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32章 極盛之時猶生怵,欲成圓滿終相鬥
大隋一朝,國勢如日中天,人物鼎盛,要想出風頭,正合楊廣心意。

宇文愷天然地成了總設計師。

他是中國歷史上一等一的建築大師,生長於宇文世家,和家中兄弟叔侄,弓馬嫻熟不同,他從小就是天才少年,博覽書籍,觸類旁通,無不精通,號為當世名公子。

但他卻差點被楊堅誅殺。

當年楊堅篡周立隋,誅盡宇文皇族,宇文愷也在被誅之列,幸虧其兄宇文忻在平定尉遲迥三方叛亂時,有大功於楊堅,他向楊堅求情,才使人飛馳赦免宇文愷。

這個刀下亡魂,終於開啟了他的傳奇。

宇文家的千裡馬,終於長成為一棵參天大樹,他就是後世不朽的宇文大師。

有隋一朝,宇文愷基本上參與了所有流傳後世,最負勝名的偉大工程,隨便列舉幾個,都是無數設計建築大師窮其一生,也達不到的巔峰。

隋都京城大興,更有名的稱謂是長安,是當時世界上,也是冷兵器時代規模最大的都城。

東都洛陽,宏侈壯麗,都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傑作和奇跡。

楊堅唯一的避暑山莊仁壽宮,還有獨孤伽羅的陵寢,宇文愷都是事實上的操盤者。

他是大隋王朝當之無愧的第一建築設計大師。

現在,楊廣想震攝北方草原之民,必須要有拿得出手的超前技藝。

這個任務,對於宇文愷來說,不過是牛刀小試而已。

宇文愷在楊廣的北巡之行,再一次展示出他的驚才絕艷,曠古爍今的能力,他發明了三件新奇的物件,被突厥驚為神作。

宇文愷深知楊廣好大喜功,貪大求新之意,他要在突厥最習以為常的地方給他們帶來永世難忘的震撼。

宇文愷選擇建造一頂大帳篷。

大草原上,帳篷是每家每戶的生活必備品,即使是突厥最尊貴的可汗,也依然居住於大帳之中,只是其規模和制度,遠超民眾而已。

宇文愷要在突厥人最擅長的地方打敗他們。

現在,他製造出了一頂令突厥人,嘆為觀止的大帳,這是為楊廣接待草原各族的酋長們專門定製的。

在這一個帳篷之中,可以同時容納數千人。

可以想像一下,後世的劇場容納的人數,再對比下這個帳篷的規模,就可以知這在當世,已經是航母級別的龐然大物。

這個帳篷,雖然驚艷,也能達到炫耀誇示的目的,但也有一個弱點。

就是楊廣的炫耀對象,非常有限,隻限於草原上的貴族。

楊廣想要讓自己的遠超前古的氣概,震攝整個大草原。

於是,宇文愷秉承楊廣的意旨,另外建造了一座觀風行殿。

這是一個可以移動的軍事堡壘,可以容納數百名衛士,離合為之,下施輪軸,倏忽之間,就可推前進後退。

最令人拍案叫絕的一件發明,是宇文愷發明了一座行走的城市,號稱行城。

這確實已經是一座移動的城市,四周有二千步長,以板為乾,衣之以布,飾以丹青,樓櫓悉備。

這種龐然大物,已經超出了突厥民眾的心理認知,他們生長於馬背之上,長期一人一馬,與自然和諧一體,從來不曾想像,更不曾過見,這種高度機械化的龐然巨物。

在行城面前,個人的力量微如螻蟻。

楊廣很好地展現出,他是天選之子的威勢,草原民眾,每個人的心裏,都被打上了鉻印,深深被這一幕震撼。

楊廣的目的達到了。

當他北巡的禦營穩妥推行時,即使是十裡之外,突厥軍民也無不下馬,屈膝稽顙,恭敬等待楊廣的通過。

當然,清場十裡,估計更大的可能是隋朝出動衛隊,強行驅逐而成。

但楊廣此行,耀武揚威的目的確實達到了。

當他還駐紮在榆林時,草原上的各種族,就蜂擁而至,和隋朝開展貿易,他們驅趕了數千萬頭牛羊駝馬,獻給楊廣。

