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古代小商販養家科舉日常》第六十六章 水源與海鮮
  第六十六章 水源與海鮮

  林倉縣的改變大家看在眼裡, 百姓們不禁對這個北方來的書生知州有了改觀和期盼。

  而黃寄北,在把林昌縣的具體事務交代給該地知縣後,就把目光轉移到了下一個縣城, 海昌縣。

  海昌縣,一個充滿財富與苦難的地方,這裡,有整個三崖州最大的碼頭港口, 每年北船會運著島上居民必須的大米停靠在碼頭。

  海涯省雖然說本地也有耕種,但其產量遠遠不夠供給島上居民, 是以每年都要購買大量糧食,若是遇上秋雨連綿的年成,北船不再南行,島上糧價就會暴漲,進而發生饑荒和疫病。這也是為什麽這麽多年島上居民勤勤懇懇卻仍舊貧困的原因。

  靠著碼頭運輸,該縣有了財富積累, 縣裡富戶很多, 他們把持著與北船的貿易, 靠著買賣差價賺取大量財富, 底層人們卻依舊困苦,好在只要有一身力氣,還是能吃飽飯的。

  在黃寄北原本的計劃裡,海昌縣是放在後面的,苗水縣其實更需要他, 可最近海昌縣卻爆發了一場疫病, 讓他連夜趕往了海昌縣。

  瞞著黃長植夫婦和紀寧雨, 黃寄北帶著衙役來到了海昌縣。海涯省孤懸海外,缺醫少藥, 人們得了病,只能靠巫術治療,很多病情就這麽被耽誤了。

  黃寄北這次帶上島的人中就有一位姓李的大夫,這是楚惜月為紀寧雨準備的,她擔心島上醫術落後,若是將來紀寧雨生產,恐有性命之虞。

  在紀寧雨出嫁前夕,這對母女終於達成了和解,驕傲了半輩子的楚惜月在被禁足的這段日子裡第一次開始自我反省,事情發展到如今這個地步,她不得不承認,是自己的偏執和愚蠢害了兩個女兒,也害了自己。

  取水工程開始了,在黃寄北的指揮下,百姓們將五管並排的大竹筒放入水源處,一路蜿蜒而下,竹管之間的連接用麻繩、漆密封,沿途二十裡,用了萬余根大竹。

  經過縝密的思考,黃寄北最終得出了一個最為簡便的方案,當然,這個簡便只是相對而言,實施起來還是很有難度的。

  還有一件事是值得注意的,這次死去的大多是普通百姓,城中富戶大多沒事,那這些富戶平時飲用的是什麽水呢?原來他們飲用的是山泉水。

  可有些事情就是無法挽回了,對於這個親生母親,紀寧雨是在是沒辦法產生母女之情,她們錯過了最好的時光,但對於楚惜月的好意,紀寧雨還是接受了。

  兩個月後,疫情過去,城中蕭條了很多,黃寄北也調查出了這場疫情的起源。

  病從口入,海昌縣水源匱乏,當地百姓的飲水大多來自鹹灘積水,所以常常生病。

  一個個病人相繼死去,屍體被丟進火堆熊熊燃燒,這些人有的是家裡的頂梁柱,有的是還沒長大的孩童,有的是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黃寄北一連幾天都在做噩夢,夢裡屍橫遍野,滿地哀嚎。

  這就樣,人們把山澗的泉水引到了縣城裡,再在城裡用大石搭建成槽蓄池,然後再從蓄水池分流到了各個居民區的小石槽裡,本次取水工程就算是完成了。

  不管怎麽,既然有乾淨的水源,那就要利用起來,即使再困難,也要克服。

  有了黃寄北的帶頭,城中富戶也不好一毛不拔,再說,這水源問題解決了,他們日常也能省下不少錢,畢竟每天上山取水也是耗人耗財。普通百姓也是受夠了這種生離死別,如今有人為他們指了條出路,他們願意一試。

  城中喝水的問題解決了,可外面鄉村的飲水卻仍是個問題。村莊散落各處,若還是使用竹筒取水,那成本將是巨大的。

  月前,一條鯊魚被衝上海灘,正值盛夏,陽光炙熱,鯊魚很快被曬死在海灘上,被海鳥撕咬,被蒼蠅老鼠啃食,慢慢腐爛。

  通水的那天城中居民無不歡呼呐喊,他們終於能喝上乾淨的水了!他們再也不會莫名其妙的生病了!

  這次李大夫也跟著一起來了,李大夫在城中坐診,為患病的百姓搭脈診斷,給百姓開方治病。可問題很快又出現了,這裡不僅缺醫,還少藥,即使有了大夫,還是有不少人死去了。

  計劃有了,接下來就是動員的問題,水源問題事關每一個人,在聽了黃寄北的演講後,大多數人都動容了,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黃寄北更是帶頭捐出了一年的俸祿。

  一時間,應者如雲。就這樣,人力和財力都有了。

  她向來是個心軟的人,她體諒楚惜月的這份慈母之心,山高水長,不知道這輩子還能不能過再相見了,臨別相擁,她釋懷了。

  海昌縣內有一座高山,名為靈泉山,這座山的名字就來源於山澗裡的清泉。只是這泉水雖好,卻實在是路途遙遠,富戶們可以每天派仆人上山打水,可普通百姓根本沒有這麽多功夫去山上取水。

  她不應該給紀寧煙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不應該自欺欺人無視紀寧雨的存在,因為她的任性,她同時傷害了兩個女兒,也失去了兩個女兒。

  鯊魚腐爛後滲入了鹹灘積水,百姓們照常取水引用,這才導致了這場疫病的發生。

  對此,黃寄北制定了第二套方案,挖井。

  在流放到該地的犯人中,黃寄北找到了一位有挖井手藝的匠人,這位匠人姓周,被妻子和奸夫聯手陷害,含冤入獄,被流放到了此地。

  周師傅本已生無可戀,只等著自然死去,可黃寄北卻讓人找到了他,並對他委以重任。想著能在死之前積德行善也是好的,周師傅接下了這個任務。
    有了周師傅這個行家,挖井工作順利了很多,三日後,在海昌縣海魚村,挖出了第一口井,當井水從地底下慢慢冒出來的時候,村民們開心得跟什麽似的,天底下居然有這麽好的東西,不用去鹹灘取積水,在家裡面就能取到水,這是在是太方便了!

