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31章 震古鑠今突厥行,楊廣自詡第一帝
楊廣已經北巡過突厥。

當年他從江都回到洛陽,一是為了檢驗新都的工程質量,當然新都正式啟用,也少不了他這主角。

同時,他有第二個,也是最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北巡突厥。

那個年代,正是突厥和隋朝關係的蜜月時期。

啟民可汗隻身入隋,在楊堅的全力支持下,他終於在河套地區立住腳跟。

人馬繁衍,招降納故,已經東山再起,他再一次擁有了幾十萬突厥民眾。

啟民可汗初入隋朝,就曾經對楊堅就說過:「昔日奸心,今悉除去,奉事至尊,不敢違法。」

楊堅是真心實意要扶植啟民成為突厥的新王。

他替啟民可汗修築大利城,讓他定居於此。

同時,楊堅對啟民著意加以籠絡,在義安公主死後,楊堅再一次以宗女義成公主作為他的妃子。

最重要的是,楊堅無數次直接派遣軍隊,抵禦漠北突厥對啟民可汗的進攻。

在隋朝不遺餘力的支持下,啟民才可能絕處逢生,重振雄風。

啟民可汗是個知恩感恩,並且圖報的人。

他在心理上,已經完全對隋朝和楊堅形成信賴和依賴,這是一種一生一世,至死不渝的感情。

他動情地對楊堅說:「諸姓(突厥)蒙威恩,赤心歸服,並將部落歸投聖人可汗來也。或南入長城,或住白道,人民羊馬,遍滿山谷。染乾(啟民)譬如枯木重起枝葉,枯骨重生皮肉,千萬世長與大隋典羊馬也。」

事實上,啟民可汗終其一生,一直赤心盡忠於大隋,盡忠於楊堅,並且,他將這種感情延續到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又繼續效忠於楊廣。

這是隋突關係史上最融洽的時期,也是最好的時期。

但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國與國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人和人之間,力量的大小將決定彼此最終的關係。

當力量對比發生改變之時,以前的關係,並不足以指導新時代的行事規則。

如果雙方不能調整自己的定位和期望,必然產生巨大的認知障礙,甚至反目為仇。

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長城內外,啟民治下的突厥部眾,已經繁衍壯大,他們,再也不是當年匹馬入朝的啟民時代了。

啟民可汗在,當無憂慮,但人生一世,總有老去逝去的一天,當啟民可汗不在時,突厥,就將露出他兇殘的獠牙。

楊廣卻並沒有認識到隋突關係會出現戲劇性的轉折,作為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楊廣對突厥付出了足夠的重視和熱情,相對於西狩吐谷渾,北巡突厥才是楊廣外交政策的核心。

楊廣在四年前從江都回到北方,他驗收新都洛陽後,就計劃了一次空前絕後的盛大巡行,目的是北巡突厥。

這當然不是輕鬆的遊山玩水,而是一種動態的辦公方式,只是楊廣這種辦公的費用,是任何一個朝代無法承受之重。

楊廣想成為歷史之上最具聲威的巡遊。

首要問題就是交通。

楊廣做了非常細緻的準備,他徵發河北十幾個郡的男丁,鑿通太行山,修築了一條馳道,直達並州。

楊廣將要北巡的消息傳到啟民可汗耳中,他為表忠心,立即派遣自己的兒子入朝來迎接楊廣。

但他真實的心意,恐怕是藉此機會窺探隋朝修建馳道的真實意圖。

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啟民雖然和楊堅情比金堅,但和楊廣,卻並無多大的交情。

這種級別的馳道,只有一個用途,實際上更像是用於軍事用途,那就是極短時間需要出動幾十萬兵力,才需要建設的基礎設施。

或者啟民心中,已在大犯嘀咕,他也不知道楊廣究竟意欲何為。

事實證明,啟民的擔心並沒有錯。

楊廣雖然並沒有對突厥起了什麼壞心思,但他是真的要調動一共五十萬人馬的軍隊,去塞外大草原上耀武揚威,北巡突厥。

這是一次真正的,純粹意義上的北巡,不是征戰。

可以想見,當啟民可汗收到這個消息之時,同樣不可置信。

因為,隋文帝楊堅,是一個一生節儉,從來不鋪張浪費,並且非常恤用民力的仁君。

楊廣作為他的親生兒子,又是其一手欽定的帝國的接班人,為什麼行事風格,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啟民可汗已經沒有多少時間疑惑了。

楊廣是一個立即行動的實幹家。

楊廣敏銳地發現了啟民可汗的顧慮,於是,他派遣了啟民可汗的老朋友長孫晟去拜見啟民,並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

長孫晟帶去了楊廣僅僅是北巡的確定消息,並且,他也帶去了楊廣的意見,此次北巡,能接見的民族和部落首腦多多益善。

在長期的交往中,啟民可汗和長孫晟建立了朋友似的感情,啟民信任長孫晟,同時,他也信賴自身的實力。

於是,啟民可汗召集了屬下的奚、契丹、室韋等酋長等數十人,集中在自己的牙帳,以等候楊廣的到來。

長孫晟不但是一流的戰略大家,也是一流的外事專家,他吃透了楊廣好大喜功,不可一世的心態。

於是,他在啟民的大帳之中,隨意拔出一棵青草,放到鼻子底下一嗅,大加嘆賞地說:「此根大香。」

啟民大感困惑,便也不加思索地拔出一棵青草,依樣劃葫蘆地放到鼻子邊一嗅,卻沒有聞到任何香味。

啟民可汗是個實在人,便對長孫晟說:「殊不香也。」

長孫晟這才說出自己的真實意圖。

他苦口婆心,推心置腹地對啟民說:「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親灑掃,耘除禦路,以表致敬之心。今牙中蕪穢,謂是留香草耳。」

啟民這才恍然大悟說道:「奴罪過。奴之骨肉,皆天子賜也,得效筋力,豈敢有辭?特以邊人不知法耳,賴將軍恩澤而教導之。將軍之惠,奴之幸也。」

啟民可汗說到做到,立即拔出自己的佩刀,親自割除牙帳之內的雜草。

啟民可汗作為各個部族的龍頭老磊,都親自除草,其餘較小部落的酋長自然紛紛效仿,於是,牙帳集中之處,青草為之一空。

更為誇張的是,為了配合煬帝想直接從大草原上東巡涿郡(今河北涿州和北京一部)的計劃,啟民可汗號召大草原上的各族開始了一項全民除草運動。

這個除草運動的規模有點大。

啟民可汗舉全國之力,從榆林北境,到其牙帳,又東達於薊,開了一條三千裡的乾淨寬敞的禦道。

總計長三千裡,寬一百步,禦道之上,土地平整,雜草不生,以利於楊廣的車馬暢通無阻。

這非常符合楊廣自以為天下第一的定位,是對楊廣莫大的尊重。

楊廣的自信心更是無限膨脹,他覺得整個世界都匍匐在自己腳下,自己真的是天選之子,世界之王。

投桃報李,楊廣在啟民的好意之下,更是必須要在北巡之際,拿出能震懾住草原上各族的高科技或是遠超其想像的氣勢。

於楊廣而言,這似乎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