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1480之新世界》第六百章:回馬槍(下)
「儒學之地,打打鬧鬧,成何體統!」海教諭訓斥完,撿起被搓成團的報紙,展開一看,神色不由得一滯。

「先生,那紙團……」有學生還想要回報紙。

海教諭一臉嚴肅道:「此乃朝廷禁物,你們怎可私下傳閱,所有人把《教約》抄寫一遍,明日一早交到我手中。這禁物,我會拿去燒掉,以後休要讓我看到。」

聽到此言,眾學子心裏皆一陣哀嚎,紛紛怨毒地看向肇事者。

海教諭是個非常恪守道德禮儀規範的人,剛抵達任所不久,他就撰寫了縣儒學的《教約》,著手整頓學風、嚴肅紀律,以聖賢事來教導生員。其中有「首揭朱子白鹿洞五規、輔漢卿會粹六條」、「諸生講讀升散,必宿號舍」、「家有冠婚諸事,稟請循禮而行」、「相見拜揖外,不許更持一貨物」、「進參謁禮儀,斷斷執會典憲綱…明倫堂不跪,道傍不跪,迎送廓門不出。」等。遇到這麼一位較真的教諭,原來懶散無治的縣儒學師生被「折磨」的苦不堪言。

見海教諭快步離開,學子們如喪考妣般做回自己的座位,立即奮筆疾書。

海教諭回到房間,將報紙展平,認真閱讀了起來。文章之言,聯繫到過去自己的所見所聞,不禁讓他後背深寒。

海教諭祖籍福建,南宋時,先祖海俅從福建遷居到広州。海俅的重孫海遜子在明朝初任広州衛指揮,其子海答兒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從軍來到瓊州,便在瓊山縣落了戶。

海答兒膝下有子侄海澄、海瀾、海翰、海鵬、海邁五人,其中海澄官至蜀道監察禦史,其他三人也都中過舉,唯獨海教諭的父親海翰無所作為,只是一個廩生。

海教諭生於正德八年(1514年),在其四歲時,其父海翰病故。從此,海教諭與寡母謝氏相依為命,靠著祖上留下的幾十畝農田與海家在當地的大族地位,日子過得不好也不壞。

其母謝氏性格剛強,對海教諭要求非常嚴格,不讓他像同齡兒童那樣嬉戲玩耍。海教諭自幼攻讀詩書經傳,立志日後如果做官,就要做一個不謀取私利,不諂媚權貴,剛直不阿的好官,因此他自號「剛峰」,取其做人要剛強正直,不畏邪惡的意思。

海教諭讀書時,王明心學傳到了瓊州,其提倡的知行合一、立誠、反對「鄉願」(指表裏不一)等主張,對海教諭影響頗大。

正因為出身不高,再加上務實的求學態度,使得海教諭對瓊州當地的社情異常了解。海教諭生活的瓊州北部,黎漢矛盾十分尖銳,因此常有黎人做亂。南部歷史上本該發生的那燕起義因為宋洲的攪合,黎人陸續遷到了海外金蘭與台南,反而十分太平。海教諭走訪一番後,認為開道立縣,加強兩族交流融合,才是解決矛盾的最好辦法。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的鄉試,海教諭所寫的《治黎策》被主考官黃廷用賞識,得以順利中舉。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海教諭上京參加會試,向朝廷上《平黎策》,重申了自己的治黎策略。可惜這一建議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這次會試海教諭不出意外的落榜了。

和歷史上的情況稍有不同,海教諭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的會試不中後,便徹底放棄了科考,經恩師鄭廷鵠的故交広東提學副使蔡克廉與同榜好友江西巡撫黃光升的推薦,落榜後不到一個月,吏部便給海教諭安排了去延平府南平縣當教諭的差事。

眼下,海教諭雖只是個八品小官,處廟堂之遠,但對朝中大事從未漠不關心。在他看來如今的大明外部北有韃靼,東南有宋夷,內部民生凋敝,百姓生活疾苦,可謂內外交困,其根結究竟在哪,這個疑惑一直困惑著海教諭。

宋洲夷人報紙上的這篇文章給了海教諭一個全新角度,思考問題,子不語怪力亂神,海教諭自然不會去信什麼「天命之說」,在他看來事在人為,或許一切的弊端都在人上。大明不乏治世能臣,但多得是屍位素餐之輩,夷人報紙中所提的經濟、正治、軍事、民生,額……還有氣候,只怕沒有多少人能看得明白,包括海教諭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可有些事就怕不懂裝懂。

另外,還有一點壓在海教諭心底的,是對君父不作為的不滿。

朱厚熜即位之初,勤於政務,整頓朝綱,推行新政。裁抑司禮監的權力,撤廢鎮守太監,嚴肅監察制度,重視任用張璁等一批賢臣,使混亂的朝堂為之一清。同時朱厚熜還嚴懲貪贓枉法,勘查皇莊和勛戚莊園,還田於民。怎麼看,這位君主都像是一位曠世明君。

可這位曠世明君而今大興土木、迷信禱祀,導致皇帑日益劇增,朝廷財政入不敷出,不得不額外增稅。前後對比,簡直判若兩人。

海教諭親眼所見的南平縣,百姓既要承受名目眾多的賦役徵發和嚴厲的海禁,又要面臨隨時出現的自然災害,可謂「膏血為之罄盡」,許多生路斷絕的百姓不得不逃往海外,或者隱匿依附於大戶。這種頹勢再不改變,也許不到宋洲夷人所說的百年,大明的江山就要不復存在。

一想到此,海教諭不免痛心疾首。他燒掉報紙,伏於案桌,心中開始了構思。

~~

十月初六,也就在海教諭埋頭撰筆時,江都縣被宋洲攻破,緊接著,宋洲又兵鋒直抵泰州。

泰州劉莊、白駒、栟茶、角斜四堡一日便被宋洲攻克,告急的烽火堠煙傳遍揚州府各地,揚州府城收到了泰州求援的文書,可府城現在哪有兵力前去遲援。

情急之下,揚州知府同知朱裒連派五批信使冒險渡江,向金陵請救兵,但五批信使派出後,金陵那邊沒有半點動靜,彷彿泥牛入海。

昔日喧囂的小秦淮河,如今一片死寂,揚州府城上下皆陷入到一股深深地絕望當中。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