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英靈召喚:只有我知道的歷史》第203章 隱隱有大世來臨之象!讓皇權下鄉!
  第203章 隱隱有大世來臨之象!讓皇權下鄉!(求訂閱)

  儒家的根被掘了!
  偏偏跟著挖儒家之根的,還是孔子第56代子孫,文宣公孔希路!

  這讓朝堂的大臣再無理由推辭,只能繼續為朝廷做事。

  不少大臣非常難受,在大勢的推動之下,他們只能隨波逐流。

  一開始,他們還是想反抗一下的。

  既然南孔助紂為虐,主動幫朝廷挖儒家的根,那仁義良善的北孔呢?
  然而這個時候的北孔,已經流放的流放,砍頭的砍頭,早已樹倒猢猻散,一地雞毛。

  據說在推平孔府的時候,曲阜百姓,無不拍掌叫好,熱淚盈眶,感激涕零,朝著應天府的方向磕了好幾個響頭。

  這些百姓飽受孔府欺壓剝削,一個個怒不敢言,十分之絕望,因為從沒有人會管他們的死活。

  那可是孔府,是儒家的聖人後裔,歷朝歷代,沒有一個皇帝會因為他們這些平民的死活而苛待了聖人後裔!

  宋到金,金到元,元到明,無論王朝如何更替,孔府一直屹立不倒。

  因為他們代表了儒家,他們的背後站著的是天下的文人。

  無論誰來做了皇帝,都不敢動他們分毫。

  可這對於孔府治下的百姓而言,卻是無比絕望的。

  孔府的族長能一言定生死,即便是朝廷也無權管轄……

  這等不被約束的權利,讓孔府越發的肆無忌憚、為所欲為。

  這些老百姓本以為這一輩子,就要這樣忍氣吞聲,在折磨中渡過時,忽然有一天,一隊錦衣衛闖了過來,圍攻了孔府。

  再緊接著,

  孔府,倒了!

  壓在他們頭上無數年的大山,就這樣突然的消失了!

  很快,朝廷的官吏就來到了曲阜,宣布了北宗孔家的罪名。

  所有百姓聽著宣判的罪行,一個個激動的痛哭流涕,隨後倒頭就拜,磕頭之聲不絕於耳,場面之壯觀,非同一般!
  即便是見多識廣的朝廷官吏,在看到這樣的情況後,都不免為之動容,一時間心情格外的複雜。

  他們被朝廷派遣到這裡宣判北宗孔氏的罪行,一個個都是不情不願的,畢竟身為儒家學生,卻要做這種事情,這是要背上罵名的。

  然而天命難違,身為朝廷官吏,他們如果拒絕,後果倒不至於死那麽嚴重,頭頂那烏紗帽,肯定是沒了。

  這已有過先例了……

  還真有人拒絕皇帝的派遣,當然,並不是直接拒絕,而是委婉的表示自己生病了,暫時不能為朝廷做事。

  可就是這樣的委婉拒絕,還是被皇帝直接革職,並且下令這官員的子子孫孫,永不錄用!

  這當真比殺了他還要難受百倍千倍,不僅官身沒了,還牽連了自己的子孫,讓後代再沒機會踏入官場,等於掐滅了宗族興起的火焰。

  如果皇帝只是單純的殺了他,還能讓他留一個忠良賢臣的名頭,他的家族也會被其他儒家高看一眼,被照拂一二,也很正常。

  可革了職,還下令子子孫孫永不錄用,這等懲罰,當真是讓人膽寒。

  有這樣的例子在前,誰也不敢輕易違抗天子的命令,他們帶著不情願的想法來到了這裡,本想著會看到曲阜百姓不舍孔家被判的樣子,更有甚者,還會辱罵他們為朝廷走狗,有辱斯文,竟敢來宣判孔家罪名,日後如何去見祖師?
  身為儒家文人,自是最怕見得這等場景……

  可事實和他們想象的畫面,卻是截然相反!

  曲阜的百姓不僅沒有辱罵他們,而是感激朝廷的立法如山,法不阿貴,當真大公無私!!

  不少官員看到這一幕時,根本不敢相信,下意識以為這些百姓為孔氏痛哭流涕,細細追問之下才知道,他們哭的是孔氏終於倒了,太不容易了,這麽多年了,終於倒了!太好了!

