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世間長生仙》79.第79章 大道萬千 他化自在道 與奇才資質
  第79章 大道萬千 他化自在道 與奇才資質劃分 聰明文人
  寒風拂過,吳朝南境地界一片雪白。

  亦在今日夜晚。

  梁城內。

  劉大人正在書房中向神像敬香時,忽然看到香火不是寥寥升起,而是神異的偏轉方向,向著房門外湧去。

  走上前把門打開。

  寒風夾雜著零星雪花吹來,亦是沒有吹動這輕飄飄的煙雲,反而使得煙雲漸漸飄到了府院上方,又好似在上空中形成了一個輪廓。

  劉大人借著院中的灰暗燈火仔細望去,看到這輪廓和吳朝地界的邊境挺像。

  但煙雲隨後又穿行其中,融化了天空中飄下來的雪花,在輪廓內形成了縱橫來往的一道道水線。

  看到這一幕,劉大人看不懂了,但也沒有覺得這一幕是巧合,反而感覺是某種隱晦預示。

  因為他是清晰知曉神官存在,也知曉每逢梁城天氣有大變後,心系百姓的河神大人,都會派來一名仙使,給他一些直白的明示。

  可這次卻是隱晦。

  他真的不懂。

  而與此同時。

  在梁河底的河神府內。

  回到梁城的寧郃與西周,正在河神這裡做客。

  且寧郃對這位好友也無隱瞞,說了之前去往皇宮和吳帝閑聊的一事。

  目的就是讓他稍微提點一下劉大人,告知他‘今後吳朝要修運河,國運有變數’,看看劉大人能不能乘上這股東風。

  畢竟河神修得是國運,又看似這幾年來與劉大人是互有利惠,可實則算是受了劉大人的恩情。

  說到底,這是神官位的雨事中,夾雜了一些修煉私事,算是利用了劉大人,讓劉大人作為國運引線。

  其效果就是,劉大人如果沒了官職,那河神一點事都沒,最多就是再換一位大人。

  但河神如若被撤了神封,那劉大人自身的氣運卻會受很大影響。

  要知劉大人如今聲望越來越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歸結於‘劉大人認識一位懂天象的先生’。

  如果河神位去了,沒法像往常一樣告知劉大人天象,讓很多行商避免遇難。

  那久而久之,劉大人怎麽擁有的這些聲望,就會怎麽失去,甚至還不如以前。

  這算是一段仙與塵緣,所纏上的一些小緣法。

  凡塵得神官之緣,有得必有更大的承負纏身。

  寧郃也明白這些,於此就說了一些運河之事,讓好友適當的去還恩,去解這一縷凡塵之緣。

  只要劉大人再移位,離開梁城,那這天地所劃下的緣法就破了。

  且劉大人也能更上一步,是兩全之法。

  可誰知自己這位好友喜歡打啞謎,給劉大人來了一式霧裡看花,煙雲中看雪,一切靠悟。

  見此,寧郃也沒說什麽。

  但實際上河神是有分寸的,覺得天數與緣法不能過多泄露,以免影響到寧道長。

  於是他覺得稍微提示的報恩可以,但點明就算了。

  至於另一邊的劉大人能不能明白,那就是劉大人的事情了。

  如果這次小緣法未還,那還有今後他日。

  以至於此。

  當一千息過去。

  梁城劉府內。

  劉大人搓了搓發冷的雙手,又看了看徹底消失的煙雲,還有失去術法後,落下的一些水滴。

  說實話,他什麽都沒看出來。

  但只要知道梁城最近無大風雪就好了。

  有大雪的話,河神大人一樣會給明示。

  這是他最關心的事。

  至於其他的,對於目前身在主簿位置的他來說,那都是些旁枝末節。

  除非是在朝為官,且做更大的官,施展自己更大的抱負。

  思索著。

  劉大人看到天色還早,距離翌日午夜還有兩個半時辰。

  那便出去轉一轉。

  等走到前廳,良文吏正在廳內等著。

  “大人。”良文吏行禮,又看了看廳外的雪花,小心詢問道:“如今就出府巡查,還是等雪停?”

