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76章 西秦東進遭首敗,城頭變換大王旗
秋風獵獵,李淵立於城頭,沉默不語。

霍邑之戰,他雖然是勝利者,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城破之後,當李淵看到數裡之間,血流蔽地,殭屍枕藉時,悲愴之感油然而生。

他悲天憫人地對著部下道:「亂兵之下,善惡不分,火燒崑山,誰論玉石,無妨死人之內,大有赤心於我者也。取來不得,及此陣亡,生未被知,沒有餘恨。靜而思之,良深痛惜。」

如果家大業大,自然無懼於這種毀損,但殺敵一萬,自損八千,這種消耗,卻不是李淵可以承受。

沒有任何時候,會比這一刻,讓李淵確定政治路線,會比純軍事路線,會更接近成功。

李淵斷然地說:「從今已去,當以文德來之,不復用兵戈矣。」

此戰之後,更加堅定了李淵用官職去獲取民心,激勵跟隨隨者的決心。

並且,李淵有授無類。

他創新性地擴大軍功和官職的授與範圍,對於隋朝的賤民或是徒隸之人,只要有功,李淵一律一視同仁地獎懲。

李淵充滿深情地說道:「豈有矢石之間,不辨貴賤,庸勛之次,便有等差。以此論之,將何以勸。黥而為王,亦何可妨也。」

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創新。

隋朝的賤民,很多都是犯罪或敵對勢力的官員,被流放的家屬或親人,他們本來已經徹底陷入黑暗的底層,再無翻身之日。

但李淵起兵之後,他們看到了重新恢復昔日榮光的機會。

這釋放了一股無可抵禦的足以摧毀舊制度的力量。

這種機會和希望,讓李淵的義兵,眾望所歸,一時之間,附者如鯽。

李淵,顯示了他作為新主的的海納天下,包容一切的氣概和能力。

李淵在霍邑的所作所為,是一本教科書。

他延續了西河寬明的政策,李淵發出明令,「(宋)老生之外,孤無所咎,縱卿不誠於孤,亦當以赤心相仰。」

同時,李淵又開始他的大規模封官的大計,以慰眾心。

但霍邑畢竟不同於小小的西河城,有二種新出現的情況需要李淵創造性地去解決。

霍邑畢竟是是隋朝在河東郡重要的軍事據點,對於留守的隋朝官兵,如何處理?

霍邑的留守軍隊,有一部分是隋朝楊廣的嫡系部隊。

李淵展示出了過人的大度,他的原則是:讓兵士們自行決定自己的未來。

他們可以留下來做義兵,跟隨李淵重新開始。

同時,李淵也可以讓他們西入關中,或是東歸洛陽,並且好人做到底,給予相關費用。

這也是一種高明的政治之術,既展露出李淵王者的氣度,同時也代表了李淵在舊制度中的遊刃有餘,他既是革新者,也是舊制度的維護者的身份,得到了最大的強化。

李淵在朝野之間的口碑與日俱增。

這直接影響到了第二個新出現的問題。

太原是李淵的起兵之地,也是大後方,李淵現在親率大軍西入關中,但他卻和傳統的流寇大相徑庭。

李淵有奪天下之志,就不能採取普通的義軍或是流寇的戰法,兵不留行,燒殺擄掠的作戰方式,他更需要在政治贏得人望。

殺人和報復雖然可以痛快一時,卻並不足以創造一個新的世界。

霍邑是李淵西進路上的第一個戰略要點,他需要以此基點,招降納叛,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這是一種高屋建瓴的政治之術。

