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65章 曲線舉事賴裴寂,謀定後動推李淵
非常幸運,楊廣下了另一道詔旨。

才過去幾天時間,楊廣竟然改變心意,赦免李淵,並讓其官復舊職。

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信號,意味著楊廣即使忌憚李淵,但他更擔心突厥的入寇。

這同時也意味著楊廣一朝,已無可用之人,也再無可放心託付之臣。

楊廣已經到了疑人也必須重用的時刻了。

隋歷將盡,新王當起。

李淵比任何人更清楚時局的走向,經過這一免一復的鬧劇,李淵確信,時不我待,隻爭朝夕。

自己的命運再不能讓別人拿捏。

事實上,李淵早就開始準備造反了。

他早有不臣之心,但他的不軌之跡,卻要隱晦得多。

當年,楊廣遠征高麗之時,李淵就已經偷偷摸摸地接納隋朝的逃臣和叛將。

李唐王朝建立的元老,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的長孫順德,劉弘基等都是逃避楊廣徵遼,在這個時間段託庇於李淵。

李淵主政下的太原,於隋朝而言,已是藏汙納垢之地,但於李淵而言,卻是天下英雄匯聚之所。

李淵本來就抓了一手好牌。

太原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士馬精強,汾河谷地,也一直都是重要的產糧區。

最重要的是,楊隋一朝,在前代基礎之上,苦心經營太原,以北抗突厥,鎮靜邊民。

晉陽離宮,早已是天下第一等的軍政中心,彙集了天下財富和兵甲。

當時晉陽宮的副宮監裴寂,也是李淵的舊人。

確切點說,他們不只是舊人,更在太原成為過命的新交。、

他們二個人各取所需,互為表裏支援,經常夜以繼日,飲酒賭博,尋歡作樂,形成鐵桿的兄弟情誼。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這一來二去之間,終於做出了不法之事。

李淵在元配竇氏死去之後,頗有聲色之好,而晉陽一宮,本是楊廣行樂之宮,宮女嬪妃,艷為天人者,所在多有。

李淵本就好這一口,他經常在宮中出入,心中難免存有幾個中意的女子。

裴寂看到楊廣天下將失,也傾心接納李淵,竟然將宮中楊廣的禁臠私自獻出,讓李淵享用。

這對於他們兩個人而言,都是身死族滅的死罪。

裴寂並不是一個有遠大野心的人,他滿足於這個體制內的職位。

裴寂本來只是出於私心結交李淵,以讓自己權勢更加穩固而已。

他本來沒有這麼快,就乘上李淵這艘造反的船,奈何他還有一個更熱衷於造反的同事,一人反,一眾反。

這個同事就是劉文靜。

如果說裴寂的所作所為,僅僅是為自己多留條後路,那劉文靜就可以說是一心一意的反隋先鋒了。

這個先鋒最後也促使裴寂搭上全副身家,將整個晉陽宮的財富,珠寶,兵甲,美人,全部獻給李淵。

這才是李淵起事,真正的第一桶金。

劉文靜是個天生的行動派。

他當時是晉陽令,根正苗紅的隋朝體制內成員,但他並不是個安份的主。

有一次,他和裴寂月夜之下談心論道,裴寂遙望城上烽火獵獵,天地之間一片清明,想到自己身無長物,一生無成。

不由仰天長嘆道:「卑賤之極,家道屢空,又屬離亂,當何取濟?」

劉文靜顯然比裴寂豁達得多,也更有野心得多,當他看到裴寂苦悶彷徨無依時,不由失聲笑道:「世途若此,時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患於卑賤?」

劉文靜既自許,也許人。

他不僅僅只是想想,而是真心要幹事。

劉文靜自認和當時太原主事首腦李淵非親非故,無法完全把握李淵的心意,就把寶押到了另一個關鍵人物身上,那個人才是劉文靜身後的真正依靠和力量。

他就是李淵的二公子李世民。

李世民既是少壯派,更是行動派。

李淵的原配竇氏一共生了四個兒子。三子玄霸早死,大兒子李建成現在河東,四子李元吉年紀尚小,李淵身邊,唯有二公子李世民。

劉文靜對李世民一見傾心,認為他必會成為天下之主。

他曾經非常明確地對裴寂說過:「(世民)非常人也。大度類於漢高(祖劉邦),神武同於魏祖(曹操),其年雖少,乃天縱也。」

可見劉文靜認為李世民既有天縱之才,也是天選之子。

但裴寂因為是李淵的故交新友,他比李世民的身份和輩份要更高,對於矮一輩的李世民,他並沒有更強烈的感情。

裴寂並不完全認同劉文靜的判斷,他要投資到李淵本人身上。

但李淵的造反速度太慢了。

慢到需要下屬們推他上位。

李淵雖然早已在暗中佈局,積蓄力量,比如他早就命令大兒子李建成在河東潛結英俊,叫李世民在太原密招豪友。

但他缺乏孤注一擲,背水一戰,絕不回頭的勇氣,這種勇氣只有少壯派,行動派才能推動。

現在機會出現了。

劉文靜被投進獄中問罪,並且是殺頭的大罪。

因為他和天下第一反賊蒲山公李密是兒女親家,這是必死之罪,但劉文靜並不是枯坐等死的人,他也不認為自己會死於此事。

他靜坐獄中,他在等一個人。

他沒有等很久,那個人,那個他選中的人,一代天驕李世民,如願出現了。

劉文靜不再藏著掖著,直接開門見山地說:「天下大亂,非有湯、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

李世民也是初生牛犢,少年熱血,毫不客氣地說:「卿安知無?但恐常人不能別耳。」

李世民說明自己真正的來意,他直截了當地說道:「今入禁中,非兒女之情相憂而已。時事如此,故來與君圖舉大計,請善籌其事。」

劉文靜等的就是這句話。

他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對李世民分析天下大勢:「今李密長圍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賊連州郡,小盜阻山澤,萬數矣,但需真主驅駕取之。誠能應天順人,舉旗大呼,則四海不足定也。」

然後,劉文靜進一步分析了己方的力量,非常具體地提出了舉事的方案,他說道:「今太原百姓避盜賊者,皆入此城。文靜為令數年,知其豪傑,一朝嘯集,可得十萬人。尊公所領之兵,復且數萬,君言出口,誰敢不從?」

最後,劉文靜提出了一個上上之策:「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盈半歲,帝業可成。」

關中自古帝王家。

劉文靜這個策略,可謂高明之極,當時天下大亂,中原以洛陽為中心,各方雄強,已反覆連次大戰,戰局膠著,一時誰也無法吃掉誰。

在群雄都矚目洛陽時,關中反倒靜處一隅,等待它的明主。

關中,也依然是整個帝國上佳的戰略要地。

以太原為基地,直取關中,然後號令全國,劉文靜的方略簡單而明確。

李世民會心大笑:「正合吾意。」

但要讓李淵立即舉事,也並不是那麼容易。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