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三十四集 單於歸漢
漢家宮闕,陽光普照,雲翳漸開。

漢宣帝升朝,詔立劉奭為皇太子,升任邴吉為禦史大夫,疏廣調任太傅。

鏡頭閃回,敘述疏廣來歷。

疏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自幼好學,早年家居教授,信奉黃老之學,從遊弟子甚眾。因被郡守舉為賢良方正,被朝廷征為博士、太中大夫。疏廣之侄疏受,亦以賢明被選為太子家令,後升少傅;由此疏氏叔侄皆為太子師傅,朝野無不欽仰,在朝中並稱「二疏」。

疏廣任太傅五年,見霍氏亂朝,恐遭其陷害,便與侄兒疏受商議,不如一齊告病辭老,請求還鄉。疏受見朝中外戚專權當道,亦生退意,乃與叔父一拍即合,便上疏請辭。

漢宣帝素來不喜黃老之學,欲令太子效法家所為,故允準二疏所請,並賜黃金二十斤,以為程儀。皇太子亦贈金五十斤,並書籍一車。

閃回結束。二疏由是辭官,回到家鄉蘿藤,繼續開館授徒,講學為生。

這一日,疏受整理太子所贈書籍,忽見其中有一錦匣。啟匣視之,乃是《鬼谷子秘籍》三卷,伏龍令牌一面,鬼谷門歷代掌門譜系一軸。

畫外音:原來這個錦匣,是大將軍衛青臨終之時呈交宮中,無意間落於東宮太子之手,太子以為常書,又轉贈師傅。

疏受觀其譜系,竟見自己大名赫然位列其中,是為第十一代掌門祖師。由此疏受便習秘籍中所載奇術,執掌鬼谷派第十一代掌門,更尋資質絕佳徒眾教之。

疏廣不知其事,乃將皇帝及太子所賜黃金,揀鄉裡年長貧苦者,數年之內全部轉贈。

二疏去世之後,鄉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舊址築方圓三裡土城,取名為二疏城;復在其散金之處堆土為台,上立一碑,名曰「散金台」。

蘭陵縣令亦襄贊其事,在二疏城內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寫真像,世代祭祀不絕。

宣帝親政之後,操心國事,勵精圖治。

魏相總領朝政,悉心輔佐,非常符合宣帝心意。

有話即長,無話即短。鏡頭速進,轉眼已至元康年間。

忽這一日,西北邊關來報:匈奴派兵犯邊,圍攻我大漢朝在車師國屯田部隊。我大漢官軍雖多次打退匈奴進攻,但作戰極其艱苦,形勢十分嚴峻。因此上奏,請朝廷發兵支援。

宣帝聞奏,乃集眾臣,與丞相及後將軍趙充國等人商議對策。

魏相:未知陛下意欲如何?

宣帝:若依朕之見,欲趁匈奴衰弱之機,派兵攻其右地,以靖西域。卿謂如何?

魏相:臣以為不可。

宣帝:卻是為何?

魏相:臣聞拯危救亂,誅除凶暴,稱為義師,所向無敵;敵人來擊,不得已而反擊,稱為應兵,定能戰勝;不能剋製一時憤怒爭勝鬥狠,稱為忿兵,因此常敗;以別國貨寶有利可圖而興師,稱為貪兵,必遭其敗;憑國大人眾誇耀別國,欲展兵威,稱為驕兵,必被消滅。此五者非由人事,且自天道決之。前日匈奴曾表善意,擒越境漢人使歸,並不犯我境;雖攻我車師,乃疥癬之疾,陛下不必太過為意也。

宣帝:今邊關諸將不勝其擾,奏請出擊匈奴,此軍心可用之際,不亦可乎?

魏相:微臣愚鈍,不知興師何名。

趙充國:彼犯為邊境,我出兵應之,何謂出師無名?