  誰也不知道他們到底被壓迫了多久,到底有多麽的絕望,當朝廷宣判了北宗孔府後,竟然會如此的激動。

  那些宣判的官吏,聽到這樣的回應後,一個個人都麻了!

  一開始不情不願來到這裡的官吏,此刻的心情,非常之複雜。

  怎麽……會是這樣呢?

  而這事情也很快就傳到了周邊郡縣,成為不少人的談資,大家不斷討論北孔的各種所作所為,被如此審判,當真是罪有應得了。

  當然了,關於這些百姓的事情,很快就被人為的遮掩住了,並沒有徹底的傳開。

  實在是因為這種事情,有傷風化,有損聖人名譽,那些文人大儒,根本不可能放手不管,一個個不約而同的出手阻止了。

  在聖人後裔的治下,怎麽會發生這種事情呢?一定是有人惡意詆毀,傳播相關謠言罷了!

  不過。

  朝廷審判北孔罪行這消息,他們就沒辦法遮掩了,也沒必要遮掩,畢竟這是朝廷的暴行嘛!
  隨著這些事情的發展。

  這些大儒對新朝的印象早已差到了極點。

  其實早在建國之初,皇帝就想絕天下儒家祭祀,所幸被阻止了,後來更是要將孟子逐出文廟。

  孟子是誰?儒家亞聖。

  如果說孔子是大廈的奠基者,那孟子是大廈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將這樣重量級的存在請出文廟,造成的轟動可想而知。

  朱元璋幾次三番的嘗試,在儒家文人們的承受的極限邊緣反覆橫跳,自然引起不少大儒的反感。

  不過。

  朱元璋之前的所作所為,並沒有動搖儒家的根基,並不算特別嚴重的問題。

  但很快,蘇澈褫奪衍聖公爵位,接著將衍聖公一家審的審,判的判。

  這造成了很大范圍的轟動。

  曲阜孔氏,從未遭遇過如此暴力的對待,這件事情,當真是前古未聞。

  最令人氣憤的是,當官吏宣判曲阜孔氏的罪名,那些衍聖公治下的百姓,竟然全都拍手稱快,一點也不知道維護聖人名譽!
  百姓苦一苦也就算了,怎能讓聖人後裔遭遇不公對待?
  當真本末倒置了!
  對於這樣的事情,大儒們只能搖頭歎息,感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可很快。

  半年之後推行的百家學院,以及大批量的啟蒙學院,卻是直接挖了儒家的根基!

  這一次,這些大儒真的坐不住了。

  那些下九流的學問,如何能和儒家學問相提並論?
  這件事非常嚴重。

  許多大儒不約而同的聚集在一起,開始商討對策,如何能緩解現在的局面?
  如果再這樣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儒家獨尊的情況將會徹底消失!
  一間昏暗的書庫中,點著幾根蠟燭,桌子旁坐著幾個名動天下的大儒。

  一個頭髮花白,人稱畢聖公的老儒低聲說道:“真沒想到南宗文宣公竟如此不識大體,公然背叛儒家,為朝廷說那種大逆不道的話語,可惜事到如今,再想尋北宗孔氏,已經找不到了……”

  “哎,當初朝廷處置北孔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出手,您偏偏說什麽大勢不可逆,現在再想扶持北孔,已經不行了,當真是追悔莫及!”一個青年模樣的大儒,咬牙切齒的說著。

  “北嶽兄,事到如今,再說這些已經沒用了,還是商量商量,到底該如何是好吧!”一旁有著美髯的中年男子擺了擺手說道。

  那被稱為北嶽的青年大儒瞥了房間角落站著讀書的老頭,開口問道:“心愚居士,你通曉望氣觀測之術,這明朝的開國皇帝,如此逆行倒施,是否有氣運不穩,王朝根基動搖之相?”

  “如果有氣運不穩,王朝根基動搖之相,我們或許可以……”

  這話沒有說完,青年大儒北嶽也不敢說完,反正大家都明白就行。

  心愚居士放下手中書本,看了一眼房間眾人期待的目光,臉色有些古怪,也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搖了搖頭。

  眾人見搖了搖頭,頓時大失所望,連連說了幾聲可惜可惜!