  “咱們什麽時候這般金貴了?”劉大人失笑搖頭,又看向了廳外靜待吩咐的管家,“準備衣物。”

  “是。”管家應聲,趕忙去往專門存放過冬衣物的小廂房。

  不多時。

  管家就帶著四位護衛走來,懷裡還抱著六頂絨帽。

  這絨帽展開可以圍著脖子,蓋著耳朵。

  冬日裡帶上這一頂帽子,別提多暖和了。

  劉大人看到帽子拿來,也從管家手裡接過。

  其余眾人也是各自開始佩戴。

  等帽子帶好,遮掩了大部分面容,只露出眼睛。

  再等換上尋常的衣著後,他們就一同出府,混入府外百姓中,準備瞧瞧城裡的各店生意,再瞧瞧這過年期間,店裡是否漲價宰來往的行商。

  若是宰客,影響他們梁城的聲望,這必要嚴查。

  劉大人就喜歡這般微服出巡,讓一些奸商們措手不及。

  這般。

  來來回回間,他們迎著夜空中落下的小雪,暗中去往了幾條街上的多家店面。

  這一趟下來,四家客棧和兩家米行、布店、臘肉鋪、年貨行、與冬夜裡擺攤賣炮竹的小販,價格都公道。

  只是等他們再來到一處客棧內時,卻沒有第一時間問價格,反而是望向了靠牆角的一桌。

  如今。

  這一桌有八人,為首的是一位公子哥,其中兩人是他家護衛,另外五人是他好友。

  但這五人明顯是一副巴結公子哥的模樣。

  這使得公子哥喝多以後,又見得眾人的追捧,卻是心思上來,站起身子,一腳站在板凳上,一腳踩在桌子上,一副山裡大當家要發話的架勢。

  同時,劉大人等人也是剛好看到這一幕,才停下了腳步。

  同樣,這一幕也讓客棧內先後一靜,目光紛紛望去。

  兩名護衛是趕忙虛扶著自家公子,以免摔著。

  櫃台處的掌櫃與附近的夥計見了,以為這位公子哥要砸場子,也是帶著討好笑容的準備走過去。

  可沒等掌櫃與小二點頭哈腰的走來。

  這公子一手拿著酒壺,一邊一指四周,醉醺醺的高聲喊道:

  “今日!本——公子!有一詩!”

  他喊了一聲後,當看到眾人接連望來時,也不由搖頭晃腦道:

  “今日喝了四兩酒迎新年!
  客棧外的炮竹還會響一夜!”

  一詩吟完。

  公子又品了一小口酒後,一邊回味著這詩,一邊醉意闌珊的望著客棧眾人。

  客棧中更靜了。

  正準備勸說的小二和掌櫃也沉默了,覺得這人莫不是傻子?
  門口的劉大人與良文吏也是對視一眼,好奇這能叫詩嗎?
  而這桌的五人與兩位護衛,當確定自家公子是吟完這句詩,沒有其余後續後,才不由高聲道:“好!”

  “妙!妙啊!”

  “此乃天人有!”

  “金科狀元,也莫不過如此!”

  五人接連擊掌讚歎。

  可附近一桌的漢子,當聽到這狗屁不通的詩詞,卻“噗嗤”笑出了聲。

  誰知公子聽到笑聲,是怒火心來,直接把手裡的酒壺砸過去!

  只是這喝多以後準頭不夠。

  漢子下意識一閃,就輕易的躲了過去。

  但隨後聽到酒壺“嘩啦”碎一地的聲響。

  漢子回過神來後,就紅著眼睛站起身子,沒想到這人真敢為了一小事動手?

  可他旁邊的好友看到漢子要動手,卻連忙攔著道:“老三老三他是何掌櫃家的公子..更和張掌櫃認識..咱們小商惹不起..”

  ‘開布店的何掌櫃?張掌櫃?’漢子一聽是城裡的大戶與大人物,繼而怒火一下熄滅,又在客棧內眾人看戲的目光中放下面子,真坐回板凳上。

  他好友也一邊喊來掌櫃結帳,一邊替漢子連連向公子抱拳道歉,隻想早點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公子看到漢子不敢言,又看到那漢子的好友道歉,是自得的又看向自己五位好友,“我這詩到底如何?”

  “妙!”五人與那兩護衛,當從這砸酒壺的一事中回過神後,又繼續稱讚。

  “妙?”公子卻面色陰沉下來,“到底如何妙?來,你說!”