魏相:邊境州郡貧窮,父子共穿一襖,以野果充饑,難經戰事。俗語雲戰事過後,必有災年,是謂萬民愁怨,則壞陰陽平和之道也。即使得勝,也有後患,恐災變繼之而臨。

趙充國:丞相以此陰陽之道搪塞,臣恐諸將未必肯服高論。

魏相:如此不說天道,隻論人事也罷。如今我大漢西部州郡太守、國相大多不得其人,風俗淺薄,風雨不調。子殺其父,弟殺其兄、妻殺其夫者,共二百二十二人,非為細故。今諸將不以此為憂,反欲擅興大兵,報此不足掛齒小恨,實乃孔子所雲:我恐季孫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於蕭牆之內也。恕臣直言,惟陛下察之。

宣帝:丞相之言亦為有理。便依丞相,諸卿休再多言。

於是聽從魏相意見,便不出兵,再議和親之策。

畫外音:魏相執掌權衡九年,其間數陳便宜,天子大都納用施行。當時邴吉任禦史大夫,與魏相同心輔佐漢宣帝,同為進行股肱之臣。神爵三年三月丙辰日,魏相去世,宣帝詔命厚葬,追謚為憲侯,命邴吉繼任丞相。

鏡頭轉換,未央宮中。

皇太子劉奭長大成人,此時已經二十餘歲。因先從邴吉,後拜二疏為師,故善史書,精通音律,多負才藝。

漢宣帝因太子自幼便好儒術,為人柔懦寬仁,並無帝王氣概,常以為憂。

而皇太子眼見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常用重刑懲治下屬,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僅因在奏疏中有刺譏辭語,就被殺害,也很不以為然。

一日宣帝用餐之時,命太子陪侍,乘便問以治國之道。

太子見有機會,便委婉勸道:父皇英武天縱,孩兒不能及於萬一。但父皇親近法家酷吏,用刑略嫌過分;依兒臣之計,應多重用儒生,以仁治國。

宣帝頓時變色,厲聲斥道:漢朝制度,本是王霸之道兼而用之,豈能仿效周代,純以所謂德政治國?俗儒不能洞察世事,最喜厚古薄今,名實不分,怎能委以治國重任!

太子聞言大窘,離席再拜:父皇教訓的是,兒臣知罪矣。

連聲認錯而起,退席急趨而出。

宣帝望其背影,長嘆一聲:此後亂我家者,必是太子也!

五鳳三年春,丞相邴吉病篤。漢宣帝親臨相府探視,便於病榻前谘問後事。

宣帝:愛卿即有不諱,誰可以自代者?

邴吉辭謝:朝中群臣行為德能,陛下皆所深知者;愚臣眼拙,無所能識。

宣帝:卿不必自謙,必要教我。

邴吉自榻上坐起,於枕邊頓首:西河太守杜延年明於法度,通曉國家故事,前為九卿十餘年,今在郡治,亦有能吏之名;廷尉於定國執憲詳平,天下自以不冤;太僕陳萬年事後母至孝,惇厚備於行止。此三人才能皆在微臣之右,唯陛下察而用之。

宣帝聞言頷首:卿之所薦,可謂得人。

其後不久,邴吉薨逝。天子乃賜邴吉謚曰定侯,以禦史大夫黃霸為丞相,徵調西河太守杜延年為廷尉,以廷尉於定國代為禦史大夫。

畫外音:漢宣帝劉詢執法嚴明,又以為政寬簡聞名。一面啟用精幹能吏嚴厲鎮壓不法豪強,同時任用一批循吏治理地方,從而改變吏治苛嚴現象,安定中興盛世局面。由於宣帝幼時有過牢獄之災,故對冤獄深惡痛絕,即位後堅決廢除苛法,平理冤獄。親政後不久,又親自參加舊時案件審理,以杜絕冤假錯案發生。又力行漢武帝所創「霸王之道相雜」漢家制度,樞機周密,品式備具,上下相安。由是國中政風吏治大為改善,循吏執法公平,恩威並施,頗合人心。是故整個西漢之世,良吏於宣帝一朝為盛,史稱孝宣中興。

