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63章 雀鼠谷一戰成名,馬邑敗楊廣有令
楊廣對於朝臣猜忌之心非常強。

他在朝野之間,遍佈眼線,李淵私自享用幾匹駿馬,不想上貢之事,立即被楊廣知道了。

楊廣頗得禦人之道,他故意找個碴子,譴責李淵,明裏暗裏點出李淵私藏良馬之事。

這次的敲打,讓李淵更加噤若寒蟬,想不到自己一舉一對邊,楊廣全部了如指掌。

李淵老實了,並且更加小心。

於是,他投楊廣所好,二條腿走路。

他一邊費盡心思搜羅天下神鷹名犬,以滿足楊廣豪侈縱慾之心,這掌握了在楊廣一朝晉階的密碼。

那就是誰能讓楊廣開心,誰就能讓自己開心。

另一方面,李淵更加謹小慎微,處處以柔弱自汙示人,以示對於楊廣政權的無害。

這也是楊廣所需,誰能讓他放心,誰就能自己放心。

非常有意思的是,自汙和示弱,放鬆了楊廣對李淵的戒意,但也無意之中,放大和加重了李淵性格中,柔弱和惰性的成份。

這種個性,在未來某些關鍵的時刻,會左右李淵家庭和唐朝政局的走向。

真可謂福兮禍所伏了。

李淵的工作顯然見到了成效,楊廣身為當朝的皇帝,肯定需要放心做事之人。

楊廣看到李淵非常上道,再加上表兄弟的血緣關係,朝廷始終要用人,李淵似乎是一個可用之人。

李淵,終於要迎來出頭之日。

在經歷了無數猜忌幽暗的日子之後,楊廣終於開始徵用李淵。

當然,這也取決於李淵本身確實有二把刷子,可謂天意人事二相知。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雁門之圍。

當年,楊廣好大喜功,親身遠巡代北之地,但此時突厥的力量,已經今非昔比,始畢可汗也遠比他父親啟民可汗更具野心。

於是,突厥幾十萬兵馬,將楊廣趕入雁門一城。

整個雁門41城,39城盡歸於突厥,楊廣眼見即將成為突厥的階下之囚。

在情勢十萬火急之際,隋朝在固守待援的策略下,從內外二個方面拯救自己。

一是在外分化突厥的力量,以其後院起火威脅始畢撤軍,還有重要的一點,卻是發動天下之兵勤王。

當時,最近的武裝力量統帥,就是南面太原道安撫大使李淵。

生死之際,李淵全力徵兵,全國各地武裝力量,迭次繼進。

突厥看到雁門之圍已成持久戰的可能,便飛揚遠去。

這一戰,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就是李淵。

此戰之後,楊廣心灰意冷,僻處江南的江都,事實上已放棄了對於江北的絕對控制。

歷史,期待新的正主。

李淵靠著雁門之圍的軍功,正式長期居守太原馬邑之地,北備突厥。

李淵,開始了他的傳奇。

他終於脫離了楊廣的直接掌控,擁有一塊屬於自己施展的天地,從此,他將龍遊於海,鳶飛於天,他將兌現當年那個相面的術士的預言:「公骨法非常,必為人主。」

當李淵接到任命他為太原安撫大使的通知時,他私心竊喜。

因為他承襲的爵位就是唐國公,而太原黎庶,陶唐舊民,這似乎是上天要讓他在太原開始追逐他的天下之夢。

李淵存有爭天下之心久矣。

在他的軍事生涯首秀時,除了領兵佈陣,運籌帷幄之外,他一樣是當世的能將,武藝絕倫。

李淵曾經馳騁戰鬥的第一線,作為依靠箭術,贏得佳人而歸的神箭手,李淵展現了他的天賦。

當年,他在龍門清剿反隋義軍時,他曾經創造了一個讓人嘆為觀止的記錄,面對如潮的義軍,他接連射出去七十支箭,竟然每發皆中。

七十或是虛數,但可見李淵的箭術和武力,並不止於附庸風雅的藝術,而是真正的殺人技。

這種恐怖的戰鬥力,實際上也體現了當時正規軍和農民起義軍的巨大差距。

而舊隋官僚登高一呼的號召力,更是遠遠超過草莽間的英雄。

這是李淵的優勢,但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當他到達馬邑,這是傳統上北擊突厥的重鎮時,他才意識到,他的路,才剛開始。

當時馬邑太守是王仁恭,他們二處兵馬,合計才五千之數。

對於剛剛在雁門關之外,見識到幾十萬突厥精銳的王仁恭來說,實在是心喪若死,畏之如虎,膽氣全無。

但李淵有完全不同的見解,他展示了天選之子的氣概。

面對不成比例的敵我力量對比,李淵非常大膽地採取了積極進取的戰略。

他要直接戰鬥。

李淵並不是盲動,相反,他非常清醒。

因為,突厥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在漠北站穩腳跟,重新成為大草原上的主人。

因為,在楊堅時代,漠北草原上的霸主東突厥已是分崩離析,被趕出大草原,成為徹底依附於隋朝的一個弱小部落。

在楊堅的遺餘力的支持下,東突厥的啟民可汗,在河套之地生衍繁息,幾十年才恢復生機,

其間啟民可汗,甚至想更換為漢人的服裝,舉族漢化。

啟民可汗在隋朝的全力支持下,逐漸成為突厥共奉的新主,其勢力在其子輩頡利一代,已足夠重新雄起。

而隋末楊廣失政,雁門之圍,就是隋突雙方,重新確定關係的大事,從此,那個為患中原的突厥強勢回歸。

但在他們大規模南進之前,他們需要重新在漠北確立霸權。

他們離開大草原,已經太長時間了,大草原上,那才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此之前,像雁門之圍那樣舉突厥全國之力南侵,是較小概率的事情。

既然突厥無力大規模南侵,那小股突厥軍隊,李淵並不放在眼裏。

李淵深切了解此中關鍵,才會信心十足地想主動出出突厥。

王仁恭樂得坐享其成,將一切交給李淵去經營。

李淵確實是一代戰略大家,他準備師夷長技以製夷。

李淵有著清醒的頭腦,在制定具體的對策時,他對王仁恭說:「(突厥)勝止求財,敗無慚色。無警夜巡晝之勞,無構壘饋糧之費。中國兵行,皆反於是。與之角戰,罕能立功。今若同其所為,習其所好,彼知無利,自然不來。」

李淵的戰術非常簡單,先成為他們,然後再戰勝他們。

這是一種高明的策略,當年漢朝和匈奴曠日持久的大戰,實際上有三種主流的戰法。

一是傾全國之力,以堂堂正正之師,正面決戰,衛青是也,

第二種是成為比突厥更強大的存在,在突厥人擅長的領域擊敗他們,霍去病是也。

第三種則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以智謀勝,雜以和親,離間等各種方式的綜合角力,這是綜合國力的較量,雙方最高領導的國策決戰也。

但在戰場之上,於武將而言,狹路相逢勇者勝,敢於亮劍的人,才可以笑到最後。

李淵亮出了他最耀眼的劍。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