  “這”護衛與五位好友愣住。

  同時,被砸的漢子與他好友則是結完帳後,悄悄溜走。

  等路過門口的時候,經過劉大人旁邊。

  劉大人看了漢子二人一眼,也沒說話,而是接著看那位公子。

  想知道他同行之人,同行好友,若是回答不出來,說不出這狗屁不通的妙處後,是不是也會挨打?
  可誰曾想,這五人之中,其中一位衣著樸素的年輕文人,卻依舊高讚道:“公子此詩妙啊!”

  他說著,亦是搖頭晃腦道:“以在下粗略才學,來品讀公子佳作。

  其佳作中的第一句,‘今日喝了四兩酒,迎新年’,看似是公子醉酒所致,才使得中間分割開來,但實則就該是分開解意,才能感知深意。

  其中、今日喝了四兩,是言今日距離翌日約有四..”

  他說著,本來想說四個時辰,但四個時辰早就過翌日子時了。

  所以用時辰不對。

  四刻,也不對。

  四盞茶,更不對。

  最後想來想去,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符合的時間道:“前面一句,是指今日距離翌日約有四炷香的時間。

  其,酒,則為水。

  迎新年,是祭拜河神。

  連起來變為,今日雖不是新年,來日亦不是新年,但正逢年關喜日,便在此向河神敬酒,求明年風調雨順!”

  文人說著,也不管客棧眾人投來的異樣目光,而是接著道:“而‘客棧外的炮竹,還會,響一夜’,則是言指..”

  他說到這裡,看似是遺留懸念,引更多的人望來,實則是竭盡腦汁,還在想著怎麽編。

  不過片刻,他就心有腹稿,繼續言道:“‘客棧外’是指任何人皆可來,皆會路過,是暗指梁城百姓。

  炮竹為豐收、驅邪。

  連起來便是百姓在年關中放炮驅邪。

  ‘還會’,是言指依然,依舊,與驅邪相連,言指驅邪依舊。

  客棧,又是買賣,更是金銀依舊,是日日依舊,年年依舊。

  之後‘響一夜’,這響,也可念作‘想’。

  所以,公子此詩,這一為敬神求豐收,二是想為城內百姓求金銀,這一求便是一夜。

  正符合年關之中求財、求神、求平安之意!

  看似平仄不稱,實則暗藏深意與公子想為百姓求財求寒冬一夜的用心良苦啊!
  在下也是今日靈光忽顯,才堪堪悟得此意!”

  “正是!”旁邊四人也稱讚起來,但不是稱讚公子的詩,而是由衷佩服這位文人。

  這‘悟性’是太絕了。

  公子聽的這講解,看到這文人這般才思敏捷,卻不由說道:“來,既然你今日也有靈閃,那你也吟一首詩,和我比一比!”

  ‘比’文人聽聞,是偷瞧了那早已離開的漢子,還有地上的酒壺碎渣子。

  比?
  瞧見那地上的酒壺了嗎?

  他像不像剛才那漢子躲過去的那個?
  如果不像,那等會就像自己頭上的。

  至於跑?
  估計那兩位壯漢護衛會把自己打的吐血三升,然後再把那酒壺砸在自己頭上,給自己開開靈光。

  文人這般想著,便連連捧手,“不敢不敢!公子抬愛抬愛,在下才疏學淺,自然是比不得公子爺!
  只是這般解析公子佳作,便讓在下文思枯竭,心神萎靡。

  若是作詩,在下怕是吐血三升,頭開靈光,也是遠遠不如公子啊!”

  “伱知曉就好!”公子大笑一聲,卻沒聽出這文人最後的暗諷,反而一擺手,賞。

  旁邊的護衛也從口袋裡拿出了一兩銀子,交到了這文人手裡。

  文人自然是感恩戴德,又感覺自己不該暗諷。

  但在客棧門口。

  劉大人是看的眉頭緊皺,好一會才感歎道:“年關喜事多,又正逢年關,聚在一起喝酒鬧事的也多。

  就這吃飯的功夫,就能順道幫衙門接一個傷人案子。”

  劉大人說到這裡,望向旁邊的一名護衛,“去追上那離開之人,直接帶他去府衙作證,再把李捕頭喚醒,看看這公子是該杖罰,還是押入牢獄。”