鏡頭轉換,西域大漠,匈奴汗庭。

神爵二年,虛閭權渠單於去世。

顓渠閼氏與右賢王屠耆堂私通,便趁此機會,與弟左大且渠都隆奇密謀,發動政變,擁立右賢王為王,稱握衍朐鞮單於。

握衍朐鞮單於初立,專力對內,譾除異己。先將虛閭權渠單於時代當權貴人全部殺掉,又將虛閭權渠子弟近親全部免職,轉而任用顓渠閼氏弟都隆奇,自己子弟也都佔據要職。

虛閭權渠單於之子稽侯珊不得繼位,復恐被害,率部投奔妻父烏禪幕。烏禪幕本居烏孫與康居之間,因多次受到兩國侵擾,便率部屬投降匈奴,居於右地。

日逐王先賢撣素與握衍朐鞮有隙,聞說其篡位為單於,遂引本部人馬東遷,歸順漢朝。漢宣帝親自接見,盛情款待,並封先賢撣為歸德侯。

握衍朐鞮聞報大怒,更立從兄薄胥堂為日逐王,又殺先賢撣兩弟。

烏禪幕上書諫阻單於濫殺,握衍朐鞮不予理采。

其後不久,左奧鞬王去世。握衍朐鞮聞訊,不顧父死子繼族訓,更立自己少子為奧鞬王。只因少子年幼,暫時留在單於王庭,未至封國。

奧鞬部貴族不顧單於任命,另立原奧鞬王之子為王。因知單於必來征討,遂率全族向東遷徙;為防單於派兵追擊,並於途中設下埋伏。

握衍朐鞮聞報大怒,果然派遣萬餘騎兵銜尾追擊,卻中奧鞬部埋伏,失敗而歸。

握衍朐鞮怒不可遏,遂遷怒其餘部族,兩歲之內暴虐殺伐不休。太子與左賢王又相互勾結,多次讒毀左地貴族,左地貴族對握衍朐鞮父子皆都深懷怨恨。

又過一年,烏桓部族大舉來伐,襲擊匈奴東部姑夕王,掠取人民。

握衍朐鞮聞報惱怒,舉兵還擊。

姑夕王自忖不敵握衍朐鞮,便遣使往與烏禪幕、左地貴族洽談,三部形成聯盟,共立稽侯珊為王,稱為呼韓邪單於。

呼韓邪繼立單於之位,乃發動左地兵四五萬人,大舉向西,進攻握衍朐鞮單於。

黃沙漫漫,雲捲雲舒。兩軍相交,一場大戰,握衍朐鞮眾叛親離,終於大敗。

握衍朐鞮引領殘眾逃走,途中派出信使,向胞弟右賢王求救。右賢王恨其兇惡不仁,樂得袖手旁觀,堅決不予援助。握衍朐鞮無可奈何,揮刀自殺身亡。

都隆奇單騎出走,投奔右賢王處。握衍朐鞮殘餘部屬,則全都投降呼韓邪單於。

呼韓邪單於大勝,回師王庭,復派人嗾使右地貴族,命殺右賢王。

未料世事難料,其謀不成,反而泄漏。都隆奇懷其舊恨,與右賢王共立薄胥堂為屠耆單於,發兵數萬向東,突襲呼韓邪單於王庭。

呼韓邪單於疏於防備,一戰而敗,率領部眾放棄王庭而走。

屠耆單於奪得王庭,志得意滿,於是大賞功臣,分封諸子。乃以長子都塗吾西為左谷蠡王,少子姑瞀樓頭為右谷蠡王,留居單於王庭。又使日逐王先賢撣之兄右奧鞬王為烏藉都尉,帶二萬騎駐屯東方,防備呼韓邪單於捲土重來。

