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英靈召喚:只有我知道的歷史》第202章 改天換地!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
  第202章 改天換地!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求訂閱)
  在古代,民族這個概念有,可並不算多。

  在南宋時期,金朝所佔據的北方,反金歸宋的漢族起義從頭到尾。

  甚至在宋朝專門形成了一個階層,都想著光複華夏。

  更早些時候的華夷之辨,所謂的“非我族人,其心必異”。

  包括朱元璋喊出的:“驅逐韃虜,光複中華”。

  這些都是民族主義的前驅。

  雖然底層的農民大多不識字,也不知道華夷之辨,可從小的耳口相傳、說書戲曲、言傳身教,已經在農民腦中形成了最樸素最原始的民族主義,哪怕這種民族主義還很不完善。

  或許這些底層的農民,連自己是哪個民族都未必完全明白,可當弓箭和大刀砍到自己身上時,當馬糞落在稻田時,他一定知道自己肯定和馬上之人不是一夥人!

  但為什麽說不算多呢,原因也很簡單。

  在古代,日本人、波斯人、朝鮮人,可以到朝廷中央當官,還不是一個小官,這種事情放在今天,是非常難以想象的事情。

  此外,異族入侵,能統治華夏,這放在民族主義萌發的今天,依舊是不可能存在的事。

  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就是因為絕大多數平民目不識丁,連溫飽都是一個問題,對自己的身份並無多少認同,也無多少自豪,所以對於異族的統治,表現的就非常麻木,根本不會有太大的抵抗,多是被動的卷入其中,隨波逐流。

  說白了,
  外族老爺與本族老爺對自身的剝削並無太大區別,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大部分人豁出性命也要抵抗,然後繼續給你剝削,哪有這麽好的事情?

  想讓底層百姓的覺醒,讓他們徹底記住民族這個概念,讓異族統治徹底成為過去式,那就要真心實意對他們好,然後再將民族這個概念不斷推廣,不斷加深,打入所有人的心中。

  蘇澈祭祀功勳、烈士,就是為了做鋪墊,埋下民族概念的種子,讓所有人知道,什麽是正確的,什麽是值得紀念的。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用祭祀來改變意識形態,這是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方法。

  不過,僅僅只是這樣還不足夠。

  還需要日積月累的反覆宣傳和教導。

  此外還要讓百姓過得更好,讓他們對自己的民族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只有這樣,才能加深民族之概念。

  這方面的事情,蘇澈正在做。

  一條鞭法,以及金融改革,就是如此。

  隨著一條鞭法的深入,大明的寶鈔已經徹底成為了貨幣,而不再是一種收割韭菜的工具。

  隨著寶鈔的信譽度不斷提升,來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就意味著可以進一步操作了,比如進行一定規模的放水。

  所謂的放水,就是朝廷中央印更多錢出來。

  這和以前朱元璋做的事情一樣,都是割韭菜,但又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以前的朱元璋,是竭澤而漁。

  而蘇澈準備做的,則是可持續性的竭澤而漁。

  這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可持續性的竭澤而漁,雖然也有些不當人,但總歸來說,還是有著正面的影響。

  只要適當的放水,就能直接的刺激經濟,促進發展,產生正向循環。

  原理也很簡單。

  在貨幣被廣泛認可的情況下,不斷印錢出來,那大家手裡的錢多了,就會更願意消費,更願意投資,那經濟也就得到了提振。

  雖然持續的放水,會讓經濟得到騰飛和繁榮,但也會有一些負面影響。

  比如金融危機,再比如經濟大蕭條。

  這些方面的風險,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但總歸來說,只要利大於弊,那就沒有任何問題。

  轉眼,幾日後。

  在南孔文宣公的支持下,蘇澈推行了自己的民族概念相關政策,教導百姓認識“何為民族”。

  他開始打下一個民族的烙印。

  這件事情初期肯定沒有多少成效,但只要持續不斷,日積月累,最終還是會形成一個民族的印記!