李淵並不著急,他想看看自己和當年楊玄感起兵,會有多大的不同。

他收穫了巨大的滿足。

李淵按兵不動,現在需要周圍的郡縣選擇站隊。

在李淵坐鎮霍邑的當口,各路觀望的隋朝郡縣官吏,本土豪強,在李淵的政治攻勢之下,如影隨形,所至皆下。

李淵已經形成為萬民之主的口風,取得了戰略上的大優勢。

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更好的消息來自於河南。

關中自古帝王家,秦雖偏處西邊,但據其地,終於統一六國。

劉邦得關中而王,項羽去關中而失天下,人所共知。

因而,要想得天下,必取關中。

從太原西渡黃河,進入關中,是一條傳統的要道,從東都洛陽西進,則更加有利而迅速。

如果河南的割據力量,搶先一步西入關中,那李淵只能望而興嘆。

但現在河南之地,洛陽附近,已亂成一鍋粥。

李密,洛陽留守越王楊侗,加上楊廣派過來平亂的王世充,三大勢力,雖然互有勝負,但暫時維持了一種動態的平衡。

他們在洛陽周圍殘酷廝殺,互相牽製,卻都無力真正西顧。

即使李密曾經派柴孝和經略關中,也一度取得可喜的局面,卻因為李密的一次兵敗,再加上柴孝和溺水而亡,而偃旗息鼓。

這為李淵留下了至為重要的空間和時間。

天命似乎在等待李淵,讓他成為關中的主人。

但他還需要盡人事,為自己爭取得更優勝的局面。

面對如日中天,天下萬人景仰的蒲山公李密,他需要對李密做出一種低姿態。

因為李密給他寫了一封信。

李密當時正處於他一生的頂峰,他火拚翟讓,讓自己成為瓦崗軍唯一的首領,並且在河南之地連戰皆捷,中原的各路義軍,都已經團結在李密的旗幟之下。

即使大江南北,各路義軍也隱隱以李密馬首是瞻。

李密自認是天下盟主,大隋的江山,可以唾手而得。

於是,他給李淵寫了一封信,一是約他合縱破隋,二是探他的口風,想讓他臣服於己。

李密在信中寫道,想要和李淵一起做件大事,那就是,殺後主,執代王,改朝換代。

這封書信是及時雨。

因為,李淵既需要面對關中的壓力,又必須考慮來自於東都洛陽的威脅。

李淵又一次展示了他過人的政治手腕,他只是回了一封信,就順勢讓李密作為替他牽製東都兵馬的同盟軍。

當然,在名義上,他向李密稱臣。

但等到自己穩據關中,羽翼豐滿之時,自然世易時移,就會有足夠的資本和底氣和李密一決雌雄。

於是,他給李密回了一封肉麻的信。

李淵在信中謙恭地寫道:「天生蒸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子(李密)為誰?老夫年逾知命,願不及此。欣戴大弟(李密),攀鱗附翼。」

李淵在文字上承認了李密的盟主位,並且,明確表示自己願意推立他為皇帝。

為了進一步麻痹李密,李淵做足了工夫,他甚至對於自己在李密新朝的地位也做了請求。

李淵在信中寫道;「(李淵)復封於唐(太原),斯足榮矣。」

當然,這封信的內容,也可能成為事實,但那有一個前提條件,是李密能成為真正的天下之主。

但李淵的內心,並不認為李密有機會成為新主。

他實際上是利用李密,讓他拖住東都洛陽的援兵,從而可以讓自己從容西進關中。

所以,當李密的信送到時,李淵喜不自勝地笑著說;「(李)密誇誕不達天命,適所以為吾拒東都之兵,守成皋之險厄,更覓韓(信)彭(越),莫如用(李)密。宜卑詞厚推獎,以驕其志,使其不虞於我」。

李淵真正的擔心是李密會不顧一切揮軍西進,但事實證明,這個擔心是多餘的。

李密在沒有啃下洛陽之前,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西顧。

李密得到李淵的回信之後,心中大定。

他同樣擔心李淵南下洛陽,那局勢更加就會更加複雜,局面就有失控的可能。

現在看到李淵的推崇,他雖然一樣不相信李淵會真正臣服自己,但李淵不南下洛陽,就給自己充足的時間。

一旦河南局勢大定,就可以與李淵真正一決雌雄。

於是,他向部下展示李淵的信件說:「唐公見推,天下不足定也。」

李密需要和時間賽跑。

他想看看,真命天子到底是他李密還是屬於同宗的李淵,他知道,這一切,取決於洛陽的戰局,他的時間和機會不多了。

李淵也打著同樣的算盤。

能否儘早進入關中,拿下長安,將決定他對李密的戰略優勢。

「得入關,據蒲津而屯永豐,阻崤函而臨伊洛。東看群賊鷸蚌之勢,吾然後為秦人漁父矣。」

李氏當王,天命所歸。

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李淵立於黃河之東,八百裡秦川,秋風吹來,已是收穫的時節了。

渡河。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