  “是!”護衛應聲,出門去追了。

  劉大人則是向著又亂作一團的公子一桌走去。

  公子看到劉大人等人徑直走來,是露出好奇之色。

  這幾個圍絨帽的人陌生,但身影與走勢看著又有點熟悉,總感覺在哪裡見過。

  誰知正在他回想的時候。

  劉大人身後的護衛卻直接上前,一把將公子扣在了桌子上,酒菜撒了一地。

  和他當時砸那漢子一樣,都沒有二話多言,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時也不待客棧內驚呼,也不等公子的兩位護衛與好友上前。

  更不等公子怒罵出聲。

  良文吏就拿出了袖袋內的令牌,上刻‘金曹令’三字。

  看到這令牌,護衛愣在了原地,那幾位好友也是目光躲閃,準備想辦法脫離助威幫凶罪責,找時機和公子劃清界限。

  只剩文人念著最後的暗諷,心裡別扭之意,就向著反抗間也不看令牌的公子小聲道:“公子..這位是金曹..”

  “什麽金曹金掌櫃?我還認識張掌..”正在反抗的公子本來想抬出張護衛。

  他和張護衛一同喝過不少酒!

  但當他隨後忽然反應過來是‘金曹’後,一時也住口了,且酒也醒了,囂張的樣子亦是沒了。

  更知曉自己為何看這幾人時覺得熟悉了,原來是主簿劉大人,和曾經金曹府內的人!

  因為自己家裡就是做買賣的,也經常和金曹府接觸,雖然沒和金曹裡的大人說過話,但跟著自己父親的時候,也遠遠見過劉大人與良大人幾次。

  只是如今這兩位大人一同喬裝打扮,遮攔了容貌,這一時卻沒能認出來。

  再想到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

  在這位大人手裡,還是當著面的犯事,這小事也能成大事。

  他如今心裡只剩自己闖大禍的恐懼。

  說不定還會連累自己的父親。

  至於張掌櫃?
  公子如今酒意被嚇醒了七八分以後,腦子也聰明了一些,知道等此事一出,那做事圓滑的張掌櫃絕對會給他撇清關系。

  也正如他所想。

  在翌日的上午。

  當這位公子的父親,得知自己孩子是在劉大人與良大人面前傷人,且更是被兩位大人親自送進府衙之後,也專門去米行尋了尋張掌櫃。

  張護衛好似也聽說了昨晚這事,於是隻給通報的下人說了一句,“告訴何掌櫃,年關正是事務繁忙之際,一切等來年再言。”

  如今,張護衛是越發懂得自保之道,也能下了這狠心,直接拒絕了多年酒友的求助。

  畢竟這事可大可小。

  小了可能就是一句話,大了可能就連累自己。

  但圓滑之道,他依然精通。

  再加上何掌櫃往年來也給他送了不少禮品,是位大戶。

  於是當過了七日,在初五這天上午。

  張護衛感覺風頭過了一些,或許大人氣消了一些,就先去了金曹府,準備找對自己不錯的良文吏,先稍微打聽打聽。

  如果風聲不對,那就直接與何掌櫃斷了聯系。

  如果還能挽救,那自然是順水推舟的人情。
    這般想著。

  張護衛大腹便便的也來到了金曹府內。

  因為經常來至,護衛也沒有攔。

  最後張護衛一問府中下人,就在小偏廳裡看到了正在審查帳目的良文吏。

  “見過良大人!”張護衛剛笑呵呵的進門行禮。

  良文吏就擺擺手道:“張掌櫃若是說何家少爺一事,就莫要提了。”

  良文吏說著,又繼續看帳本,“也不會讓你為難,你回去告訴何掌櫃,先讓他家小子靜一些時日再談。

  就..先定開春,關滿兩月。”

  “好”張護衛不敢多言,只能怎麽來,又怎麽回去。

  但心裡也是有底了。

  這單單一句話,哪怕人救不出來,也能在何掌櫃那裡值上五十兩的心安錢。

  誰讓他孩子是被良大人扣著。

  張護衛這般想著,等坐著馬車趕到城南何家後,也讓門前的守衛通報一聲。

  守衛看到張掌櫃來至,那是直接虛引。

  等何掌櫃知道他來,更是親切的出門相迎。

  再等坐到府裡。

  張護衛也沒賣關子,就把此事說了,讓何掌櫃放心。

  何掌櫃略微一盤算,一邊道謝,一邊去了偏廳。

  不多時就拿出了一個小盒子。

  一打開,裡面是一顆上好的玉石,最少得值六十兩!

