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83章 昨日隋將今唐臣,雖佔關中失河東
力量代表一切,強者通吃。

當中原大地出現一個統一而強大的王朝之時,突厥必然衰弱甚至面臨滅族的危險,這已經被歷史一再證明。

當年啟民可汗在突厥的內戰中失利,單騎入朝。

在隋文帝楊堅的全力支持下,他忍辱負重,從零開始,積弱為強,才避免了突厥亡國滅種,但或者內心真有想法,或者迫於形勢,他甚至想改變突厥的傳統服裝為漢人的服飾。

這是改突為漢,是奇恥大辱,並且,往事歷歷,如在昨日。

處羅可汗本人也親身經歷那段歲月,深有體會,因而,當他看到李淵的發展越來越不受控制,李唐有成為統一帝國的可能時。

他的判斷是,李唐和突厥,二虎相爭,必有一戰。

既然如此,那就要趁李淵根基未穩時,將他扼殺在搖籃中。

處羅可汗決定開戰。

但是,他採取了一種隔岸觀火的間接方式,突厥人準備支持另外的割據勢力,騷擾和侵犯李唐邊境,可以拖垮李唐的國力。

其中,聲勢最浩大的一次行動,是劉武周進犯太原。

這是一次大規模和徹底的軍事行動,劉武周的目標直指整個山西全境,而太原是李淵龍興之地,尤其是晉陽一地,城牆堅固,士馬精強,糧食儲備也非常豐厚。

這似乎不是一座能被區區劉武周攻下的城池。

但事實是,李淵的後院被劉武周一鍋端了,太原失守,山西大部分都在劉武周的馬蹄和刀鋒下瑟瑟發抖。

可以肯定,背後一定有突厥人的允許和直接支持。

戰爭正式開始。

李淵非常肯定,統一的李唐帝國,必須跨過突厥人,才可能屹立於世間,即使不能打敗和摧毀突厥,也必須在戰略上保持平衡。

當西方已定,四方招撫有方,情勢大好之際,李淵立即應戰,但在正式和劉武周決戰前,他還需要解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那就是河東城,現在還牢牢控制在隋朝將領堯君素手下。

河東城是一顆釘子,是黃河以東的一個軍事重鎮,要想向北反擊劉武周,就必須攻撥掉它,否則,一旦河東城和劉武周互相表裏,必成心腹大患。

但河東城表現出非常高的硬度,這塊骨頭,並不好啃。

李淵作了軟硬二手準備,他先進攻,然後勸降。

毫無疑問,進攻失利。

勸降最好的人選,當然是前河東前統帥屈突通。

屈突通現在混得風生水起,他投降了李淵,已經是李唐王朝的兵部尚書,這是李唐帝國權力中樞的高級官職。

當年,李淵對河東城採取圍而不攻的策略,率大軍搶渡黃河,入主關中時,屈突通率領主力,全力追躡李淵的軍隊,希望和長安的守軍二面夾擊,以挽救危難的時局。

但天命所歸,屈突通也無能為力,他的軍隊被劉文靜擊垮,他再沒有能力前進一步。

長安,已經可望不可及。

屈突通在河東城,留下了一個足以託付的將領,他叫堯君素,完全可以和唐朝周旋,屈突通即使再回河東,也於事無補。

何去何從?