當然,禮尚往來,楊廣賞賜給他們的物品,那也是數不勝數。

楊廣曾經一次性賜給啟民可汗二千萬段布帛,啟民可汗以下各級官吏,按照官階大小,全部都有大小不同的賞賜。

這種具體的數字,已經很難找到精確的數據了,但送出去天文數字的財富,是確定無疑的。

榆林之會,盛極一時。

當楊廣北巡到達啟民可汗的牙帳時,楊廣達到了他渴望的最高潮。

啟民可汗欣慕中原的文物典章制度,一再提出想要讓突厥全族,變更其傳統的服飾,而穿上漢族的服裝。

啟民可汗心懷赤誠,對楊廣說道:「臣今非昔日突厥可汗,乃是至尊(楊廣)臣民,願率部落變改衣服,一如華夏。」

這是要變突厥人為隋朝人。

啟民可汗是要舉全族,準備正式融入華夏大家庭,這是隋突關係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

這意味著隋朝,也意味著楊廣,在此一刻,已達到歷史的巔峰位置。

啟民可汗本人或許真有此意,但此事卻並不可行。

所以,儘管很多大臣投楊廣所好,想滿足其好大喜功之心,要求楊廣同意突厥變更服飾的請求。

但楊廣卻難得地保持了清醒的頭腦,這可能和他擔任晉王時,屢次和突厥正面交戰,非常清楚突厥的本性和戰力有關。

楊廣下詔說:「先王建國,夷夏殊風,君子教民,不求變俗。」

楊廣特地回復啟民可汗,認為磧北未靜,猶須征戰,但使好心孝順,何必改變衣服?

當楊廣端居於千人大帳之中,啟民可汗奉觴上壽,恭敬跪伏於地,大帳之外,突厥王候以下露臂割肉,獻於楊廣,這是突厥最高禮節。

這是歷代中原王朝,從來不曾享受過的禮節,也是從來不敢想像的情景。

楊廣身心俱歡,豪氣滿懷。

情景交融之下,他不由作詩一首。

楊廣本來就頗富才情,加上此時氣勢衝破天際,心有所思,下筆成文,自然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了。

楊廣心懷不可一世之氣概,揮筆寫道:「呼韓頓顙至,屠耆接踵來。……何如漢天子,空上單於台。」

楊廣吹噓自己的武功,在古往今來歷代皇帝的中,他直接將漢朝諸帝比下去了。

這一刻,楊廣認為自己就是千古一帝。

就是楊廣最高光的時刻,楊廣圓滿完成了此次北巡的任務。

他少年之時,讀萬卷書,當他成為皇帝之後,行萬裡之路。

而現在,他所堅持的巡狩的方式,也取得了預期的圓滿效果。

人生於此,夫復何求。

但楊廣作為皇帝,依然保持了清醒的認識,他對於突厥,一直心存防備。

當他集齊五十餘萬甲士,十萬匹戰馬,北上草原揚威之時,隋朝群臣關於如何行軍,在朝堂之上,就引發了一場爭論。

為了達到此行最大的目的,元壽向楊廣建議道:「漢武出關,旌旗千裡。今禦營之外,請分為二十四軍,日別遣一軍發,相去三十裡,旗幟相望,鉦鼓相聞,首尾相屬,千裡不絕,此亦出師之盛者也。」

元壽此議,主要著眼點在於「軍盛」,講氣派,講排場,要將漢武帝都比下去。

隋朝大臣,久已不經戰陣,他們已經忘了,對面是突厥,是曾經把中原王朝當成「兒皇帝」的強大的突厥政權。

現在,突厥雖然和隋朝關係融洽,但其豺狼本性,卻並未消磨,可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如此形同兒戲的行軍方式,一旦有變,必將是全軍覆沒之局。

這種提議,卻是是貪天之功,與天爭名的楊廣,所需所想所樂見。

但並不是每個將領,都會陪楊廣如此胡鬧。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