  張護衛經常把玩這些玉石珍寶,這一眼就能瞧出這石頭的大致價格,就像是他之前一眼就能瞧出米糧的好壞。

  七年前還跑商時,還在為張員外乾活時,都是他從各地糧農手裡收米糧的。

  這一雙眼睛是練出來了。

  而在張護衛之後笑呵呵的帶著玉石,回往自家米行的時候。

  在劉大人的府內。

  那位悟性奇高的文人,卻成為了劉大人身旁的一位跑腿小廝,無任何官職。

  且劉大人收他,也是想解那日的‘指引雲圖’。

  他已經按照隱約的記憶,用一張吳朝的地圖,把那雲圖臨摹了七八。

  可他也知曉這是河神賜下的迷圖,最好不能讓外人解析。

  於是他前幾日還特意先去往了河神廟,求問了廟祝。

  當知曉半年之後,他就可以尋其余人幫他解惑時,他才特意把這文人留在了身邊。

  一切都為半年之後的夏末,看看這像是挺聰明的文人是否能解。

  而也在劉大人琢磨著這事時。

  年十二的上午。

  東境地界。

  天空大雪紛飛。

  又在吳城皇宮內。

  今日下朝之後。

  吳帝也早早來到了禦書房,又喚來了幾位大臣,一起商論運河之事。

  只是幾位大臣是時不時的看看陛下的兩側鬢角。

  他們隱約記得,聖上兩側鬢角已經發白,且臉上還有一些皺紋,但如今都有沒了。

  吳帝見此,卻是未言其他,而是依舊聊運河。

  並且關於寧仙一事,吳帝亦是沒有和他人言說,以免泄露世上有仙的傳聞,讓仙不喜。

  但時常跟著吳帝的太監、侍衛、還有皇后、大臣等等,卻是長時間的觀察下,發現聖上好像真的忽然之間變年輕了一些?
  於是,吳帝雖然有意隱瞞。

  可是其余人相互之間聊起此事之後,這傳著傳著,幾則關於聖上食長生不老丹的消息,還有被仙人與城隍續壽的消息也隨之傳開。

  民間聽到,亦是當成茶前飯後的話題。

  畢竟事關聖上的消息,那都是津津樂道的大事。

  甚至一些膽大些的說書先生,也根據這些傳聞,編造出了幾則關於聖上遇仙人的故事。

  但這些話,這些故事,也只是一時勁頭。

  之後再讓百姓聽聞,也只是當成一時談資。

  這談資也和幾年前的神仙筆一樣,聊上一段就忘了。

  也只有路過吳朝的修士聽聞,才會琢磨幾下,覺得空穴來風必有因。

  興許就和傳聞中一樣,這位吳帝就是被同道之人賜壽了。

  只不過這事在他們想來,也只是平常事,說來說去,不就是一顆延壽丹而已?

  他們遇見有緣法的人,能聊得來的人,無論是帝王世家,還是尋常百姓,都會施這般緣法。

  且在他們看來,皇帝與農夫,兩者身份無任何區別。

  又在他們想來,自己和兩者也無絲毫區別。

  同為人族,性命未有貴賤之分。

  只是在一些事情與觀念上的認知不同而已。

  就像是尋常人喜歡猜他們修士喜歡漫步雲端,呼風喚雨。

  但他們也只是平常的柴米油鹽。

  平常也有喜怒哀樂,世上也有在乎的人,有在乎的事,亦是喜歡無事找好友閑聊喝酒,有事就繁瑣半天。

  他們始終覺得自己先是人,隨後才是傳聞中所言的仙。

  也在他們想來,或許只有寧仙與雲鶴等仙者,才是真正的呼風喚雨,高坐雲端,俯視大地蒼茫,神遊世間。

  可實際上。

  在年十五的這日上午。

  寧郃正在茶攤裡和西周下棋,旁邊看棋的還有梁府君、梁河神,以及三位喝茶的行客。

  碰到寧郃走得妙的棋,這三位行客還會高喊一聲“好!”

