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66章 從來造反兵為重,欲加罪何患無辭
劉文靜心若火燭,算無遺策。

他再向李世民獻上一策,那就是給裴寂施壓,讓他陷入一種不得不造反的境地。

逼他推動李淵起事。

當時,李世民年未二十,所謂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加上身處李淵二兒子的身份,天然地缺乏威信和說服力。

而劉文靜又深陷囹圄,與李淵也隔了一層,真正能動搖李淵之心的,裴寂是不二人選。

相對於李淵,裴寂更容易被搞定,或者說雙方一拍即合。

李世民走了一條迂迴路線。

他先安排手下的人,天天和裴寂一起娛樂賭博,並且每一次都故意輸錢給裴寂。

這一招正中裴寂下懷,在自己所喜愛的項目上,次次贏錢,這種成就感,當然非常令人陶醉。

於是,當他贏得了越來越多的金錢時,他和李世民的關係,也越來越熟絡。

李世民開始收網。

他將舉兵起事的計劃告訴了裴寂,並請求他讓李淵儘快起兵。

裴寂並非是愚鈍之人,見天下大亂,未始沒有僥倖之情,現在看到上下一心,他知道是時候押上自己人生之中,最大的籌碼了。

這一把,如果贏了,那自然光宗耀祖,一輩子富貴至極,當然,如果押錯寶了,那身死族滅,也是必然之事。

只是,他也沒有更多的選擇。

因為,李世民軟硬兼施,他旁敲側擊地將裴寂向李淵獻上晉陽宮美人一事挑明。

監守自盜,這是死罪。

裴寂不再猶豫,他全力遊說李淵儘快舉兵。

裴寂單刀直入,他對李淵挑明了說:「今天下大亂,城門之外,皆是盜賊。若守小節,旦夕且死,若舉義兵,必得大位。」

裴寂畢竟是李淵的死黨,他非常清楚李淵的顧慮,最後他特別說道:「今眾情已協,公意如何?」

最後一句,才是李淵最關心,也是最難以舉旗不定的原因。

事實是今時今日,已不得不反。

但造反是誅家滅族的高風險行動,自己到底有多少勝算,又有多少人願意跟隨自己舉起義旗?

當年,楊玄感自以為登高一呼,天下響應,但現實卻打了他的臉。

楊玄感在中原腹地起兵,而原來隋朝體系的郡縣、官員絕大部分都不願意向他效忠,這也是楊玄感在洛陽城下,久攻不下的原因。

失去原隋朝官僚和地方實力派人物的直接支持,很難走得遠。

李淵不想重蹈楊玄感的覆轍。

裴寂沒有撒謊。

他堅定了李淵造反的決心。

當時,太原上上下下,原隋朝體制之內,已歸心李淵。

代表文官系統的晉陽令劉文靜,晉陽鄉長劉世龍,向來就是造反的積極推動者。

最重要的是,隋朝武將系統的官僚,對於支持李淵起兵更是如蟻之附。

無數的鷹揚府校尉也表示效忠,在當時府兵製下,他們每個人,都可以招驀到訓練有素的正規軍,這就是天然而優秀的將領與兵員。

這是一種巨大的戰略優勢,和官逼民反,烏合之眾的農民起義軍,從根本上,就不可同日而語。

另外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每逢改朝換代之際,朝野之間的富豪和金錢,也在尋找投資的方向。

在李淵治下,就有不少富商大賈,多有投誠獻款的實際行動。

其中,有一個叫武士彠的木材商人,就在這個時候靠著政治獻金,和李氏皇族攀上關係,他的第二個女兒,十四歲被選入李世民的后宮,叫做武媚娘。

她就是後世鼎鼎大名的武則天,神聖通天皇帝。

毫無疑問,裴寂所說的眾情已協,上下一心,已達水乳交融之地,只等李淵點一把火了。

這把火,李淵燒定了。

但他不急。

造反不能只靠蠻力,要想成功,是一門高級的藝術。

李淵是個優勢的戰略家,也是一個深富實際經驗的政治家,他要完美地點這把火。

他做到了。

有裴寂在,造反所需的錢財物資可以在晉陽宮中予取予求。

其中光甲仗一項,就有四十萬領,在古代私藏三幅甲仗就是死罪的條件下,四十萬領,足以裝配整個帝國龐大的精銳軍隊。

李淵現在有錢有財,有民心,但他最欠缺的是士兵。

這非常奇怪,但卻是事實。

因為,隋朝實行府兵製,兵農合一,戰時集聚,戰後兵散於府,將歸於朝。

士兵平時就是農民,閑時訓練,和高級將領並無直接的歸屬關係,這種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將領的叛亂。

因而,李淵雖然主管太原,手上卻並沒有多少可以直接指揮控制的軍隊。

那就需要徵兵。

這其中有一個難題。

雖然太原一地,上下一心,都期盼李淵點燃第一把火,但還是有二個人,和李淵並不在一條船上。

他們是楊廣安置在李淵身邊監視、製掣的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

他們的地位特殊。

尤其是高君雅是楊廣舊識,當年,高君雅和馬邑留守王仁恭抗擊突厥失敗,他回到太原時,還敢於大搖大擺,好象是打了勝仗,凱旋迴歸一般,毫不畏懼。

要知道,此次失敗,楊廣的處罰的措施是:斬王仁恭,拘李淵回江都問罪。

二相比較之下,可以清晰看出,高君雅二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楊廣在太原的代言人。

日常之事,當然李淵說了算,但如果一旦李淵有變,很難說他們會不會拿出一份楊廣的秘詔,先斬後奏。

李淵暫時還不願意,也不能和他們明著對抗。

李淵的策略是先把水攪渾。

他先散佈了一個假消息,其實這是一個半真半假的消息。

李淵散佈楊廣想再伐高麗的消息,這並沒有冤枉楊廣,他確實想再伐高麗,但沒得到任何朝臣的支持,南下江都之後,楊廣事實上放棄再伐高麗。

楊廣有心無力,但這對於李淵來說,已足夠做文章了。

李淵散佈消息說楊廣將要再度大規模徵兵,十五歲以上,五十以下的男丁,都要服兵役,再次遠赴遼東。

李淵這步棋直指楊廣和民眾的痛處。

因為隋朝之所以在如日中天的時候,飛速分崩離析,直接原因是楊廣一而再,再而三地討伐高麗,慘痛失敗之後,民怨沸騰,民不堪其負重,以致崩盤。

更重要的是雁門之圍時,楊廣親自承諾,不再徵兵興討,現在卻舊事重提,出爾反爾,想讓民眾再次成為炮灰。

這立即點燃了民眾的憤怒情緒,他們對於楊廣和隋朝,反意恨意,就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

李淵擁有了民心。

然後,李淵老謀深算,他接著下了二步棋。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