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59章 驍果北歸終為逆,楊暕至死猶猜疑
人狂必有禍。

劉長恭為他的輕率和狂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李密做了一個戰術頓挫,他先安排翟讓消耗劉長恭的銳氣。

劉長恭的軍隊雖然糾合了很多紈袴子弟,但確實無愧於隋朝正規軍精銳的名譽,翟讓並不是他的對手,但這無法影響整個戰場的走勢。

因為人是鐵,飯是鋼,人總是要吃飯的。

劉長恭的軍隊打著打著,就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他們沒力氣了,肚子餓了。

這就要命了。

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哪裏會有時間讓你停止戰鬥,臨陣去開火吃飯。

於是,劉長恭軍隊滿腹牢騷,銳氣已失,李密瞅準時機,率領精兵直接沖入他們的軍陣,劉長恭的軍隊立即崩潰了。

劉長恭見勢不妙,隻得脫下鎧甲,解衣潛竄,亡命逃回東都洛陽,他率領的軍隊,死亡十之五六。

這場大勝,讓李密的聲勢如日中天。

李密再已不是昔日吳下阿蒙,他已成長為雄霸一方的英主。

於是,河南各路義軍共推李密為主,尊其為魏公,設壇場,即位,稱元年,大赦。

李密的魏公府設三司,六衛,而魏公的文書,用的名義卻是行軍元帥府,元帥府也設長史以下官屬,這其實就是李密簡化版的舊隋官僚體制。

翟讓的存在,讓人不省心。

李密拜翟讓為東郡公,上柱國,司徒,其府亦置長史以下官屬,但其規模和人數,卻只有李密魏公府的一半。

這實際上是一種權力二分製,留有很大的隱患。

總有一天,會成為埋伏在瓦崗軍內部的爆雷,後果,並不是李密和翟讓所能承受。

他們二人,相識易,相處難,善終更是絕無可能,

李密將洛口倉作為大本營,這也是他的臨時政府的都城,他修築了洛口城,方圓四十裡。

一切就緒,李密終於有了一個牢固的基地,有糧,有人,有兵,有將,也有整套行政體系。

李密的小朝廷,不再是下裡巴人的臨時應景之作,而是足以雄視天下,與楊廣爭一日之長短。

在優勝的形勢下,李密很快聚集了幾十萬兵馬。

河南形勢一片大好,李密足以一手遮天,但河北卻是竇建德的天下,隋朝的大本營關中,卻被李淵佔據。

加上楊廣在江都的傳統皇族勢力,在此之時,已是天下四分,就看最終花落誰家。

整個北方,已不再是楊廣的天下,他蝸居僻處於江南一隅,在義軍風起雲湧之下,楊廣再無北返的希望,他甚至也無法保有江南一地。

楊廣終於將自己作死了。

北方已經回不去了,江南才是溫柔之鄉。

楊廣留下一句無限悵惘的詩句「我夢江南好,征遼亦偶然」。

然後頭也不回地逃歸江南。

那是他龍興之地,起家之所,那是他的皇后南梁蕭氏的家鄉,那裏有吳語軟儂,江花勝火。

但楊廣內心之中,依然無比焦慮。

他雖然已經聽不進任何不同的意見,但他內心或者非常明白,他的天下,已是千瘡百孔,而他自己,回天無力。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將頭縮進自己設定的烏龜殼,逃避現實,他或許知道,這個花花世界,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楊廣在江南,自暴自棄,開啟了純粹的玩樂模式。

他在江都的行宮之中,新建了一百多個由美人主持的享樂之房,並且,每日和蕭皇后及寵幸的女妃通宵夜飲,酒未離手,曲不曾停。

自他以下,千餘美人宮女,共君盡皆一醉。

這和當年陳後主滅亡前夕,是何等相似!