作為楊隋王朝的中堅,他還有一個機會,在另一個地方,或者還有希望可以翻盤。

東都洛陽,他曾經是洛陽之王,他在那裏創造過自己的傳奇,如果沒有他的統帥,當年楊玄感早就攻破了洛陽城。

是他屈突通挽救了洛陽,也挽救了楊廣的隋朝。

他希望,他還能重振輝煌,再一次救楊隋於危急覆亡的關頭。

於是,他留下自己的心腹大將桑顯和鎮守潼關,自己率領一小部分精銳騎兵,直奔洛陽而去。

只是,他走的並不急,也許他也不想太急。

桑顯和是個妙人。

他在戰場之上勇猛無比,屢次大戰,都差點大敗唐軍,但每一次都是先勝後敗,被無法預知的因素打敗,但桑顯和確實無愧猛將勇將大將。

或者是他看到屈突通留下自己當炮灰,心生怨恨,或者是他確實覺得李淵真是真命天子。

他做了一個非常明智而果敢的決定。

屈突通一隻腳剛出城,他就立即舉軍投降了唐朝。

然後,他用手一指,向唐軍指出了屈突通逃跑的方向。

抓住屈突通,那當然是大功一件。

這也是桑顯和必須交納了一個投名狀,於是,劉文靜派遣桑顯和和大將竇琮、段志玄追擊屈突通。

以有備對無備,毫不意外,在稠桑,桑顯和再一次和他的老上級碰面了。

屈突通並不是個認命的人,他立即擺好陣勢,準備和追兵決一死戰。

但竇琮手上有張王牌。

為了以防萬一,竇琮讓屈突通的兒子屈壽也一起隨軍追擊。

這其實是向屈突通傳遞了一個信息,雖然在戰場之上,屈突通殺傷了無數的唐軍,但他留在長安的家眷,全都完好無損。

這是李淵的仁慈,是李淵的攻心之術,也是向屈突通示好的信號。

屈突通讀懂了李淵的深意,當屈壽走出隊伍,向他宣讀李淵的招降諭指時,他表現出不一樣的態度。

當年,李淵曾經派自己的家僮招降過屈突通,但不問情由,被立即斬殺。

但現在,屈突通看到自己的兒子,也只是虛情假意,不痛不癢地向說:「昔與汝為父子,今與汝為仇讎。」

然後,他命令左右的將士射殺屈壽。

所有的將士都知道這不過是屈突通的一句話而已,如果真要射殺屈壽,誰有屈突通自己的箭術好?

主帥已無必死之心,將士自然也沒有玉石俱焚之志。

桑顯和適時走出隊列,他並不願意看著昔日的同僚們,做無謂的掙扎和犧牲,他大聲而肯定地說道:「京師陷矣,汝並關西人,欲何所去。」

這句話直擊人心,大凡可以選擇,誰會一條道路走到黑。

關中,那是他們的家鄉,那裏有他們的土地,父老鄉親,有他們生命中所有最重要和最珍貴的一切。

於是,屈突通的將士們全部放下武器,向唐軍投降。

屈突通下馬痛哭,他知道,他已經徹底失敗。

屈突通也知道,楊廣完了,隋朝也完了。

他向著東南方向,向著楊廣的江都,哭泣著,伏地再拜道:「臣力屈兵敗,不負陛下,天地神祇,實所鑒察。」

隋朝中堅之臣,屈突通被俘送至於長安。

作為隋朝的元老和中堅,加上其為官清正,素著威名,屈突通進入了李淵的統一戰線。

他想樹立這個標桿,讓原來的隋朝官員看到,自此而下,每個人都可以在新朝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就是政治和人心,一著看似輕描淡寫的棋,遠勝十萬雄兵。

長安城中,太極殿上,李淵對屈突通開誠佈公地說;「何相見晚耶?」

這是責怪,也帶著深深的期許。

屈突通看著大殿之上,高居主位的李淵,心中無限感慨,昔日自己高居人臣重位,此次自己再入長安,已成階下之囚。

而太極殿上,也早已物是人非,屈突通不由悲從心來,再次流淚說道:「通不能盡臣之節,力屈而至,為本朝之辱,以愧相王。」

這是他最後一次以隋朝官員的口吻和李淵說話,自此之後,屈突通,再不是隋官,而是唐臣了。

李淵寬慰他道:「隋室忠臣也。」

他授與這個隋朝忠臣兵部尚書的職位,並且封他為蔣國公。

一個時代結束了。

除了兵部尚書這個要職之外,屈突通還有一個重要的實職,也許那才是他真正的職位,那就是秦王李世民元帥府的長史。

這有著鮮明的目的性,作為長期在外征戰,並且年紀才二十上下的秦王李世民,即使真是天縱之才,也許也需要屈突通這樣一個久經戰陣,久歷人事的元老大臣,隨時在旁邊提點。

屈突通沒有辜負李淵的厚望。

至少,他展示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懷,在平定薛舉之戰中,唐軍獲勝之後,按照慣例,各位將領都爭相搶奪薛舉富可敵國的財富,但只有屈突通不為所動。

李淵聽到之後,在朝廷之上特意表彰他說;「公(屈突通)清正奉國,著自始終,名下定不虛也。」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象屈突通般可以招徠而降。

在河東,李淵就碰上了一個硬茬,他叫堯君素。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