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57章 洛口倉集兵百萬,劉長恭狂妄渡河
張須陀進入了李密的包圍圈。

張須陀戰死,他的死成就了一代梟雄李密,此戰過後,李密的光芒再也無法被掩蓋,他將飛凌太陽的高度,俯瞰眾生。

張須陀死得並不冤,相反,他展示了一個將軍最高的驕傲,他死得非常有尊嚴。

李密重重的包圍圈,於張須陀而言,有若無物,他就似天降神人,勇猛無可抵擋,輕輕鬆鬆,幾個回合,就突圍而出。

但他往身後一瞧,那是剎那間的心慟。

他看見了重圍中,左衝右突卻無法突圍的生死兄弟,他非常敏銳地感到,這一次,和以往的任何一次戰鬥似乎都有不同。

他感到強烈的不安,卻絕不懼怕。

張須陀知道,如果他丟下他的兄弟們,他們將再也見不到明天的太陽。

但如果去救他們,恐怕自己也再無生還的希望。

張須陀沒有猶豫。

他返身躍馬,衝進李密的包圍圈,救出一批兄弟之後,再回頭一顧,還有更多的兄弟身陷重圍。

張須陀再一次衝進包圍圈,張須陀真乃神人也。

如此四進四齣,即使真是神人,也會被困死累死。

張須陀,終於戰死。

他求仁得仁,為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為了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們獻出自己的生命。

他實現了和他們同日共死的誓言,張須陀,非常有種的一個名將,也是一個值得託付一生的真兄弟。

張須陀死後,他部下的兄弟們,晝夜不停地號哭,經日不衰,聲慟天地。

隋軍這次正面戰場的失敗,引發了災難性的後果。

整個河南的平叛行動,失去了主心骨,隋軍也喪失對付叛軍一往無前,逢戰必勝的勇氣和聲譽。

在戰術上,隋軍的損失也非常巨大。

張須陀這支鐵軍,基本已被打殘,他的副手賈務本,也在此次戰鬥中受傷,不久因病逝世。

隋朝鎮壓叛亂的大勢,必須進行。

但天下已亂,隋朝人心已失,而李密的橫空出世,讓黑暗深沉的夜空,亮如火燭。

光明出現,希望也可能出現。

整個社會的發展,呈現了另一種可能。

這可以從接任張須陀為河南討捕大使的裴仁基,在不久的將來,舉軍投降李密,就能證明一二。

這場勝利,標誌著中原大地,終於出現了一支能正面抗衡隋朝的龐大力量,和以往義軍小打小鬧,滿足生存的目的不同,李密參與下的瓦崗軍,正式吹響了埋葬隋朝的號角。

李密經此一役,向世人證明了他確非池中之物,他將登上屬於他的舞台。

但他的面前,還有一個翟讓。

翟讓接連犯了幾個錯誤,親手葬送了自己大好的局面。

張須陀死後,翟讓犯了第一個致命的錯誤,他竟然讓李密獨立領軍。

李密自此之後,獨立開始創建只聽他自己指揮的軍隊,在槍竿子裏面出政權,誰的拳頭更硬誰更有理的亂世,這就成了李密叫板天下的資本。

這支軍隊叫蒲山公營,是李密的嫡系和起家的部隊。

從此之後,李密再也不是一個只能出謀畫策的軍師,而是成長為了獨擋一面的無敵統帥。

李密展現了他的優勢,他成長於舊隋朝廷的體制之內,對於治下和禦下有著天然的知識和經驗。

因而,蒲山公營在李密的治理下,軍陣齊整,紀律嚴明,軍令一出,三軍如背霜負雪,士兵雖然是以前的士兵,將領卻再非以往之將,這支軍隊立即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精氣神。

當主將換成李密之後,這支軍隊立即成為善打硬仗,敢打硬仗的精銳。

但李密並不只以嚴酷來禦下,相反,他知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李密走上一條廣施財物,以凝聚士氣的道路。

