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宋吹》第六百七十章 假皇帝二
一個皇帝死後,即位的皇帝要給前任編寫傳記,這種官修史書稱為《實錄》。因此,太祖趙匡胤死後,趙光義就給哥哥編修了一本傳記,史稱《太祖實錄》。

史料記載,在修完這本傳記後,因為對這本《太祖實錄》不滿意,趙光義一共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編纂,除了增加「金匱之盟」這種嶄新的內容外,整個修改過程更是曠日持久。從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開始修改,一直到他的兒子宋真宗鹹平元年(998年),這本書籍才最終修訂完成。

宋朝編纂的《太祖實錄》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太宗時期的原始版本,叫作《舊錄》;另一個版本,是三次修改後的版本,叫作《新錄》。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有「金匱之盟」這件事情,且還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事情,是趙光義繼承大位的合法依據,為什麼《舊錄》裏沒有這個內容,反而還需要《新錄》來增加呢?

可惜的是,由於戰亂不斷,如今《舊錄》《新錄》全都失傳了,我們已經看不見了,但是幸運的是,宋朝的史學家李燾看見了,他還把這兩個版本的歷史文獻全都記錄到了自己的《續資治通鑒長編》裏。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神秘逝世,雖然死因不明,但是記錄趙匡胤一生的《太祖實錄》的編纂工作,卻被提上了日程安排,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了。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趙光義命令翰林大學士李昉、扈蒙等修編《太祖實錄》,收集當時的所有史學集料,並對那些「不符合當時歷史」的文獻予以銷毀,絕不保存。

然而,即便把歷史「修改」成了這樣,趙光義對這次編纂的書籍,還是非常不滿意。

淳化五年(994年),趙光義對宰相們說道:「太祖朝的事情,這才剛過去幾天呀,你們看看《實錄》中的記載,又粗糙,又簡略,該寫的沒有寫,該記的沒有記,還是讓史官們重新編纂吧。」

由於史料匱乏,《舊錄》《新錄》的丟失,當時《太祖實錄》如何記載的陳橋兵變這件事,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但以今日所見之文獻,最早記錄「陳橋兵變」這件事情的文獻,是司馬光的《涑水紀聞》。

在《涑水紀聞》的記錄裡,「陳橋兵變」時確實出現了趙光義的影子,只是不太重要而已,趙光義僅僅就一場戲,也就四個字:入白太祖。

當年,大軍在陳橋驛駐紮時,所有將士嘩變,大家準備造反,擁護趙匡胤為皇帝。第二天黎明時,這些將士衝到了趙匡胤的營帳門口,把當時的門衛趙光義嚇了一跳,他立刻「入白太祖」,就是進入了太祖的營帳,把士兵嘩變的事情告訴哥哥,請他趕緊思考對策。

在這段史料記載中,趙光義就是一個打醬油的小角色,這讓高粱河車神情何以堪!

王禹偁的《建隆遺事》的記載,更是能讓高粱河車神憤怒得七竅生煙!

這本文獻是這樣記載的:上初自陳橋即帝位,進兵入城,人先報曰:「點檢已作天子歸矣!」時後寢未興,聞報,安臥不答,晉王輩皆驚躍奔走出迎。——《邵氏聞見錄》卷七引《建隆遺事》

陳橋兵變那一天,趙光義根本就沒有隨軍出發,他只是在開封留守,正陪著自己的母親杜太后。後來,當聽說自己的哥哥黃袍加身後,趙光義立刻騎上一匹馬,出城迎接自己的哥哥去了。

而且據考證,《飛龍記》這本趙普記錄陳橋兵變和趙匡胤建立宋朝整個過程的回憶錄裏面,關於陳橋兵變的片段裏面,根本就沒有出現趙光義的名字,當時的趙光義根本就不在陳橋驛。

要知道趙普就算不是陳橋兵變的最主要的策劃者也肯定是主要策劃者之一,而且《飛龍記》成書的時間段,陳橋兵變的那些最主要的參與者都還活著,如果趙光義真像正史裏面說得那樣,起了那麼大的作用,趙普敢不寫進去嗎?趙光義會不鬧嗎?鬧將起來,以宋人那麼愛記錄的性格,能不將這些記下來嗎?

再來分析一下《建隆遺事》的可信度。

《建隆遺事》的作者叫王禹偁,生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士,卒於鹹平四年(1001年)。

根據史料記載,在第三次編寫《太祖實錄》的過程中,由於沒有領會到領導的意思,再加上自己秉筆直書的傳統,結果王禹偁被冠以「背後非議、誹謗領導」的罪名,被貶到黃州去了。

在被貶期間,王禹偁憤然持筆,他書寫了《建隆遺事》這本書籍,最初名為《篋中記》。「篋」指的是箱子;「篋中記」的意思就是箱子裏的書,暗指難登大雅之堂的事。

王禹偁在自己的《敘》中,說得非常直白:「太祖英明神武,曠世無雙,自受命以來,勵精圖治,國家欣欣向榮,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這些也是我王禹偁親耳所聞、親眼所見的。但是,現在有些史官在編纂歷史時,他們多有忌諱,不敢真實記載,最近聖上又在大規模修改《太祖實錄》,我怕這樣長久下去,很多事情就會不為人知,不會流傳於後世了,所以我把這些事情整理了出來,一共十幾件事情,也算是為歷史做了一份貢獻了。」

比較可惜的是,對於這麼一本書,高粱河車神是不可能不理不睬的,沒過多久,這本書就被徹底銷毀。

根據宋朝研究者的考證,雖然《建隆遺事》這本書已經失傳了,但是,其他書籍還是引用了不少《建隆遺事》的故事,一共有十一件之多。現代史學家們對這十一件事情進行了詳細的考證,最後得到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建隆遺事》上面介紹的內容,大體是可信的,或者更接近於當時的事實。——顧宏義《王禹偁考》

李燾在《續資治通鑒長篇》中詳細地描述了趙光義在「陳橋兵變」中的作用,並且描述了「匡義立於馬前,請以剽劫為戒」這麼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節,是趙光義在趙匡胤率軍回開封時,扣馬進諫讓士兵回兵營不要搶劫,因此趙光義就成為了「陳橋兵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然而李燾在記載這件事的時候,加了「《舊錄》禁剽劫都城實太祖自行約束,初無納說者,今從《新錄》」這麼一個註釋,這說明《舊錄》的記載是趙匡胤自行約束士兵的,而趙光義及其後代編寫的《新錄》中記載的是趙光義攔馬進諫的,這個註釋表明了趙光義在繼位之後,對他早年間的歷史進行了太多的修改。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