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58章 魏公府雙頭並立,江南地獨夫無依
洛口倉是天下第一糧倉。

這是隋煬帝楊廣留下的政治資產,楊廣當年在全國各地大設義倉,平時從民眾之中,強製性儲糧於義倉,當時給予民眾承諾,若遇水旱災年,將會開倉賑濟民眾。

這本意是取之於,用之於民的一種惠政,但後來已經演變成一種強製性的稅收,而並非自願的捐獻。

義倉制度也成為東都洛陽戰略防禦的重要一環。

楊廣為了鞏固東都洛陽,在周圍興建了幾個大的義倉,其中洛口倉,也叫興洛倉,是全國最大的糧倉。

實際上已可稱為一座城市,光是守軍都有一千多人,有三千多個糧窖,每個糧窖可以儲藏八千擔糧食,總計可儲存二千四百多萬石糧食,這是一個巨大而誇張的數字。

義倉制度,走到楊廣末年,已經完全成了政府的私產,碰上水旱災年,政府也很少再開倉濟民了。

民以食為天,這是一種巨大的財富,也是一種核心的戰略物資和力量。

李密再一次表現出他咄咄逼人的攻勢。

他不容置疑地對翟讓說:「事勢如此,不可不發。兵法曰:『先則製於己,後則製於人。』今百姓饑饉,洛口倉多積粟,去(東)都百裡有餘,將軍若親率大眾,輕行掩襲,彼遠未能救,又先無備禦,取之如拾遺耳。」

李密一生,善用詭計,以出其不意,先人一步的謀劃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種以有備對無備的戰鬥,自然手到擒來,功成名遂。

但這同樣也是李密的弱點,他一生習慣了順風順水,多謀善斷的戰鬥場面,一旦面臨慘重的失敗,他將失去一貫的冷靜沉著,而犯下可能的不可承受之錯。

李密信心滿滿地說出了奪取洛口倉的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真正要想在正面戰場上拿下東都,就需要建立一支龐大的軍隊。

強攻東都洛陽是無法承受之重,這種堅城的守禦,如果內部不崩潰,攻城者就是付出極大時間和代價,也未必能達成所願。

想要正面拿下洛陽,只有一個笨方法,也是最高明的方法。

那就是肅清其外圍據點,斷絕其內外交通和聯繫,讓其成為一座孤城。

困死洛陽,這才是上策,舍此無他。

這種策略,被證明是成功的,後來一代天驕李世民,就是用這種堅壁清野的方法才取得洛陽城的控制權。

李密雖然一世梟雄,卻並非真龍天子。

於是,終其一生,他都只能在洛陽城下,望而興嘆,與他的嘆氣一道灰飛煙滅的,是他成為天下新主的夢想。

李密當時的情勢卻是蒸蒸日上,他覺得自己前途一片光明,他在腦海之中,構想了奪取東都的大計。

他要建立起他的百萬雄師,現在立即要完成第一步。

他胸有成竹地對翟讓說:「發粟以賑窮乏,遠近孰不歸附!百萬之眾,一朝可集。」

這是可以預見的,亂世之中,誰有糧食,誰就掌握了生民的根本,有奶便是娘,百萬之眾,確實可以一朝而集。

李密接著展望了局勢的發展,他高瞻遠矚地說:「枕威養銳,以逸待勞,縱彼能來,吾有備矣。然後傳檄四方,引賢豪而資計策,先驍悍而授兵柄,除亡隋之社稷,布將軍之政令,豈不盛哉!」

李密從頭至尾,都是以推翻隋朝為己任,他從未想過只是割據一方,苟全性命於亂世。

可見,想做一世之梟雄,就不可不立天下之大志。

翟讓和李密再次合兵以後,相對而言,心中既多顧慮,更不想去打頭陣,損耗實力,況且奪天下,坐江山這種事,他也還屬於啟蒙階段。

於是,他再一次推李密為主事之人,他頗有藏私地回答說:「此英雄之略,非仆所堪;惟君之命,儘力從事,請君先發,仆為後殿。」

其實,李密也並不是真的需要翟讓去打頭陣,此次戰鬥,可謂十拿十穩,並且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就是翟讓想請命做先鋒,他也不會應允。