歷史,似乎又走了一個輪迴。

當楊廣退朝之後,難得一人獨處之時,他一身簡裝,作文士打扮,策著手杖,踏步而行,每個亭台樓閣,細細欣賞。

楊廣心中戀戀不捨,唯恐今日之勝景,明日已成黃花。

這並不是楊廣真正大發雅興,而是他憂慮入心,當窮途末路,人之將死時,其情可悲可憫而已。

楊廣的這種無力感,雖然在大廳廣眾之下,被他完美掩飾,但在他最親近的人面前,他的痛苦和糾結,再也無法掩藏。

有一次,楊廣和蕭皇后夜飲,酒至沉醉,楊廣舉頭望天,忽然大發感慨說:「外間大有人圖儂(我),然儂(我)不失做長城公,卿不失為沈後,且共樂飲耳。」

這是亡國之音。

當年,江南陳朝被隋文帝楊堅滅亡,楊堅將北歸大興城的陳後主封為長城公,同時也保留了沈後的尊嚴,讓她和陳後主在隋朝過了一段雖然亡國,但卻並沒亡身的日子。

這件事情剛剛過去二十多年,楊廣親身經歷過,現在話至此處,說明楊廣內心之中,已經對於隋朝失去了信心,也對於自己失去了信心。

但有時,他會更加悲觀。

有一次,他引鏡自照,用手撫摩自己的脖子,回頭對蕭皇后說道:「好頭顱,誰當斫之。」

蕭後驚慌失措,趕忙問楊廣為何忽出此言。

楊廣也許已經接受了命運,悲痛至極點,反倒想通想透,他笑著說道:「貴戝苦樂,更迭為之,亦復何傷。」

楊廣已經放棄。

他放棄了天下,放棄了自己,也放棄了皇帝的尊嚴。

但該做的事情,他還是必須去做。

他想再一次遷都。

楊廣當然不會將都城遷到北方,他心中知道,北方,他永遠回不去了。

但現在的江都,位於江北,一旦局勢不可收拾,同樣會遭遇義軍的強力攻擊,江都也並不是個安全之地。

楊廣既然無意北歸,就必須在江南營造一個安全的新窩。

楊廣選擇了丹陽,他甚至正式下令營造丹陽宮,而在遷都之前,楊廣的政局,已敗壞到無可復加。

整個朝廷,已經沒有一個直臣說真話了。

公卿大臣全都順著楊廣的心意,違心地說:「江東之民望幸已久,陛下過江,撫而臨之,此大禹事也。」

這意味著,不但楊廣對朝局已經徹底失望,就是跟隨他南下的大臣們,也已經放棄了掙扎。

但還有一股力量,存有北歸的心思,也具備北歸的力量。

那是楊廣的嫡系和最有戰鬥力的一支隊伍,是楊廣最後的依靠和核心,那就是最精銳的驍果。

他們的主力是關中人,具備堅強的戰鬥力,也是最忠心於楊廣的軍隊。

他們一直想北歸家鄉,現在看到楊廣要南渡長江,就知道今生再也無望回家了。

對於很多思鄉心切的驍果而言,這是一種不可以接受的結果。

於是,第一次逃跑開始了。

郎將竇賢率領他的手下不辭而別,但江南之地,雖然遍地烽火,天下,卻還是楊廣的天下。

他立即派出騎兵追擊,並斬殺了竇賢所部。

但驍果體系,已是人心浮動,殺戮並不能阻止驍果們叛逃的決心和行動。

這種持續性的不滿,日積月累,終至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公開的謀反開始。

東城驍果統領司馬德戡對同謀北歸的將領說:「今驍果人人慾亡,我欲言之,恐先事誅;不言,於後事發,亦不免滅族,奈何?」

實際上,驍果隊伍之中,已是一盤散沙,動與不動,逃或不逃,都是死路一條,這支軍隊的崩潰只是時間問題。

司馬德戡接著說道:「又聞關內淪沒,李孝常以華陰叛,上囚其二弟,欲殺之。我輩家屬皆在西,能無此慮乎!」

這確實更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因為驍果們的老家在關中,而那裏烽火處處,難免受累於親朋。

留在南方,只剩被宰戮一條路。

當無路可走之時,就必然需要走出另一條路。

司馬德戡每句話,都戳中同謀之人的痛處,他們感到徬徨恐懼,便問司馬德戡說:「然則計將安出?」

司馬德戡等的就是這句話。

他立即說道:「同相憂,當共為計取。驍果若走,可與俱去。」

同謀之人,早有此心,正愁沒有人帶頭,有了司馬德戡這句話,大家隨聲附和,大感贊同。

驍果北歸,本是叛亂,是殺頭誅族的大罪,需要秘密進行。

但這件事情,出現了轉折,引起了大波瀾。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