他對於士卒給經常予重賞,每次戰鬥所獲得的金珠寶玉,他全部用來賞賜有功之兵將。

於是,恩威並重之下,蒲山公營立即煥發了驚人的氣勢和戰鬥力。

翟讓立即感到了壓力。

他心中已經後悔讓李密獨立發展勢力,因為,翟讓所部和李密的蒲山公營,已經出現了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爭執,雖然李密以大局為重,息事寧人,每每以退讓的方式來處理糾紛,但明眼之人,誰都知道,一山不容二虎,這並非長久之計。

於是,翟讓想做一個了斷,他想分家。

他對李密說道:「今資糧粗足,意欲還向瓦崗,公若不往,唯公所適,(翟)讓從此別矣。」

瓦崗是翟讓起家之地,他這是明著讓李密完全自立門戶。

雙方分道揚鑣,各求發展,在當時情景之下,確實是明智之舉。

但翟讓立即犯了第二個致命錯誤。

當翟讓東歸瓦崗,而李密西行康城之際,聞風歸順李密的城池和人馬,大有所在,眼見李密一馬平川,順風順水,翟讓竟然反悔和李密分家。

行到半途,他又帶兵折返李密,雙方再一次合流。

但此一時,彼一時也,李密羽翼已豐,對於翟讓這塊到嘴的肥肉,他將欣然笑納。

這是一種找死的行為,這也是一個嚴重而不可接受的錯誤。

翟讓很快將為他的這個決定,付出他不可承受的代價。

翟讓的回歸,事實上證明在翟讓的舊部之中,有一股不可忽視的擁戴李密的力量,在野蠻成長。

但李密暫時還沒精力和心情去窩裏鬥。

作為當世戰略大家,他知道要想完成普通義軍到爭霸天下雄師的轉變,就需要一個堅固的根據地,以及能佔據天下形勝的大城,以中原地理環境而言,東都洛陽是不二的選擇。

於是,他對翟讓說:「今東都空虛,兵不素練;越王(楊侗)沖幼,留守諸官政令不一,士民離心。……以仆料之,彼非將軍之敵。若將軍能用仆計,天下可指麾而定。」

可見李密當時雖然自稱天命所歸,並且已能獨擋一面,但翟讓的勢力和根基卻並不是現在的他可以動搖的。

李密依然以下屬和謀士的身份,和翟讓相處。

但翟讓踢了個皮球,他似乎打定了主意,跟著李密,也盯著李密,看能否撈到更多的實利。

李密是一個行動家,也是一個實幹家。

他現在已可單獨發號施令,他立即判斷出,天下必須依靠自己一城一地去經營。

李密派遣裴叔方去偵察東都洛陽的虛實。

但洛陽久被經營,是中原第一大城,在北方的地位,實際上已經比京城大興更重要,是楊廣一朝事實上的真正都城。

其防禦和守備本來就非常完善,再加上義軍蜂起,東都的警惕性非常高,非常不幸,裴叔方這個探子竟然被發現了。

東都洛陽明確掌握到,強大堅固,牢不可破的都城,竟然破天荒地成了義軍的目標。

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嚴重的危機。

東都洛陽立即展現了非凡的應變能力,一是立即加固城防,二是派人加急向江都的楊廣求援。

事實證明,正是這二個行為,挽救了東都。

但向楊廣的求援,雖然盼來了援軍,拒李密於城外,卻引來了更加狡猾和更殘忍的王世充。

而後者再和李密屢敗屢戰的拉鋸戰中,終於抓住一個唯一的機會,反敗為勝,最終掌控東都洛陽,成為割據天下的大勢力。

但李密現在雄心勃勃,他要一舉拿下東都,只有據天下之中,這樣才可以號召天下,成為新主。

也許在這一刻,他非常清晰地捕捉到當年楊玄感在自己所獻三策之中,唯獨取其下策的用意。

那就是只要佔據東都,大隋的天下,已去其半。

李密用兵,長於機變,當他發現奇襲東都已經泡湯時,他立即改變了策略,事實上,以他現在的兵力和影響力,根本無法和洛陽正面對抗。

東都洛陽,還駐有二十萬隋軍精銳。

李密退而求其次,他改變了進攻方向。

他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無限制地發展自己的力量,擴大自己的影響,他需要變成一個可以和東都洛陽直接抗衡的巨無霸。

李密的計劃是襲取洛口倉。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