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英靈召喚:只有我知道的歷史》第201章 儒家之辯,民族概念!(求訂閱)
  第201章 儒家之辯,民族概念!(求訂閱)

  “這件事情,您如何看?”蘇澈看著對面的老人,微笑著問道,同時將手中奏疏遞了過去。

  坐在蘇澈對面的老者,皮膚黝黑,發須灰白,此刻低頭伸手,恭恭敬敬的接過這本奏疏。

  他的雙手粗糙得像老松樹皮,裂開了一道道口子,手心上磨出了幾個厚厚的老繭,一看就是一雙地道老農的手掌。

  可就是這樣的人,卻是大明的新晉貴族,尊貴的文宣公孔希路。

  自從被封為文宣公後,孔希路安排好了家裡的一切事情,便專門來到應天府感謝皇帝陛下的天恩。

  蘇澈在看到孔希路的時候,本以為這就是個平平無奇的老頭兒。

  沒想到交談一番後,蘇澈驚訝的發現,這個老頭兒還是有點東西的!

  他的思想和理論,和現在所謂孔學可謂是完全不同,更接近原本的孔子學問——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更加理想,也更加純粹。

  自從華夏經歷了五代十國,宋與元後,儒家文化被不斷的曲解,不斷的扭曲,最終變成了明清時期的這一副模樣。

  漢唐時期,儒家文化大行其道,可社會風氣卻是極其開放自由的。

  反而越是到了近代,所謂的封建禮教可謂是層出不窮,漸漸變成了一個吃人的舊社會。

  這時期的儒家,已經變成了一個夾雜了大家長權威、官僚習氣,地方民俗,以及宋明理學中糟粕的部分,然後套一個聖賢書的皮,曲解成這就是聖人教義,卻不過是一個扭曲的怪胎而已。

  這扭曲的儒家,已經完全背離原本的道路,他們將禮教的所有便宜佔了去,然後無恥的將“仁義道德”這四個字披在自己的身上,當做自己無往不利的武器。

  這樣的儒家,把先秦那純粹理想世界砸得粉碎,漸漸讓孔子成為了所有人厭惡的老舊存在。

  這等情況,早在宋王朝就開始出現端倪,程朱理學是整個毒害的發端,後面更是強化了這個毒害。

  即便是聖人王明陽的心學也沒有撥亂反正。

  所謂的程朱理學到底是什麽?
  這是由周敦頤、張載、邵雍、二程等人創立,由朱熹發揚光大的新儒學,傳承於子思、孟子一派。

  二程更重理,他倆的學說,以“心傳之奧”奠定了道學的基礎,更以“理”為最高的范疇,因此亦稱作理學。

  其核心觀點是——“存天理,去人欲”,後來被朱熹所繼承和發展,所以後人稱之為程朱學派。

  這一套學派,是一個非常完善的理論體系,直接影響了華夏的發展。

  自元代開始,程朱就被歷代帝王確立為官方意識形態。

  因為這套新儒,完美地適應了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轉變,逐漸走向政治哲學化。

  程朱一再強調的“三綱五常”、“忠君愛國”等思想,為帝王的專製統治提供了精細的理論指導,成了王朝統治的精神支柱!
  說白了,程朱就是帝王用來麻痹天下百姓的思想工具。

  忠君愛國,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

  盡管程朱對於國家穩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對百姓思想的束縛和禁錮也顯而易見。

  這一套理論,鉗製了民眾思考,讓天下百姓變得麻木不仁。

  蘇澈自然不喜歡這樣一套理論,所以廢掉北孔,冊封南孔,就是想要尋找一點突破口。

  歷史上的老朱比蘇澈做得更直接。

  洪武二年他下詔“孔廟春秋釋奠,止行於曲阜,天下不必通祀”。

  說白了,就是天下人不必祭祀孔子,只需要曲阜祭祀就行。

  然而。

  這等詔令一出,朝野大嘩,所有人哭的哭,鬧的鬧,一個個跟家裡辦喪事一樣,一時間整個朝堂上下,直接停擺。

  迫於壓力,老朱只能收回成命。

  然後他將目光看向了孟子。

  孟子的理論是什麽?
  孔子在《論語》裡說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臣子要忠於君主,君主也要對臣子以禮相待。

