達到十多萬人,和所羅門群島,斐濟一個水平。

  其實從地圖上就能夠看出,皇家領地,澳屬帝汶,澳屬新幾內亞,澳屬所羅門群島,澳屬新喀裡多尼亞,澳屬斐濟,新西蘭這些地區,直接形成了一條從澳大拉西亞北部開始的,一直環繞到東南部的島嶼防禦鏈。

  徹底整合這些地區之後,澳大拉西亞可以依托這些島嶼和殖民地,將任何來自太平洋的敵人阻攔在島嶼防禦鏈之外。

  而澳大拉西亞沒有島嶼防禦鏈的西邊和南邊,一個是冰冷的南極,基本不可能有敵人來襲。一個則是廣泛的印度洋,目前由澳大拉西亞的盟友英國和法國掌控,暫時也不可能有任何的威脅。

  這也代表著,目前澳大拉西亞的安全十分穩固。只要將這些殖民地經營的好,縱使有強大的外來之敵,也完全可以做到禦敵以外。

  或許是英法已經商量好,打算一次性將太平洋的所有殖民地出手。

  在臨近1914年之前,澳大拉西亞再次成功的接收了法屬波利尼西亞,英屬菲尼克斯群島,英屬托克勞群島,英屬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保護地,英屬湯加保護國,英屬庫克群島,英屬克馬德克群島,英屬皮特凱恩群島等殖民地,將自己的勢力范圍成功擴張到了大半個太平洋。

  接手這些殖民地之後,毫不誇張的說,澳大拉西亞已經佔據了大半個太平洋,是名副其實的太平洋霸主。

  當然,這也誕生了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太平洋地區沒有英法之後,澳大拉西亞將和美國直面碰撞。

  這也代表著,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美國都將會是澳大拉西亞最大的敵人。

  美國想要實現太平洋戰略,在太平洋方面擴張,就必須得面對佔據了大半個太平洋的澳大拉西亞。

  而澳大拉西亞想要維護自己太平洋霸權的地位,也就不得不直接和美國作對,和美國成為敵人。

  這麽看來,阿瑟反而明白了英法為何如此急於脫手殖民地的原因。

  與其留著幾塊沒什麽用的小島,不如全部轉交給澳大拉西亞,能讓澳大拉西亞直接成為對抗美國的橋頭堡。

  這樣一來,哪怕將來協約國的聯盟破裂,澳大拉西亞也不得不獨自面對美國。

  只要澳大拉西亞想在太平洋地區維護自己的霸權,澳美交惡甚至成為敵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是英法的陽謀,但事到如今,阿瑟也不得不硬著頭皮走進去。

  澳大拉西亞已經成功接收英法在太平洋地區廣泛的殖民地,阿瑟也不可能將這些地區吐出來。

  好在目前協約國四大列強的聯盟仍然穩固,美國的軍事實力暫時也不是太強,澳大拉西亞完全有能力應對。

  為了更好的統治新接收的廣袤群島,結合了內閣的意見,阿瑟將除斐濟,所羅門群島,新喀裡多尼亞以外的所有新接收殖民地,大致分為兩部分。

  以德屬新幾內亞和德屬薩摩耶為分界線,以北為澳屬西太平洋領地,首府為吉爾伯特和艾利斯群島地區的塔拉瓦。

  分界線以南,成立澳屬南太平洋領地,首府為波利尼西亞地區的帕皮提。

  自此,澳大拉西亞目前的政治結構也已經確定。

  八個州,五個殖民地,四個領地,組成了完整而統一的澳大拉西亞王國。

  殖民地和領地的總督直接由阿瑟任命,這對於阿瑟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

  相較於由州議院選舉出的州長,由阿瑟直接任命的殖民地和領地總督的忠誠度顯然更加可靠。

  當然,雖然最高負責人同樣都由阿瑟直接任命,但殖民地和領地之間也有著許多差異。

  殖民地屬於國家,但君主有官員的任命權,管轄權和調動軍隊的權利。

  但領地在法理上直接屬於君主,可以完全不受政府的管控,隻向阿瑟負責。

  當然,作為王國首都的所在地,首都領地的地位就比較特殊。首都領地介於領地和直屬州之間,主要官員由阿瑟直接任命,但也要接受內閣政府的管控。

  除了在行政區劃上對於這些殖民地進行劃分之外,在國防軍事方面,阿瑟經過和國防部部長勞爾的交談,確定了澳大拉西亞國內的國防部署。

  澳大拉西亞國內的國防部署,大約可以分為四個區域。以澳大拉西亞核心本土為主的澳大利亞地區,成立澳大利亞戰區,總駐地悉尼。

  新西蘭為新西蘭戰區,總駐地惠靈頓。皇家領地,澳屬帝汶,澳屬新幾內亞成立東南亞戰區,總駐地莫爾茲比港。

  後由各大太平洋殖民地,群島組成的太平洋戰區,駐地為斐濟的蘇瓦。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戰區,主要目的就是守備國土,維護國內的治安即可。

  而東南亞戰區和太平洋戰區的作用,都是為了防備澳大拉西亞北部的島國和太平洋彼岸的美國。

  等到澳大拉西亞的海權規模逐漸發展起來,海軍也會被拆散到這四個軍區,成立相應的分艦隊。

  當然,像新西蘭這樣的戰區,駐軍和艦隊駐扎都會相應的少一點。

  畢竟只要外圍的群島能夠守住,新西蘭就基本沒有什麽風險。

  而澳大利亞戰區畢竟位於印度洋東岸,再加上是國家的核心區域,陸軍和海軍的駐扎是少不了的。

  更何況,澳大利亞廣闊的土地面積,代表了這片地區的駐軍肯定不會少。

  而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區,則是大拉西亞軍事部署的重要環節。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兩個戰區會重點部署空軍和海軍,以及建成海岸防衛體系。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今天日萬,已更3000/10000,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