  這件事並沒有被阻撓,相關的政令很輕松的就推行了下去。

  原因也很簡單,無論是文宣公孔希路,還是那些朝廷大臣,都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他們根本不覺得這有什麽,既然皇帝想做,那也就沒有阻攔的必要。

  時光匆匆,歲月如水,悄然流過。

  一轉眼就是半年後。

  這半年的時間,蘇澈一直在等待一個時機,他陸陸續續測試了不少成果出來。

  蘇澈將自己的新政策在小范圍的推行了,看看實驗的成果,再以這個成果來決定是否推行。

  而成果非常不錯,這也讓蘇澈放下了心。

  此刻時機成熟,蘇澈沒有猶豫,再次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前期的準備、測試,都已經做到了極致——既如此,改天換地的時間來了!

  改革第一項,蘇澈在一條鞭法的改革上,更進一步,直接進行土地的改革。

  他將大批量的官田,以相對較低的價格,租借給農民,讓農民自己耕種。

  再確立軍屯的田地的歸屬權,相對保證軍屯士兵的地位。

  所謂的官屯,就是請農戶耕種,讓他們成為官田的佃戶。

  而現在卻是將這些土地,租借給農民。

  這看似並沒有什麽區別,但本質卻完全不一樣。

  佃戶獲利非常少,只能溫飽。

  至於軍屯,則是將佃戶當做士兵,讓他們在耕種的閑暇時刻進行軍隊訓練,屯軍全家生計主要依靠屯糧收入。

  這種制度省去了對軍隊方面的開支。

  早在三國時期,曹操、諸葛亮就是用這種方式來管理軍隊,減輕了戰爭對平民的壓力。

  明朝建國之初,因為數十年的戰爭,以及各種天災,導致了北方居民向南方遷移,北方的人口銳減,大片的農田被廢棄。

  朱元璋雖然將元朝的統治者趕下台,但仍然有很多殘余的元人在覬覦明朝的政權。

  如果不能將其徹底的收拾乾淨,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明王朝在對外征戰的同時,也采用了“屯田養兵”的方式來進行軍事訓練。

  屯田制度非常的有效,朝廷不僅不需要給邊疆的軍隊提供糧食,而且邊疆的軍隊在養活幾十萬軍隊之外,還有多余的糧食給朝廷交稅。

  這是明朝初年的情景。

  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問題都會暴露出來,而後來的統治者根本沒有辦法改變這個體制,也導致了很多問題。

  朱元璋還在的時候,他大殺特殺,貪汙的人數相對少了很多。

  可等他死後,貪腐的風氣再次橫行。

  永樂年間,邊防地區出現了這樣一種狀況:那就是邊防的那些長官役使軍士給自己充當雜役,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家仆、佃戶,甚至慢慢兼並這些軍戶的土地。

  此外,朝中的大臣在邊疆給自己置地,然後讓邊軍給自己種地。

  而且這不是特例,越往後這種情況越壞。

  這直接導致邊疆地區給朝廷種田的人越來越少了,能交給朝廷的稅收也越來越少了,而防守的士兵也勞苦不堪,不再練兵,喪失了戰鬥力。

  屯田製的崩壞,和唐朝府兵製的崩壞如出一轍,這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導致了外族的入侵。

  既然蘇澈知道這個漏洞,當然不能放著不管,他直接進行了改革,確定了軍屯土地的歸屬權問題,同時讓軍戶的地位相對提升了一些,用大明律保障了他們的權利。

  雖然這種改革不能完全杜絕這些軍屯士兵被當做雜役差使,但至少會減緩這一情況的惡化。

  除了土地的改革之外。

  蘇澈還進行了官營經濟的改革。

  現在的官營采用舊的管理體制,官僚體制會慢慢導致虧損的情況出現。

  說白了,就是員工不拿官家的錢當錢,官僚也會進行一定程度的貪墨,反正都是朝廷的錢,你貪一點,我貪一點,根本貪不完。

  因為持續的虧損。

  這會導致官營無法對抗民營,漸漸地,官營被徹底淘汰。

  在明朝中葉,無論是鐵、造船、建築,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方面,都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產量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