  但他沒有說,君使臣如果不以禮,那臣子該怎麽辦?
  孟子替他解釋了一下: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這番話的本意是從民本角度出發,他並不主張天下百姓效忠於一姓一人,如果皇帝不能保護人民,則天下人人可誅之。

  這就是孟子的核心思想。

  此後老朱更是組織人修訂了《孟子》,刪去了其中諸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內容。

  朱元璋為什麽這麽反對孟子,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並不是所謂的為了一己私欲,為了自己的江山穩固。

  而是他看透了這話的本質,認清了真正的現實。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沒什麽毛病,簡直太好了。

  但問題是,這話只能由老百姓來說!
  一旦其他人說了,那可就不一樣了。

  比如那些文官集團說了這話。

  文官憑什麽代表老百姓發聲,真實的意圖是什麽?
  可問題又來了……老百姓有話語權嗎?顯然沒有。

  此外,以文官集團的立場來說,更有問題——你文官自己是貴還是輕呢?
  這社會的本質是並不是民、社稷、君組成的,而是民、社稷、官僚、君組成。

  孟子漏掉了官僚群體之後,這句話就有被歪曲和利用的空間。

  這句話把文官集團放到了最終裁判者的地位,讓文官集團掌握了“民”的代言權,把君民關系對立起來了。

  也就是說,那些口口聲聲說“民為貴,君為輕”的人,一旦鉗製了皇權,那自然而然就成了“民為輕,官為貴”。

  宋朝就是這樣的例子。

  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文官們就無節製地貪汙腐敗,喪權辱國,橫征暴斂,用最殘忍的酷刑去鎮壓老百姓的反抗。

  最後的結果是民、社稷、君全都遭殃。

  而元朝也同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元朝的制度本質上就是儒家“民貴君輕”思想的國家。

  元朝的包稅制,只要錢,不乾預地方治理,這等高度自治,可以說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制度。

  此外,元朝還是一個儒家思想極其自由開放的時代。

  忽必烈本人更是對儒學大師尊禮有加,除了任命儒學大師擔任相當重要的職位外,還欣然接受“儒教大尊師”的稱號,並真誠地接受大儒向他傳授的儒家“三綱五常”“正心誠意”等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程朱理學更是直接上升為元朝官方意識形態。

  可最終的結果,就是元末農民大起義,朱元璋作為真正從底層殺出來的農民皇帝,自然對儒家“民貴君輕”的話術本質看得很清楚。

  朱元璋那死掉的全家,在那些口口聲聲說“民貴君輕”這話之人的眼裡,到底算不算是“民”呢?

  很顯然不是。

  不能發聲的民,算什麽“民”?
  儒家文人口中所謂的民心,一直指的是那些有話語權的人。

  很多人認為朱元璋刪減掉孟子的“民貴君輕”,就是一個殘暴的統治者,一個徹徹底底的獨裁者。

  然而有些事情,並沒有那麽簡單。

  因為有前面兩個朝代的教訓和總結。

  面對這方面的許多問題,朱元璋一直試圖改變。

  可惜的是,即便是朱元璋,想破了頭皮也不知道一個破解之法。

  這就是時代的局限性。

  朱元璋試圖掙扎,可他能做到的事情卻非常有限。

  而蘇澈也在做自己的嘗試。

  只是不知道,這些嘗試,是否能成功呢?
  他看向文宣公孔希路,在這老頭兒的身上,蘇澈看到了一點先秦儒家的影子,他並非是“程朱理學”的儒家,這是一個不錯的消息。

  孔希路看了低頭看了許久,隨後抬起頭說道:“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陛下的開國勳貴能因為祭祀而產生惻隱之心,行善之舉,可稱之為仁義之臣,此乃大善之舉。”

  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蘇澈點了點頭,繼續說道:“我舉行祭祀,並非是為了點化他們,而是想要做其他事情,這算是無心栽柳柳成蔭了。”

  頓了頓,蘇澈又說:“宋儒以後,儒分二家,一家程朱,一家陸九淵。程朱之弊在拘,陸九淵之弊在蕩。”

  “如今儒學領域中,依舊有程朱、陸九淵之爭,先生以為如何?”