西方呼揭王與唯犁當戶合謀,共同讒毀右賢王。

屠耆單於中其離間之計,誅殺右賢王父子;後知其冤,又殺唯犁當戶,為右賢王報仇。呼揭王聞訊大為恐懼,隨即引眾叛去,自立為呼揭單於。

右奧鞬王聞此,就自立為車犁單於;烏藉都尉也自立為烏藉單於。如此以來,匈奴四分五裂,出現五個單於並存局面。

屠耆單於聞報大怒,出軍征討,兵分兩路。親自帶兵東擊車犁單於,使都隆奇攻擊烏藉單於。烏藉、車犁都被擊敗,逃向西北,與呼揭單於聯合,擁兵四萬人眾。

三家合兵,為共抗屠耆單於,烏藉、呼揭皆自願免去單於之號,一致尊輔車犁單於。

屠耆單於聞此,決意乘勝追擊,一勞永逸。於是再次兵分兩路,派遣四萬騎分屯東方,以備呼韓邪單於;親自率領四萬精騎,西擊車犁單於。

兩軍相交,車犁單於再次失敗,一路逃向西北。屠耆單於隨即引兵奔向西南,留屯闟敦之地。如此以來,匈奴五部化為三足鼎立之局。

五鳳二年,呼韓邪單於養足元氣,再興刀兵。乃派遣胞弟右谷蠡王等人為將,引眾西進,突襲屠耆單於東大營,殺掠一萬多人。

屠耆單於聞報,親帶六萬騎東還,前來報仇。

行軍千裡,恰遇呼韓邪單於四萬兵眾,由此兩軍接戰廝殺。

屠耆單於遠來疲憊,一戰而敗,突圍不出,被逼自殺。都隆奇保著屠耆少子右谷蠡王姑瞀樓頭,死戰得出,率引殘眾一路東去,歸奔漢朝。

呼韓邪部下大將烏厲溫敦,眼看匈奴內亂不休,遂與兒子烏厲屈商議,也率領數萬部眾南下,自請歸降漢朝。

漢宣帝聞報大喜,接受其降,並封烏厲溫敦為義陽侯,烏厲屈為新城侯。

呼韓邪逼殺屠耆單於,威勢大盛,繼續率兵西征。接連兩戰,車犁單於兵敗歸順,烏藉單於被捕而斬之。呼韓邪單於奏凱還於王庭,威震漠北。

屠耆單於戰死,從弟休旬王引本部兵馬逃至右地,自立為閏振單於,位於王庭之西。

其後不久,呼韓邪單於之兄左賢王呼屠吾斯自立,稱郅支骨都侯單於,居於王庭之東。郅支單於與閏振單於爭戰,陣斬閏振,掠取其眾;又擊敗呼韓邪,都於單於王庭。

漢宣帝五鳳三年,匈奴諸王並立,再次分為五單於,更相攻擊。匈奴部眾死於混戰者每以萬數,畜產大耗什之八九,人民飢餓,互相燔燒求食。

呼韓邪單於見此大憂,為引領族人尋找出路,於是率師東行,遣使請求歸附漢朝。

漢宣帝聞說呼韓邪率部來降,更是喜不自勝,遂派使者率隊北出長安,引導單於先行,使其部眾屯居長平。

使者還報:遵陛下旨意,已將匈奴部眾安置妥當,請派大臣前往安撫。

宣帝:呼韓邪所部匈奴,乃是前任單於嫡宗,不同於傍系支脈。此番前往安撫,須是朕躬親自前去。眾卿,隨朕擺駕,前往長平去者。

眾卿:諾,臣等遵命!

於是帝駕離京,率領三萬禁軍,浩浩蕩蕩西行。乃從甘泉宮到至池陽宮,登上長平山坡,詔令匈奴左、右當戶及諸大臣列隊參見。

當時長平之野,除卻呼韓邪本部人馬,還有各蠻夷部落首領王侯數萬人眾,都在渭橋下夾道排列,迎接宣帝。漢宣帝登上渭橋,眾人皆都山呼萬歲,如同海嘯雷震。

畫外音:自秦始皇命大將蒙恬與公子扶蘇拒守長城,與匈奴對峙爭戰以來,至匈奴分為五部,呼韓邪歸降漢朝,實為中原王朝至為興盛之際。期間總計統一匈奴諸部大單於,共有十人,乃是:頭曼單於、冒頓單於、老上單於、伊稚斜單於、烏維單於、兒單於、且鞮侯單於、狐鹿姑單於、壺衍鞮單於、握衍朐提單於;雖統一匈奴諸部但不被中國朝廷視為正統單於二人,乃是右谷蠡王、左大將;第一次分裂時期單於六人,乃是呼韓邪單於、屠耆單於、呼揭單於、烏籍單於、閆振單於、郅支單於。漢朝自張騫出使西域之後,七十餘載漢匈相爭,直至宣帝神爵二年匈奴日逐王歸降,西域都護設立,西域廣袤之地由此正式歸屬漢朝。