  他們是這裡的熟客,自然希望攤主贏這位陌生大漢的。

  河神見得旁邊的行客叫好,雖然心裡也為寧道長暗暗叫好,希望道長贏西周仙者。

  但明面上是笑著虛手壓一壓,示意莫要打擾攤主與這位江湖好漢的對弈。

  不得不提,西周一身千年前粗獷厚棉衣的裝束,還真像是如今的江湖中人。

  可是寧郃下著下著,卻看向了旁邊的三位茶客,又指了指日上三竿的天色,“三位,時候不早了。”

  “唉?”三人一看這天色,才發現自己三人不知不覺看了半個時辰。

  手裡的茶碗也早已涼透了,如今在大冬天裡還有些冰手。

  但在他們看來,自己三人也只是站了三十息?或是二十息,亦或是剛走來瞧上一眼?
  或者是這棋法太高了,讓他們不知不覺中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他們捉摸不透,覺得應該是著了迷,就像是小時候玩著玩著,感覺還沒玩上一會,天色就黑了。

  但如今不是小時候的無憂無慮,又經得店家提醒,他們想起自己等人還要回城備考之後,便抱拳一禮,結了茶錢,不舍離去。

  寧郃看到他們離開,才接著下棋。

  只是西周看了看離去的三人,聽到三人行走間還聊著剛才的棋步,卻不由說道:“若是道友不提醒,這三位小兄弟就不知要站多久了。

  興許會站到半年後的科舉結束,看你我下上一盤又一盤的棋。”

  “你我下棋時雖無法。”寧郃望著手中的黑子,“但道友的此棋已有靈韻,自有法在側,能影響他人心神。”

  “這是我從棋道人那裡拿來的一幅棋。”西周一笑,“但棋道人哪怕不用法棋,單用尋常棋子,其棋術也已有靈韻。”

  西周說到這裡,還講起一個趣事,“曾經棋道人雲遊南州,在一山下自演棋法。

  有一位路過的行商行至,觀他下棋,這一觀便是百日。

  要不是棋道人時刻維持他的生機,他早就沒了性命。”

  “仙者妙法。”坐在一旁的河神感歎,“但那位行商遇棋仙者棋局,亦是一番機緣。”

  “正是如此。”西周點頭,“棋道友的棋術中自有靈韻,聽說那人之後棄商學棋,好似還成了他朝內的棋術大家。

  壽末時,棋藝有六成,在五洲千朝內,也能排入六百之數。”

  ‘六成?’談起棋藝,河神和城隍也不說話了。

  他們只有四成棋藝,說出來就是丟人現眼。

  還不如聊聊剛才的術法。

  同樣,西周當覺察到兩人的窘迫,又看了看寧道友,當經得寧道友同意後,也把這局未下完的棋局一收,不聊棋了。

  隨後,西周又聊起了寧道友之前所說的陰司與界主一事,想大致和梁河神二人談一談,看看他們的意思。

  等界主一事話剛說完,兩人也陷入沉思。

  西周看到兩人思索後,也補了一句‘是寧道友的想法’,以免顯得是自己的功勞。

  只是當‘寧道友’三字剛落。

  西周就看到梁城隍二人十分讚同的點頭了。

  完全不問緣由,也不說他言,更不沉思了,就是單純的信任寧道長。

  寧道長讓他們當界主,他們就當。

  寧郃看到兩位好友想都不想的樣子,則是已經習慣了。

  西周看到這兩位道友不去思考的樣子,卻是心中大讚,感覺自己找到了同道之人!
  看來,這兩位也是悟了,且悟得比自己還早,難怪跟隨寧道友七年,就能從築基小成修到築基圓滿!

  原來是早已悟通了此道!

  亦是想到此處,西周再次放空思緒之後,略有感悟,修為不由又精進了一些。

  這惹得河神兩人相繼望來。

  寧郃則是靜靜品茶,沒去看他。

  但河神沒忍住,最後問道:“仙者感悟到了什麽?修得是何種法門?此等氣息我未曾見聞..”

  河神說著,能證明他還是思考的,和西周這般‘放空’的氣息完全不一樣。

  兩人不是同道。

  同時,西周聽到河神詢問,又當發現河神和自己修得不一樣後,便先是一愣,知道我道依舊獨我一人。

  於是西周先整理了一下言辭,沒有第一時間回答。

  畢竟自己身為前輩,又身為仙者。

  這功法的名字還是要琢磨的。

  起碼‘不要腦子之法’是絕對不行的。

  ‘在寧道兄身旁,寧道兄說什麽,自己隻管點頭’之法,更是不行的。

  雖然這些都對,甚至更符合天地之道,但這說法未免太過直白了。

  繼而西周思考了幾息,才言道:“此道,正是我如今所創。

  而此道,是以他人之思,為自己之思。

  以他人之想,為自己所想。

  皆以他人之思長,補自身之思短,合天地無極平衡之陰陽。

  自身則無憂無惑,心境一塵不染,修得一番神海清明,苦惱煩事皆忘。

  於此,我稱之為,借他法化元神自在之道。”