  孔希路眼眸微垂,思索片刻,開口說道:“自元開始,程朱理學大行其道,讓女子徹底喪失地位,成為附庸,逐漸變成重男輕女的民間風氣。”

  “可在即便如此,大部分男子的地位也沒有提升,其財產歸於宗族,以至於無論男女,都是被壓榨的一部分。”

  “所謂存天理,滅人欲,臣認為這話太過於理想,太過於不切實際,人的欲望是沒有辦法壓製的。”

  “越是被壓製的欲望,其欲望就是越是強烈,越是扭曲,越是殘忍。”

  “其本質……和洪水猛獸無異。”

  “至於陸之心學,臣認為有近禪之過,非正脈,屬於偏脈。”

  孔希路說話的語氣雖然是慢慢悠悠的,但口氣卻非常大。

  在他看來,朱程理學是洪水猛獸,而陸九淵的心學,則走了偏門。

  這幾位都是儒家的大賢,地位可不一般。

  所謂心學,後來有一個集大成者,名為王陽明,他的思想便是朱陸之辨的一個成果。

  陽明心學既是對陸九淵心學的繼承和發揚,同時也可看作是對於朱陸學說的綜合。

  而心學的開創者,陸九淵認為‘心’是宇宙萬物的本源。

  他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所以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

  陸九淵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陸九淵曾與朱熹進行過多次辯論,辯論的范圍涉及到理學的所有核心問題,辯論的影響也涉及當時的多個學派。

  朱陸之辯,以及後學就此展開的朱陸異同之辨,綿延千年而不絕。

  可這兩位的派系,在這位孔子第56代的孔希路眼中,都屬於異教徒!

  蘇澈聽著這話,頓時露出了不懷好意的笑容,他連忙說道:“還請先生教我!”

  孔希路連道不敢,隨後低著頭開始闡述自己所理解的“儒”。

  孔希路是複古一派的儒教,他的儒比較傳統,都是一些蘇澈早就了解過的內容,可即便如此,蘇澈依舊聽得非常認真。

  過了半晌,當孔希路說完之後,蘇澈恭恭敬敬的起身,隨後認真作揖,姿態做得很足。

  這更讓孔希路感覺自己的人生和追求達到了巔峰,古代的文人的終極目標,不正是“帝王師”?
  孔希路那張黑臉,都微微漲紅,連忙深深作揖還禮。

  蘇澈笑著說:“先生說得咱都很讚同,當今的儒學,都走上了歪路,應該撥亂反正才是。”

  “不過……咱認為,還應該加上一些別的。”

  孔希路連忙說道:“陛下請說。”

  蘇澈想了想說道:“先秦時期,孔子、孟子和荀子基於當時的情勢,在早期夷夏觀的基礎之上,提出了一系列關於夷夏問題的看法,即一方面強調夷夏之辨,嚴夷夏之防,講尊王攘夷。”

  “另一方面又主張以夏變夷,以“禮”分華夷,向往華夷一體、天下一家的大一統局面。”

  蘇澈說了一番關於“夷夏之辨”的情況,這都是老生常談了,一旁的孔希路愣了一下,聽了半天,愣是沒聽懂陛下到底想要說什麽。

  過了半晌,蘇澈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這就是圖窮匕見了。

  蘇澈說:“可從先秦到現在,已經有無數年過去,咱認為這個說法得變一變了,不再是以“禮”分華夷,而是應該不局限於地域、族群與官民,只要有‘相同的神話’、‘共享的歷史’、‘共同的文化’,便都是華夏族群。”

  “只要我們有共同的過往,那就是相同的民族。”

  孔希路聽著蘇澈這話,顯然還沒有意識到其中關鍵,下意識的點了點頭:“陛下說得有道理。”

  蘇澈微微一笑,自顧自的說:“是啊,朕就是打算這麽做的…”

  歷史上,朱元璋曾經說過:“蒙古人也是朕的子民。”

  他把俘虜的蒙古女子和漢人通婚,平等對待。

  而蘇澈卻打算比朱元璋做得更進一步。

  他要徹底強化“民族”這一概念!

  在古代,夷夏、胡漢的觀念和現代的民族概念有些區別。

  這種一般叫做原民族主義,和民族主義有共通之處,但又沒發展為完全的民族主義。

  蘇澈準備做的,便是將“民族”這一概念徹底顯現出來!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