鏡頭轉換,西域北道,萬餘漢軍疾行向西,前往征伐車師。

帥旗之下,馬上穩坐一員大將,乃是鄭吉。

漢宣帝畫外音:車師為匈奴控制,向對我大漢朝不敬。詔遣屯田渠犁鄭吉,發西域諸國兵萬餘,及屯田漢兵一千五百人馬,往討車師,不得違誤!

漢軍抵達車師城下,鄭吉立即下令發起攻擊。車師國小兵弱,不敵漢朝聯軍,隻經數次攻打,便即城破。車師王見不能逃,隻得率領眾臣自縛出城,表示降服。

鄭吉揮軍入城,未及解鞍歇馬,哨馬來報:啟稟將軍,匈奴派兵來戰,距此三十裡!

鄭吉:我已得車師,敵來何懼。眾將官,整兵迎擊!

眾將:諾!

一聲令下,漢軍盡出,背城列陣。

匈奴來至,見漢軍陣容齊整,殺氣騰騰,先有五分懼意;再抬頭看車師城頭,已經全部換上漢軍旗號,更是喪氣。

鄭吉見此,下令擂鼓,全軍上前。

匈奴首領見漢軍發起衝鋒,呼哨一聲,撥馬便走。部眾皆都調轉馬頭,如飛逃去。

鄭吉哈哈大笑,下令鳴金。自帶大軍東歸西域都護府營,留三百名漢兵屯駐車師。

鏡頭轉換,關中大道。

一騎哨馬絕塵向東,奔入京城長安,馬上騎士高呼:六百裡加急,行人閃開!

皇宮大內,司值官抱本上朝,當殿禮拜。

漢宣帝:卿有何本奏?

司值官:啟奏陛下,西域六百裡加急邊報,南道莎車王弟呼屠徵造反,殺害國王萬年與我大漢使節奚充國,自立為王,並煽動南道諸國叛漢,南道因此阻斷不通。

漢宣帝:竟有此事!鄭吉如今屯駐北道,無法分身,如其奈何?

前將軍韓增應聲出班,高舉笏版上奏:臣啟陛下,可遣水衡都尉馮奉世出使大宛諸國,就便打通絲綢之路南道。

宣帝:這馮奉世是何出身?卿可備細說來。

韓增:馮奉世字子明,上黨郡潞縣人。其祖先馮亭,乃是戰國末期韓國上黨郡守。秦滅六國以後,馮亭後代多曾為秦國將相。我大漢孝文皇帝名臣馮唐,便是馮奉世祖父。馮奉世因是良家子弟,在孝武帝朝被選任郎官,孝昭帝時積功補任武安縣長宮。年三十歲時始習《春秋》,研其微言大義;又苦讀兵法,明曉其要。本始年間隨軍攻打匈奴,今為郎官。

宣帝:這許多年來,為復通絲綢之路,朕曾數次派人出使西域,但大多貪汙,或被外國刁難侮辱,不稱其職。卿今舉薦馮奉世,甚稱朕意,著即宣其上殿。

殿頭官領命,外出傳旨。不到一刻,馮奉世上殿面君,大禮參拜。

宣帝:馮卿,今有西域南道莎車五弟造反奪位,殺我漢使,南道因此阻斷不通。前將軍韓增舉薦卿之能,說可出使大宛諸國,打通南道。你可願去,替朕分憂?

馮奉世:臣家累世叨食漢祿,深受君恩。為國分憂,乃分內之事,安敢不去!