  “他化自在?”河神和城隍驚奇的對視一眼,或許是自己二人的道境不夠,所以他們如今聽聞此道後,只有一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這種感覺說不上來,但絕對不是他們之道。

  因為他們每日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僅有陰司之事要做,亦有雨歷要查,可不敢放空心神。

  而西周是看向寧郃,鄭重問道:“道友,此法能否成一法?”

  “為何不可?”寧郃看向西周,“世間之法亦有萬千,萬千之法皆可入道修行。

  以三千年之前而言,若無千山妖王開氣血之初,那難道就能說這氣血之法不能築基?

  只是未有前人開法而已,未發現此法而已。

  而此法從天地之初,便存在於世。”

  “我所想之道果然無錯!”

  看到道兄同意,西周不由大喜,“等年後夏初,見得雲鶴道友等人,我也要和幾位道友說一說此道玄妙!”

  西周說到這裡,越想越覺得此法神異,估計會引來幾位好友的稱讚話語。

  寧郃聽到西周還要和雲鶴等人言,本來是想和西周說一句,此‘不要思考’之道,最好先不要告知他人,尤其不要和好友言提,以免招來無窮的打趣。

  但看西周此刻高興笑容的樣子,甚是符合此道玄妙。

  於是還是不說了吧,好友開心就行。

  隨後,四杯茶水擺上。

  再品一杯茶。

  閑聊一會。

  城隍與河神也先後告辭,回去忙各自的事情了。

  西周看到兩人去忙正事後,繼而也動了離去的心思。

  小年也已過,該遊東州、尋雲煙。

  寧郃看到西周要走,則是把開靈石交於了西周。

  開靈石已經在回來的路上取來。

  至於那風林宗兩位宗主想要點化弟子的事情,這樁緣法交於西周去辦即可。

  只是西周雖然聽寧郃說過,也知曉那緣法的此事,但本來商量的是一同,此刻只剩他自己。

  於是西周也沒直接走,反而問道:“既然道友不去,那也給我交個底,讓我知曉如何安排那位奇才。”

  他說到這裡,看了看學堂方向,“等開靈之後,那位奇才是送於學堂?還是?”

  “那兩位道友收入門中即可。”寧郃推演之際,也清晰見得這緣法,“且那位道友,其實也不算奇才。

  按五洲錄中資質記載而言,修士為悟性、心性、靈根。

  心性多數為後天,不予計算。

  而難以改變的悟性與靈根,其中一項有九成,可為奇才,十成,為天地之才。

  兩項皆為十,稱天地奇才。

  再以我所觀,他目前的心性也只是修到八成。

  悟性則為七成,靈根為無。

  有開靈之石,靈根也只是一成能入修行而已。

  比之奇才之資,稍微差上一些。

  且此刻尚無入修途。”

  寧郃瞭望東州西北的望向,“風林中的兩位宗主如今正在四十五萬裡外。

  西周道友在五日後的傍晚到彭山西南,即可遇見這兩位宗主。

  到時言告,等練氣圓滿之後,再送這位小道友去往學堂不遲。”

  “好。”西周點頭,又看了看寧道友。

  他覺得以寧道友這般十七年化神圓滿,且精通天數之道,若是按照五洲錄中的資質劃分,那寧道友不得百成?

  一人相當於十位天地奇才?

  也或許,百成也記不完。

  西周想到這裡,心裡又搖搖頭,算了,不去想了,太費神海。

  還是等年後夏初,和雲鶴道友他們齊聚之後,再重新劃分這資質一說。

  西周思索著,看到寧道友沒什麽交代以後,便告辭離去。

  寧郃看到西周離去後,則是悠閑的躺在了椅子上。

  回到茶攤之後,寧郃又不想走動了。

  就這般。

  品一品茶,偶爾和熟客聊一聊趣事。

  日落月升,人間如煙,山河歲月已是又一年的夏初傍晚。

  今日是接學生下學的日子。

  寧郃收起茶攤,向著山下學堂行去。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