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82章 戰之道招撫為上,親或疏利益佔先
李淵形勢一片大好。

事實上,李淵此時早已成為唐朝的開國皇帝,他就是唐高祖。

這是必然的結果。

太原起兵,名義上是尊隋,但李淵本人都說過,那不過是掩耳盜鐘而已。

入主長安之後,李淵並沒有著急稱帝,他在等待一個時機。

一切似乎都是被設計好,李淵沒有等待多久,那個時間點就出現了。

隋朝的太上皇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和一眾驍果給弒逆了。

楊隋一朝實質上已經滅亡。

因為楊廣留在長安和洛陽的二個孫子,無法繼承帝國的政治遺產,他們也將很快步楊廣的後塵。

李淵先聲奪人,他立即廢了隋恭帝(代王楊侑)。

這名字其實並不吉利,代者,替代也。

從名字可以明顯看出,他只不過是代替李淵在前台做了一段時間的吉祥物而已,並且,他本人也只是一個十四歲的小孩子。

真是天道好輪迴。

當年楊堅篡周立隋,在長安城中欺負北周的孤兒寡母,怎麼也想不到,報應這麼快就落到他的曾孫身上。

但李淵並沒有多愁善感,他遵循了中國歷史上權臣必須遵循的一套程序之後,正式建國號為唐,是為唐高祖。

他比楊堅稍微仁慈些,或者說,他面臨的執政環境,遠比楊堅要好,在對待前朝王室的手段上,李淵和楊堅相比,也有明顯的差別。

楊堅奉行斬草除根的雷霆手段,將北周宇文皇族,全部誅滅。

雖然殘酷,但以楊堅未建尺寸之功,矯詔輔政而上位的方式,以及他上位之後,混亂的政治局面而言,徹底剷除宇文皇族,以絕天下人之望,又是必須的。

但李淵卻有足夠的包容空間。

楊隋已經失盡人心,並且楊廣一死,朝野之間,對楊隋的信仰立即崩塌,已是樹倒猢猻散。

普天之下,想要再找出幾個真心效忠楊隋的,已經屈指可數。

於是,李淵雖然逼迫代王楊侑禪讓給自己,卻沒有立即從肉體上消滅他。

相反,出於政治的需要,李淵需要和舊隋朝官吏層保持至少表面上的融洽,而立即處死代王楊侑,顯然並不會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於是,李淵稍顯溫情,楊侑被封為酅國公,幽禁於長安。

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在李淵即位的第二年,楊侑年紀輕輕,就一病而死。

按照李淵的執政風格和慣例,楊侑的病死,大概率和李淵脫不了乾係。

但個人的命運,在歷史長河之中,渺小如滄海一粟,一個人的死亡,微不足道,激不起半點浪花。

這個現實世界,主宰是李淵。

他實行了軍事征伐和政治招撫二種手段,來穩定大唐帝國的局勢。

他這二手都抓,二手都要硬的政策,大獲成功。

向西,他解決了二個獨立的割據政權,西秦薛舉和西涼李軌被消滅,讓他獲得了戰略縱深,同時,又免去了後顧之憂。

而他的招撫政策,四面開花之下,一路順風順水。

自李淵進入關中,入主長安開始,關中大地,原隋朝官吏和各地豪強望風而附,歸者如流。

李淵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全部接收了楊隋在關中的力量,這足以讓李淵有逐鹿天下的資本。

並且,李淵是政治長才,他長袖善舞,很早就開始經略四方。

他主要的招撫對象在南方。

傳統上,關中之所以被稱為帝王都,除了八百裡秦川,民風剽悍,物產豐饒之外,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後方,是被稱之為天府之國的蜀中大地。

蜀中雖富,但卻有一個弱點,限於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偏安有望,爭天下卻嫌不足。

因而,蜀中各方勢力,會在中原大亂時,保持相對的獨立,一旦中原出現真正的真命天子,他們將表示臣服中央政權。

現在,李淵成了真正的天選之子,這種情勢讓李淵的招撫非常順利。

漢中李襲譽接受李淵的官職,和李淵合流。

而李淵派出的山南招慰大使李孝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李孝恭是李淵家族另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他一戰擊破朱粲。

朱粲是個殺人魔王,同時也是吃人魔王。

隋末群雄,苦隋久矣,他們大都來自於社會底層,對於隋朝官吏,有著天然的切齒痛恨。

因而,當他們得勢之時,對於舊隋官僚,無分善惡,誅殺無赦。

這些反抗軍,大都對於下層老百姓,還能保持一種同病相憐的觀感。

但朱粲不同,他是來者不拒,一視同仁地將他們製作成乾糧,隨軍而行。

李孝恭屬下的將領們一致說;「此食人賊也,為害實深,請坑之。」

朱粲當然死有餘辜,但李孝恭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此行的目的有二個字「招慰」。

他不能著眼於一地一城一人的得失,他需要經營南方整個的政局。

於是,他明確拒絕道:「不可!自此以東,皆為寇境,若聞此事,豈有來降者乎?」

李孝恭違心地將他們全部釋放,各地雄豪,看到朱粲如此惡貫滿盈之輩,都可以保命全身,心中大定。

李孝恭書檄所至,他們全部都表示願意投降唐朝。

但李孝恭處理朱粲事件,也是一把雙刃劍,誅惡不盡,在一定的條件下,必然春風吹又生。

在不久的將來,朱粲還會繼續他本色的出演。

在此之前,巴蜀之地,已經全部倒向李淵。

至此,李唐的戰略優勢完全確立,西、南、北三面暫時都建立了一個稍微穩定的勢力範圍。

東方的山東之地,那才是李淵的終極目標。

李淵和北方突厥的關係,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雙方度過了蜜月期後,忽然發現,他們已直接變成了敵對關係,必有一戰。

這印證了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李唐與突厥關係的斷裂,起因於利益的轉換。

突厥當時正值巔峰,是整個亞洲的霸主,他們對中原各割據政權的態度非常明確。

即扶植每一個割據勢力稱王稱霸,但不讓任何一家坐大。

這符合突厥的最大利益,只有對手弱小而分散,才能有求於他們,突厥才可立於不敗之地,取得最大的利益。

就如同在北周北齊分裂對抗時,那是突厥另一段高光時期,周齊二國,為了吞併對方,爭先恐後賄賂突厥佗缽可汗。

這讓他志得意滿地說:「我在南兩兒(北周與北齊)常孝順,何患貧也。」

顯然,現在處羅可汗想恢復昔日突厥的榮光,也同樣懂得利用中原各政權的矛盾。

這個戰略被完美地執行,直至李唐王朝的創建。

在李淵太原起義時,向突厥稱臣,納賄,送女妓,因為李淵坐擁晉陽宮之財富,遠比一般的草莽群雄,可以付出更多的代價給突厥。

更重要的是,李淵的目的是進軍關中,入主長安。

而長安當時已是世界的中心,輝煌燦爛,舉世無匹。

李淵更是開了出讓突厥無法拒絕的條件,「子女玉帛,可汗有之」。

於突厥而言,求財而已,但親自出兵南征,既需要面臨莫測的風險,同時,損耗也非常巨大。

李淵開出的條件,讓處羅可汗無法拒絕。

於是,雙方精誠合作,一直到李淵入主長安。

現在,處羅發現事情有些失控了。

李淵雖然繼續向突厥貢獻了大量的財寶,但他的野心和成長速度,似乎已不受控制。

李淵建立唐朝之後,更是長袖善舞,政治手段高超,在突厥的南方,以一種肉眼可見的速度,有成為一家獨大的趨勢。

這象極了突厥在隋朝的那一段慘痛的經歷。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