宣帝:善哉斯言。朕便封卿為衛候,使持節,帶百人使團,並率馬軍一千,以通西域南道,就便護送大宛諸國賓客回國,欽此。

馮奉世:臣謝主隆恩。

復又大禮參拜,辭帝出殿,至朝房關領印信使節,調集使團隨員,以及護送騎軍。

甘涼道上,馮奉世率使團西進,道不盡邊關萬裡,一路風餐露宿之苦。

忽這一日,天色向晚,哨馬來報:啟稟衛侯,前面將至伊脩城,離此三十餘裡。

馮奉世:天色已晚,入城不及。傳令安營紮寨,埋鍋造飯,休息一夜,來日再行。

眾軍聽命,一陣忙碌,安營已畢。馮奉世剛在帳內坐定,只聽馬蹄聲響處,在帳外停住,都尉宋將引領哨馬斥候入內,叉手施禮。

宋將:啟稟衛侯,末將有要緊軍情奏報。

馮奉世:講來。

宋將:斥侯來報,匈奴發兵攻打車師城,失利無果而歸。莎車國王呼屠徵揚言北道諸國已屬匈奴,屢出兵攻擊劫掠南道諸國,並歃血為盟,背我大漢。由此自鄯善國向西,皆都斷絕交通。都護鄭吉、校尉司馬意,都被困在北路諸國之間。是進是退,請將軍定奪!

馮奉世聞報,沉吟良久,與副使嚴昌商議:公以為如何?

嚴昌:我等軍馬不多,又兼護送大宛諸國使節重任,自是全身而退,返回長安為上。

馮奉世:公言雖是萬全之計,但莎車國初反未寧,我若不趁此火速攻擊,叛賊則必會日益強大,南道諸國亦必難以控制,定會危及整個西域。

嚴昌:願聞將軍良策。

馮奉世:我欲徵聘諸國之兵伐之,公其助我如何?

嚴昌:下官雖然不才,惟將軍之命是從。

商議已定,馮奉世乃命嚴昌手持大漢天子使節,通告絲綢之路南北道諸位國王,徵發兩道諸國之軍,聯手討伐莎車叛軍。

嚴昌奉令而去,數日後還報:屬下幸不辱命,但隻徵得一萬五千人馬,甚恨其少。

馮奉世:我更有一千漢軍精騎,討伐小小莎車,有此一萬六千人足矣!

於是傳令拔寨起營,全軍疾馳向西,就此進攻莎車國。

莎車王呼屠徵毫無防備,聞說漢朝天兵忽至,以為神兵下凡,頓時手足無措。

馮奉世率諸國聯軍到至城下,立刻下令攻擊,一戰而下其城。

莎車王龜縮王營之中,聽哨探流水般報入,說城門已破,漢軍將至宮門。由是知道走投無路,遂長嘆一聲,揮刀自殺,侍從皆散。馮奉世引兵入宮,尋到呼屠徵屍體,將其首級割下,遣使傳送長安,並上書奏報此戰詳情。

西域諸國就此平定,馮奉世威名震動西域。

莎車國既平,馮奉世乃將其國庫中財物搬出,給散參戰諸國之兵,各自遣返。

歇兵三日,馮奉世下令離城西行,護送各國使節返回,最終到達大宛。大宛國王聞報,親接入城,將馮奉世延入上坐。

大宛王:聞說馮將軍隻憑麾下千餘兵馬,更借西域諸國之兵,隻一戰便消滅一國,並誅殺莎車王,真乃天神也。

馮奉世:此皆大漢皇帝天威所致,更借諸國盟軍用命,區區馮某,何足道哉!

大宛國王嘖嘖稱奇,愈加敬重,遂命排擺酒宴,款待之厚,遠超別國使者。

留住數日,馮奉世提出告辭。

大宛國王挽留不住,遂親自相送出城,臨別時又贈馮奉世一匹大宛名馬,謂曰象龍。

馮奉世辭別大宛國王,自率使團回國,歸報天子。

漢宣帝升殿召見,對前將軍韓增說道:祝賀將軍,所薦之人極稱其職。

韓增:全是陛下慧眼識珠。

漢宣帝又對馮奉世笑道:朕聞卿祖馮唐,當年雖然年老,猶且壯志凌雲,曾謂「凡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何其豪邁!今卿一人便滅莎車一國,果不負令祖當年之志也。