  挖井成功的消息傳了出去,遠近百姓紛紛前來海漁村學習,周師傅一個人忙不過來,他也不藏私,對於來學習的村民們都是傾囊相授。海昌縣一時挖井成風,百姓們徹底改變了過去的飲水習慣。

  為了感激周師傅,當地人把周師傅挖的第一口井稱之為“周井”。而周師傅也在這件事後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氣,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從此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疫情結束後,李大夫並沒有跟著黃寄北回去,他想留下來教導當地的百姓種植藥材,一個大夫,最無力的時刻就是看著病人死去,空有一身本領,卻沒有藥材可用,這件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黃寄北對李大夫的想法很是讚同,之前上山取水的時候他注意到這裡山上其實是有不少野生藥材的,看來這裡的氣候和土質是適合藥材生長的,黃寄北讓李大夫安心留下來,他會幫忙寫信找人寄藥材種子給他們。

  出來這麽久,家裡人都很擔心,黃寄北打算啟程回去了,這次是瞞著他們出來的,謊稱自己是去苗水縣,若是讓他們知道了自己來了疫區,他們說不定也要一起跟過來。

  臨行前,黃寄北再次來到了海漁村,和周師傅告別,他承諾自己會想辦法幫他伸冤平反,可周師傅卻搖了搖手拒絕了,前塵往事,他已不想再提,他已經有了新的生活,不想再卷入風波了。

  黃寄北默然,也許他該尊重周師傅的意見。

  黃寄北的到來受到了海漁村村民的熱烈歡迎,家家戶戶都拿出了自己家裡的好東西來招待他們,這些都是他們自己出海打回來的。

  盛情難卻,黃寄北於是留下和大家一起享用午食,海昌縣最出名的就是海鮮了,既然來了,怎麽能不嘗一嘗。

  蛤蜊、牡蠣、黃花魚、比目魚、烏賊,甚至還有海參,這裡的海鮮真的很豐富。

  海漁村村民以出海打魚為生,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出海是項技術活,既要會看天氣看風浪,也要有高超的駕船技術,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大海吞沒。

  成年男子是出海的主力,若是一家失去了頂梁柱,那這個家庭往後日子會過的十分艱難,而海漁村中這種家庭不在少數。

  午食設在村長家中,院內,大樹陰涼下,幾張長桌拚接在一起,黃寄北喊來村裡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們一起享用午食。

  午時時分,海鮮上桌了,各種海味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黃寄北這十來年來都待在內陸,已經很久沒見過海鮮了,一時間不禁口舌生津,想要大快朵頤一番。

  吃飽喝足,黃寄北感覺這裡的海鮮似乎和前世自己嘗過的有些不一樣,一番回想,黃寄北終於知道是哪裡不一樣了。

  這裡的人烹飪手法太單一了,漁民們都是用陶釜烹煮海鮮,雖說海鮮本身味美,這種簡單的烹製手法做出來的海味也很好吃,但總是太單調了一些,他一個外來人還不覺得有什麽,可對長期食用海鮮的漁民來說,已是覺得無甚滋味了,飽腹而已。

  黃寄北覺得可以和漁民們講講其他烹飪方式,這可是海鮮呀,可以搞的花樣實在是太多了。

  盛夏午後,黃寄北坐在躺椅上,搖著蒲扇,和村中老人們談天說地。

  “大人,您是說這扇貝蒸的要比我們煮的好吃嗎?”聽了黃寄北的描述,村正好奇地開口問道。

  “老人家,有空可以嘗試一下,這扇貝放上蒜末和薑末和小蔥,鍋裡水燒開後放進去蒸一會兒就能吃了,和煮著吃食不一樣的滋味。”

  “大人說得我們自然是信的,只可惜我們村買得起鐵鍋的太少了,是以家家戶戶都只能用陶釜煮食物。”

  黃寄北了然,剛才是他想當然了,後世人吃海鮮追求的是美味,現在的漁民們卻只是為了裹腹。

  黃寄北接著問起了漁民們今年的收成。

  “老人家,今年出海還順利呀?”

  “唉,還是和往年差不多,捕少了沒貨賣,捕多了賣不上價,從年頭忙活到年尾,也就勉強養活一家子罷了。”

  “老人家,你們這捕上來的魚蝦都去哪裡賣呀?”黃寄北接著問道。

  “主要是去縣城、府城,有時也會賣給過路的船隻,只是那些船上的人也不太愛買這些,他們大半時間都待在船上,早就吃膩這些了,所以呀,我們也不敢多捕,捕多了也賣不出去,還會被壓價。”

  是了,三崖州消費水平不高,當地賣不上價,外面又賣不出去,海產捕撈上來不容易保存,即使是在現代,海鮮的運輸成本也是很高的,是以即使這裡盛產海鮮,也只能在當地銷售,也賣不上價錢。

  但是,新鮮的海鮮難以保存,製成乾貨卻能存放很久,黃寄北想找方法給海昌縣的百姓們增加收入,乾貨就成了他選擇的突破口。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