  “就一點動搖也沒有?”有大儒追問,他不相信,帝王如此倒行逆施,沒有動搖根基之象,哪怕有一點也好啊,算是給他們一點安慰了。

  “是啊,難道一點變化也無?你倒是說說怎麽回事啊!”又有人追問道。

  “有變化自然是有變化的。”心愚居士苦笑一聲,無奈的開口說道。

  眾人聽聞,頓時安靜下來。

  只聽心愚居士緩緩開口說道:“我觀其氣運,大明王朝的根基並沒有被動搖,反而更加穩固了,隱隱有大世來臨之象!”

  這話一出,眾人頓時愣住了,一個個露出難以置信的神色,根本不敢相信竟然會是這樣的結果。

  “大世來臨?”

  “什麽樣的大世來臨?”

  “這……怎麽可能!”

  “心愚居士,你這是在開玩笑吧!”

  “怎麽可能?這怎麽可能!大明開國皇帝如此倒行逆施,掘了我們儒家的根,已經造成諸多不滿,怎麽可能有大世來臨之象?這也太荒唐了!太奇怪了!”

  “心愚居士,你在胡說什麽!”

  大儒們根本不相信,更有甚者,直接呵斥出聲,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現實。

  這話相當於否定了他們的所有,讓他們一個個都成了跳梁小醜!
  “哎……”心愚居士也知道眾人會有這樣的反應,所以一開始他根本不願意說出來,在眾人的連番追問之下,才開口說了實話。

  “我知道你們不願意相信,更不願意接受,我一開始也不敢相信我看到的……”

  “此前我在應天府,觀測大明朝廷氣運,看到一個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盛世之象,那場景,那動靜……如果真的讓大明皇帝做成了,他或許會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一個千古未有的盛世!”

  “不!”

  “就算他沒有做成,按照現在這樣的局面發展下去,依舊會是一個罕見的大世!”

  “這是我觀察到的結果,你們信也好,不信也罷。”

  這番話說完,心愚居士閉上了嘴,而這些大儒的臉色也難看到了極點。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自然沒人再說心愚居士胡說八道了。

  還要胡攪蠻纏,那就真的有失體統了。

  能進入這個房間裡人,彼此都是信得過的。

  可越是如此,大家才如此難受。

  憑什麽?
  憑什麽大明皇帝如此胡作非為,還能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難道他們儒家真的一點也不重要?
  不可能!
  絕對不可能!
  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到現在,這麽多年的天下都是在儒家的輔佐之下興盛、衰亡,到了宋朝,已經形成了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格局。

  現在儒家正是興盛的時候,誰能想到突然生了這樣的變故!
  諸多大儒沉默了很久,最終還是忍不住歎息了一聲。

  他們鼓動衍聖公,煽動各種輿論,團結天下文人共同對抗皇帝的意志,遮掩北宗的那些醜事,他們暗中的所作所為,都是守護儒家的一切。

  而現在,他們儒家似乎要被這個時代給拋棄了?

  眾人沉默許久之後,那名為北嶽的青年大儒,忽然幽幽的說著:“你們還記得文宣公所說嗎?”

  “文宣公??”

  “他說什麽了?”

  “他說……陛下改推行各種學業,這是天大的好事,我們應該跟著學習,改善自身,如何能阻止反對?這是不應該的行為!儒家,豈是如此短視利己之輩?”

  這話一出,眾人再次陷入了沉默。

  難道真要他們學習那些下九流的學問??
  ……

  與此同時。

  皇宮內。

  蘇澈正在考慮一件事。

  如何讓皇權下鄉?
  從秦漢到明清,縣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長官一般不由中央直接任命。

  那歷代如何建立基層民眾的“自治”管理?
  秦漢有鄉裡制度,比如三老,還有什伍組織。

  明清有裡甲製、保甲製。

  對於鄉村,一個帝國當然大概掌控。

  不過,所謂的皇權不下鄉,並不是指皇權對地方行政工作的控制力,而是皇權對鄉鎮的實際控制能力。

  華夏古代的地方大戶或宗族在地方上擁有強大的話語權,其權利和經濟影響力直接影響鄉鎮百姓的日常生活。

  而地方官員在執政過程中常常要與地方鄉紳妥協,更多是成為了地方鄉紳和上層衙門之間的溝通樞紐。

  皇權能夠到達縣官一級,縣官以下就要依托地方宗族!

  這就是所謂的皇權不下鄉。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