馮奉世:臣假陛下天威,諸將用命,僥倖成功。陛下過譽,實不敢當。

漢宣帝:勝而不驕,成不居功,真名士也。爾等眾卿,可議封賞馮卿之功。

丞相於定國聞言,出班奏道:《春秋》之義,大夫出使國外,遇有利於國家之事,可自行其事。馮奉世功勞尤其顯著,應加封侯爵,裂土賜之。

少府蕭望之出班反駁:微臣以為不然。馮奉世奉旨出使,擅以天子符節徵發諸國兵馬,雖然有功,但不可為後世榜樣。今若封馮奉世為侯,便開以後方便之門,出使者皆以其為榜樣,爭相邀功,求賞於萬裡之外,在夷狄各族中滋生事端。此例絕不可開!

漢宣帝:少府所言是為公論。準奏,詔封馮奉世為光祿大夫。

馮奉世:臣知罪,謝主隆恩。

蕭望之:啟奏陛下,臣還有本奏。

漢宣帝:隻管奏來。

蕭望之:前有屯田渠犁鄭吉,奉旨攻破車師,迎降日逐王歸漢,揚我大漢天威,聲震西域。此功更在馮大夫之上,不可不賞。

漢宣帝:卿言甚是。承旨官擬旨,詔拜鄭吉為西域都護,加封安遠侯,兼護車師以西北道諸國。許其在西域設置幕府,行便宜之權。

蕭望之謝恩歸班,於是散朝。聖旨不日傳至西域,鄭吉領旨謝恩,於是便在西域修築烏壘城,距陽關二千七百餘裡;以此為西域都護幕府,統領天山南北。

畫外音:西域都護正式設置,使漢朝號令得以頒行於遼闊西域,乃是華夏史上劃時代大事。此後七十餘年,東自車師、鄯善,西抵烏孫、大宛,西域諸國盡歸漢朝版圖。大漢揚威西域,張騫始之,鄭吉終之;漢武之願,宣帝實現。從此匈奴漸衰,不敢再與漢朝爭鋒。

鏡頭轉換,甘涼道上,千裡戈壁,漢軍再發。

此番帥旗之下領兵之人,卻已換成一員老將。只見其白馬銀槍,鬚髮皆白,兀自精神抖擻,便似當年趙國廉頗復生。字幕旁白:漢軍西征主帥,營平侯趙充國,字翁孫。

趙充國騎在馬上,眼望前方,臉色剛毅,眼前浮現出一組組畫面。

鏡頭閃回,敘述趙充國平生。

漢武帝時,趙充國少年參軍入伍,初任漢軍騎士,因善於騎射,補任羽林衛士。閑時喜研兵法,深有謀略,並通曉四夷事務。

天漢二年,趙充國官拜假司馬,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打匈奴,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漢軍斷糧數日,死傷甚眾,趙充國與一百多名壯士當先陷陣,李廣利得以突圍。

經此一戰,趙充國全身二十多處受傷,流血盈鬥。李廣利上奏天子,漢武帝徵召趙充國到行在,親自接見並探視其傷情,感嘆稱讚,授官為中郎,升任車騎將軍長史。

漢昭帝時,武都郡氐族人反叛。趙充國帶兵平定叛亂,升任中郎將,再任水衡都尉。後帶兵攻打匈奴,俘獲西祁王,因功升任後將軍,兼任水衡都尉。

元平元年,趙充國與大將軍霍光一起擁立劉詢為帝,被封營平侯。

本始年間,趙充國任蒲類將軍,帶領三萬餘騎,聯合烏孫征討匈奴。烏孫軍馬先至,見漢軍未到,便又引軍而去。趙充國於是孤軍出塞一千八百裡,西去候山,殺死匈奴數百人,俘虜牲畜七千多頭以歸。

