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
  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

  “1498年3月2日,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率領船隊前往印度,途中經過“莫桑比克港”,受到當地蘇丹的友好接待。蘇丹的名字叫穆扎·阿魯·比克,葡萄牙人聽成“莫桑比克”,這也是後來莫桑比克國名的由來,現在莫桑比克依然存在,但是莫桑比克港這個莫桑比克殖民地起源地,卻在我們手裡,不知道城內的葡萄牙人作何感想。”

  東非海軍少校羅爾德向自己的下屬得意洋洋的說道,莫桑比克港和桑給巴爾蘇丹國一樣,實際上是近海的島嶼,東非的蒙巴薩和莫桑比克港很相似。

  對此恩斯特不是很理解,阿拉伯人好像很喜歡佔領東非沿岸的島嶼,所以他們為什麽不往大陸方向更進一步呢!

  要說這些島嶼比大陸地區更宜居,那肯定是扯淡,基本上東非沿岸的海島都更濕熱,反而不是理想的定居點,不過這些島嶼確實在以前方便控制印度洋商路。

  不過莫桑比克港已經屬於極速衰落期,這一切還要歸咎於奴隸貿易衰落和蘇伊士運河開通,所以莫桑比克港的經濟價值大跌,但是海軍卻看上了此地,也就被化作新海軍基地使用。

  荷蘭人曾經和葡萄牙爭奪過此地,所以莫桑比克島上建設了相當牢固的軍事防禦工事,不用過多整理,東非海軍就能拎包入住。

  恩斯特對於開發莫桑比克島沒有太大興趣,這次東非佔領的莫桑比克北部,有好幾處海灣建港條件比莫桑比克島強的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納卡拉和彭巴,這兩個地區實際上現在都是荒蕪港灣,但是前世都超越莫桑比克島成為莫桑比克第三和第五大港,至於莫桑比克島到了二十世紀在莫桑比克的諸多港口中就排不上號了。

  納卡拉港位於莫桑比克北部本戈島南端,擁有南非地區最好的深水港.它是一個大港口,有一條八百米米寬、六十米深的航道。

  彭巴港實際也可以叫做奔巴港,和東非的奔巴島名稱一樣,實際上彭巴港所在的海灣就叫奔巴灣。

  彭巴港前世在葡萄牙殖民時代發展很晚,始建於1904年,後來才發展成為一個港口,叫做阿美莉卡港,和美洲是一個名,所以彭巴港這個名字是恩斯特剛起的。

  彭巴港前世在莫桑比克國內排在第五位,實際上恩斯特認為彭巴港的名次還可以往上調一調。

  因為這裡的條件非洲不錯,也就是前世莫桑比克經濟過於落後,城市化低,貿易需求弱,港口又多,所以得不到充分開發。

  如果把這座港口放在遠東,應該能發展成為一座超級港口,不在膠州之下。

  首先就是奔巴灣面積和膠州灣相差不大,稍微小一點,但是灣內條件比膠州灣強上許多,水域條件比膠州灣好,二者形狀也是比較相似的內海海灣,口小腹大。

  而且彭巴港的經濟腹地比膠州要寬闊一些,山東內陸有山地屏蔽膠州和內陸經濟的聯系,而彭巴港向西一直到馬拉維湖都是高原平地。

  唯一可惜的就是納卡拉港和彭巴港存在競爭關系,這一點就讓恩斯特很難取舍應該重點發展哪一個港口。

  這就像連雲港和膠州之間存在競爭關系一樣,當然連雲港經濟和規模確實不如膠州。

  但是東非這兩座港口現在都還是荒地,如果讓他們自由發展也看不出誰好誰壞。
    問題是當前東非是一個比較重視規劃的國家,不可能放任兩地自由發展,所以這兩處港口誰能先崛起,完全看恩斯特如何定位這兩座港口。

  就比如第一鎮市前世只是附屬於達累斯薩拉姆的小鎮,現在卻成為了東非的政治樞紐。

  不過恩斯特沒有想太久,他突然意識到可以把納卡拉和彭巴發展成為雙子城。恩斯特主要是害怕造成資源浪費,但是想一想東非的發展速度,自己的擔憂是多余的。

  未來東非的經濟重心肯定也是東部地區,所以沿海經濟不可能衰落,接下來東非只要做好移民工作,莫桑比克北部的經濟體量就能自然而然的提升上來。

  中央省現在有城市群的雛形,那莫桑比克也可以這麽發展,前世遠東有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經濟區,東非東部也可以發展類似的沿海經濟區。

  在恩斯特想來,以後拿下馬普托也可以這麽乾,借助南非的礦產資源和馬普托,新漢堡港等南部港口的交通條件,那就相當於南非版的珠三角。

  而中間就是彭巴港和納卡拉港為首的中部城市群,起到長三角的作用,如果不是讚比西河通航能力太差,恩斯特肯定不會這麽做。

  實際上恩斯特設想的沿海城市群,也是考慮到多方面因素,就比如東非北部,環境承載力能力太差,要不然恩斯特肯定會重點發展蒙巴薩,現在蒙巴薩發展依托的是北方工業帶,和內羅畢,大湖區聯動發展,未來蒙巴薩在就會成為一座北方大城市,但是絕對不會發展出城市集群。

  而恩斯特選定的三個地方,都有共同點,那就是港口多,地勢平坦,經濟腹地大,氣候條件優良,綜合條件優良,能夠容納多座城市發展。

  當然,如果按照上面這些優勢,安哥拉未來也可以策劃一個,這些是沿海城市的設定,內陸肯定也少不了,大湖區條件不錯,馬拉維湖也可以這麽辦,馬塔貝萊省(津巴布韋)肯定也是這個套路,施瓦本省和霍亨索倫省也能抱團發展(讚比亞和剛果南部)。

  恩斯特把這種布局稱為四海兩湖兩內陸的經濟東非經濟格局,四處沿海城市群,兩處沿湖經濟群,兩處內陸城市群。

  實際上恩斯特前世非洲(東非區域內)差不多就是這個格局,至於最大的差別那就是南非沒有了。

  前世南非是撒哈拉以南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尤其是原德蘭士瓦共和國境內,約翰內斯堡和比勒陀利亞為核心的區域。

  恩斯特實際上是把這塊區域劃入到了津巴布韋和東部沿海(主要是莫桑比克南部),使其成為兩地工業發展的原材料供應基地。

  至於為什麽不大力發展當地工業,說到底還是當地水資源比較匱乏,生態環境脆弱,過度開發可能造成卡拉哈裡沙漠東擴,恩斯特不想走上竭澤而漁的道路。

  恩斯特不是環保主義者,但是恩斯特對荒漠化是相當警惕的,尤其是草原區域,最容易因為人為開發而變成荒漠。

  采礦業本來就比較廢水,要是在當地再搞工業,那用水量需求就太高了,前世南非為了緩解這裡的用水問題,就搞了一個南水北調工程,從萊索托引水,東非則完全沒有這個需求,東非國土面積廣闊,可選擇性比南非多的多。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