事情正向李密所預料的方向發展,李密親自率軍,長途掩襲,洛口倉守軍了無備禦。

戰鬥一開始就結束了。

李密奪得了這個天下第一大糧倉的控制權。

這是一次漂亮的勝利,李密立即利用洛口倉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他大開糧倉,讓老百姓任意拿取糧食,於是,遠近民眾,男女老弱,無不如影隨形,聞聲而來。

這在政治上為李密營造了很好的聲譽和聲勢。

普天之下,對隋王朝心懷二心的人,早就已經蠢蠢欲動,前來投奔李密的各地人才,從者如流。

李密現在有糧、有兵、有聲、有勢,他已經成為眾望所歸的最有希望的義軍盟主。

但他還需要打一場硬仗,才能讓天下的各路義軍真正傾心,這是一場遲早都要打的仗。

因為東都洛陽已經派了大軍前來和李密決戰。

對於這種送上門的肥肉,李密從來不會拒絕,他的機會來了。

東都派出了一支二萬五千人的精銳,其實只不過是自認的精銳,銀樣蠟槍頭,表面光鮮而已。

這源於隋朝的兵製。

隋朝實行府兵製,寓兵於農,兵農合一,具備很強的戰鬥力,即使在唐初,也依然是國家賴以開創和穩定的軍事政策。

但這支軍隊卻不相同,完全是臨陣招募的。

當李密奪取洛口倉的消息傳來時,東都立即想招募一支軍隊去征討。

李密的橫空出世,讓朝野上下,心生麻痹。

他們並不知道李密的厲害,以為張須陀只是輕敵大意才失敗,他們隻把李密當成普通的因飢餓而做賊的烏合之眾,認為這次征戰,就象以往,當隋朝大軍一臨,義軍將會不戰自潰。

這似乎是一種唾手可得的軍功,最適合撈撈資歷和鍍鍍金。

於是,想混混軍功的國子三館學士和貴族子弟,親戚都踴躍從軍,這些軍人,雖然沒有什麼實際的戰鬥力,但他們的裝備卻是真正的一流。

這支軍隊衣服鮮華,器械明亮,旌旗鉦鼓等器仗充足而精銳。

裝備,畢竟也需要實力,才能裝備起來。

但他們卻不知道,他們對面的李密,是一隻張開血盆大口,將要吞噬他們的巨獸。

當東都的大軍浩浩蕩蕩開出之時,他們和還未投降李密的裴仁基約定,南北夾擊李密,但他們永遠也等不到裴仁基的軍隊了。

李密眼光非常犀利,他對於軍情人性的把握非常入微,依靠探子傳回的消息,他非常清楚地掌握了隋朝派出了二支部隊,想合圍他的策略。

李密採取一拖一打的對策,準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勢先擊潰東都的軍隊,在另一個方面,拖住裴仁基,不讓其援救。

這種集中力量,攻其一點的策略,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東都部隊先於裴仁基的軍隊到達洛水,行軍總管劉長恭過於輕視李密,認為李密的軍隊不堪一擊,當他們的正規軍一出現,李密一定會倉皇逃竄。

於是,他既不等待裴仁基的軍隊,也沒有讓士卒吃早飯,反而單獨率軍過洛水,直擊李密。

他想獨佔這份功勞。

可以想見,狂妄自大的劉長恭在戰前的動員會議上,一定是激勵他的士卒,等打敗了李密再吃早餐。

這種戰例,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但肯定不會發生在劉長恭的身上,他的軍隊,竟然沒有吃早飯,就準備開戰。

他們再沒有機會吃早飯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