匈奴為報此仇,大發十餘萬騎入侵漢境,到達時符奚廬山,準備入塞搶掠。

漢宣帝聞報,復派趙充國統領四萬騎兵,駐守邊境九郡,以禦敵寇。匈奴單於聞說是趙充國為帥守邊,乃不敢戰,領兵退去。

當時盤踞隴西羌人諸部,常與匈奴聯合,侵襲漢朝西境。漢宣帝遂派光祿大夫義渠安國為使,帶兵出巡羌人各部,宣示大漢天威,慰撫招降。

先零羌酋長答應降順漢朝,但請求率部遷到湟水北岸,尋找漢民不耕荒地放養牲畜。義渠安國先行口頭應允,其後遣使入京,上報漢宣帝。自此之後,羌人憑藉義渠安國口頭承諾,肆意渡過湟水,侵入內地,漢朝郡縣長官無法阻擋。

元康三年,先零羌與諸羌酋長會盟,相約交換人質,訂立盟誓,聯手對付漢朝。漢宣帝聞報大為緊張,因知趙充國揚威西域多年,遂宣入內宮,向其徵詢應對良策。

趙充國:羌人向被我大漢控制,是因其各部常相攻擊,不能統一之故。今羌人訂立盟誓,同心抗漢,臣疑必是匈奴離間之謀。陛下宜趁其事未發,先做準備。

漢宣帝:卿言甚善。據西域都護奏報,羌侯狼何果曾遣使到匈奴借兵,準備攻打鄯善、敦煌,以斷絕我與西域各國來往通道。

趙充國:狼何乃小月氏部落,勢必不能獨攻鄯善。臣疑匈奴使者已到羌部,諸羌受其蠱惑,這才解除仇怨,訂立盟約,聯手反我也。待秋季馬肥,變亂必生。

漢宣帝:既是如此,我將奈何?

趙充國:若依臣策,陛下宜派使巡視邊防,預作準備,使各羌部休結盟約。

漢宣帝:卿言甚是,朕來日設朝,便可議於丞相、禦史兩府。

兩府眾臣奉旨廷議,奏請天子:當再遣義渠安國出使諸羌,了解動向,以定對策。

漢宣帝:準奏施行。

義渠安國既奉詔命,遂辭帝離京,滿懷殺氣,率眾西行。

旬日之後,義渠安國抵達先零羌。先零羌當時雖受匈奴蠱惑,將要反叛漢朝,但因準備未足,不敢公然得罪,於是大開城門,迎入漢使及其部眾,以禮相待。

義渠安國假意安撫,命召集先零羌部落頭領三十多人,齊聽大漢天子恩旨。諸部頭領絲毫不疑,皆至漢營聽旨。義渠安國見人到齊,當即宣佈先零羌大逆之罪,下令全部斬首。

一聲令下,先零羌三十多顆首領頭顱落地,血染黃沙。義渠安國殺得興起,隨繼調集全部兵馬,在城中四處劫掠,鎮壓先零羌民,屠殺一千多人。

羌族各部聞此,連同歸義羌侯楊玉都很震恐。於是皆都離開所居之地,一面大肆劫掠其他小族部落,一面侵擾漢朝邊塞,攻打城邑,殺死長吏。

義渠安國及其三千騎兵被羌人所擊,久戰不利。於是領兵退到令居城內,立刻遣使還京,向天子報告,請調援軍平叛。信使縱馬東還,飛報長安。

宣帝覽奏大怒,便命禦史大夫:當廷相問,誰可為將,往征丁零?

話音未落,七旬老將趙充國邁步出班:往征西域,老臣正是不二人選,何必再問?

漢宣帝:依將軍測之,以目前羌人勢力,帶多少兵馬去征可勝?

趙充國:兵者危事,很難憑空設想。老臣須到金城,再計劃攻討方略,陛下勿憂。

漢宣帝:此乃謹慎用兵之道,便準愛卿所請。

趙充國謝恩拜印,辭帝出京,到至金城。金城守將聞說欽差大帥來至,齊來參見。

諸將:我等參見主帥。因不曾得信,未能遠迎,望乞恕罪。

趙充國:休說閑話,先議軍情。我請問諸位將軍,此處可集多少人馬?

諸將:若假以時日,可集三五萬人,倉促之間,隻可集結一萬騎兵。

趙充國:可有戰船?

諸將:有大船三十,小舟百餘。

趙充國:如此雖不充裕,欲渡黃河進兵足矣。

諸將:連人帶馬,欲渡黃河,若被羌人截擊,奈何?(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