  明朝民間的手工業不斷壯大,可官營卻不斷萎縮。

  因為知道這些歷史,蘇澈並沒有客氣,直接進行官營改革,操作也很簡單,引入市場化經營,實行股份製,提高每個國營作坊的效率。

  這樣一來,一批官私合營的手工業作坊應運而生,股份製的改革,使得生產積極性提高,極大程度的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除了經濟方面的改革,蘇澈還順勢開啟了大航海時代,開辟了海上的絲綢之路,並且將其定為國策。

  老朱的權威性和朱棣不可同日而語,完全沒有可比性。

  朱棣讓鄭和下西洋,賺來的錢全衝入自己的內帑之中,引起了很多官員的眼紅,強行讓下西洋這事情中止。

  等到明成祖朱棣一死,明仁宗在位時停止了下西洋活動,明宣宗朱瞻基時期進行了第八次活動,之後由於大臣認為勞民傷財而終止,此後明朝事實上閉關鎖國,而下西洋這部分的錢,便徹底進入那些士大夫官僚的私人口袋了。

  和朱棣不同,蘇澈將這一部分蛋糕稍微分了出去,帶著大家一起玩,也讓支持的聲音變得更多了。

  除了土地改革、經濟改革、開海政策之外,蘇澈還進行了教育方面的改革。

  蘇澈將印出來的寶鈔,大手大腳的花了出去,他開始實行義務教育,大規模的舉辦學校,普及民間的識字率。

  此外,半年的時間過去了,兵學院、農學院、醫學院、數學院,也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蘇澈順勢鼓勵開設各種學院,進一步的擴大這些高等學院的范圍。

  推行私塾學校,普及識字率還好,可當蘇澈推廣高等學院,頓時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這天下的文人,終究是儒家的文人。

  不過。

  和上一次不同,這一次,孔子第56代子孫,文宣公孔希路直接站出來為朝廷站台。

  起先有大儒求於孔希路,希望他能勸諫陛下,不要寒了天下文人之心。

  面對這一道送命題,孔希路回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今陛下改推行各種學業,這是天大的好事,我們應該跟著學習,改善自身,如何能阻止反對?這是不應該的行為!”

  “儒家,豈是如此短視利己之輩?”

  當一個擁有孔子最終解釋權的孔子後代為朝廷站台後,所產生的效果是非常恐怖的,這些方面的學院,再沒有多少阻力,很順利的推行了下去。

  而蘇澈改革不止於此,既然要改革,那就徹徹底底的改天革地,還他一個日月青天。

  蘇澈的最終改革目標是政務改革。

  蘇澈建立起新的公眾管理體系,簡化了各種政策,又進行一定程度的放權,同時加強了相關的管理和監督,毫無疑問,這很大程度的提升了各郡縣的運行效率。

  這些日子,改革的政策,幾乎隔一天就下發好幾個,隔一天就下發好幾個。

  安生了半年時間的大臣們,本以為會這樣繼續相安無事,誰知道,當革新的浪潮襲來,所有大臣都被迫卷入其中!

  一個個全都忙的不可開交。

  這些政策雖然簡短。

  可哪怕單獨拎出來一個,都是改天換地的大政策,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絕不是輕松完成的政務。

  為了這些政務的順利,所有大臣可謂是竭心殫慮,基本上每天都加班到深夜,給整得人都憔悴了。

  當然,也有一些倔脾氣、不長眼的家夥,認為這樣的改革並不是好事,三番兩次的站出來勸諫。

  一次兩次也就算了,等到了第三次,蘇澈直接將其革職下放,給我下基層好好體驗民間疾苦,再來說這些風涼話吧!
  蘇澈的態度非常明確。

  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所有人都應該順應潮流,想擋住大潮的人,絕對不會有好下場!

  即便有內閣的輔佐,蘇澈依舊整天忙於各種政務。

  不過。

  和之前不同,蘇澈此刻很享受這些政務,他能看到一個龐大的帝國,隨著他的政令推行,在逐漸的改變!
  這種感覺非常不錯。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