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44章 自古下策成上策,起事之路異事多
楊玄感的起兵,本身就是一段傳奇。

他的父親楊素,是楊廣的恩人和死黨,但楊素一生,至楊廣一朝,早已功高不賞,已達人臣的頂點,再進一步,就只能把皇帝讓給他當了。

楊素沒有第二條路,如果不造反,就只能求死免禍。

當然,即使是自動求死,也只是延緩其家族滅亡的時間,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當楊素死後,楊廣就曾經對近臣說過,「使(楊)素不死,終當夷族。」

可見,當時楊氏一族的勢力,已經強大到讓楊廣都非常忌憚的地步,但非常幸運,楊素之死,正得其時。

他一死,他所代表的力量,毫無疑問,會出現分化和弱化,楊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控。

雙方表面上相安無事。

但楊廣的猜忌之心,遠比他父親楊堅更為誇張。

自此之後,他雖然迫於楊氏一族的勢力,必須讓楊玄感身居高位,但卻有意不讓其接掌軍隊。

楊玄感當然心知肚明,知道楊廣心懷猜忌,自己始終難得自全,要想保家全身,必須用非常之法。

最早之時,楊玄感曾經設想,廢立楊廣,立秦王楊浩為帝。

楊浩當然也是大隋帝國,根正苗紅的合法繼承人,他是楊堅的孫子,也是秦孝王楊俊的長子,當時幽廢於家。

楊玄感有過一次實際的策劃行動。

當年楊廣親征吐谷渾,在大頭拔谷,遭遇百年一遇的大風雪,隊伍全亂,防守也全無章法,天地之威,即使強悍如楊廣,也只是滄海一粟。

當時,楊廣處於最薄弱,也是最空虛之時,楊玄感認為有機可乘,當時準備趁亂襲擊楊廣的行宮。

這是一個大膽的構想,也具備相當大的成功可能性,

但楊玄感的叔叔楊慎勸阻了楊玄感,他說:「士心尚一,國未有釁,不可圖也。」

楊慎言之有理。

因為,當時即使襲擊成功,楊廣授首,但當時隋朝如日中天,並且內外無隙可乘,楊玄感即使在戰術上成功,從戰略上而言,並不明智,因為,他缺乏足夠的威勢,去接管楊廣被殺後的政治成果。

他不可能成為新朝的皇帝。

楊玄感只有忍耐。

現在,楊玄感的機會來了。

楊廣在位之後,一再虐用民力,民眾的承受力已經達到頂點,各地叛亂之火,也呈現星火燎原之勢。

楊廣連續二年,再征高麗,可謂正是內憂外患之際,他不得不啟用朝野之間,各路人才,即使曾經不那麼靠譜的人才。

這是一個好的機會,楊玄感準備趁機進入軍界,他毛遂自薦向楊廣進言道:「世荷國恩,願為領將。」

為國報效,並無問題。

國難當頭,將門之後,如果楊玄感不自薦,可能才會真正成為問題。

並且,楊玄感的自薦,還取得了兵部尚書段文振的作保,他在楊廣面前極力推薦楊玄感。

於是,楊廣高興地說,「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固不虛也。」

但楊廣依然深有顧忌,他不想讓楊玄感有在前線展露才華的機會,隻給他一個在後方的職位,那就是在黎陽督運糧草。

依楊廣的判斷,即使楊玄感心懷二意,他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去發動反叛。

楊廣看走眼了。

在正常時期,楊玄感以區區一個糧料督運官,根本無法起事,更無法成事。

但現在是非常時期,楊廣二征高麗,山東,河北,又災害連綿,全國各地,義旗遍地。

隋朝的天下,已經亂了。

楊玄感不過是在上面加了一把火,讓其亂上更亂而已。

他這把火燒得非常旺。

楊玄感需要一個起事的軍事要地,他選擇了黎陽。

楊玄感先是使詐,借口水軍將領來護兒反叛,然後,他進入黎陽城中,佔得這個據點,有了生存的根基,才可求得發展。

接著,楊玄感在黎陽按正常的徵兵程序,大規模募兵,這讓楊玄感獲得了第一支真正的力量。

同時,楊玄感發文書給附近各郡縣,以討伐來護兒為名,讓其發兵彙集於黎陽。

楊玄感立即組建了他的第一支軍隊。

雖然這只是一支烏合之眾,也是應景之軍,這就是八千起事之兵。

他挑選了五千名少壯有武力的運糧軍民,加上三千丹陽、宣城鎬梢之眾,總計八千餘人。

楊玄感開始他的造反之旅。

世家之子,將門之後,顯然治軍有素。

他非常注重造反必須的理由和遠景規劃,更重視儀式感。

楊玄感宰殺三牲,當眾舉起義旗,他慷慨激昂地說道:「主上無道,不以百姓為念,天下騷擾,死遼東者以萬計。今與君等起兵以救兆民之弊,何如?」

八千之眾,一起拜呼響應,高呼萬歲。

可見,從一開始,楊玄感就打定主意,改朝換代。

但他卻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楚公好反而不欲勝」。

楚公是楊素當年的封號。

楊廣曾經聽信術士之言,認為楚地有災,需要重臣上應天命,而封楊素為楚公,其實是希望楊素,應天之義而死於非命。

但楊素命大,並未死於此次封賞,但他楚公的稱號卻被固定下來。

楊素死後,楊玄感繼承了楚公的爵位。

敢於如此評價楊玄感,說他「好反而不欲勝」的人,就是楊玄感麾下首席謀士李密。

李密是楊玄感的刎頸之交。

當年,楊素初識李密時,李密騎著黃牛,牛角之上掛著一卷漢書,一手牽牛,一手讀書。

楊素一生英雄,頗有惜才之心,就走上去問道:「何處書生,耽學若此?」

李密從小長於京城,自然認得楊素,一來二去,對答之間,讓見多識廣的楊素,都大為驚異李密的談吐和見識,認為他是大才。

楊素將他引見給楊玄感,並且對楊玄感說:「吾觀李密識度,汝等不及。」

從此,李密就從為楊玄感的相熟相識相玩相伴的密友。

楊素一生,從不輕易許人,但對於李密,卻一見傾心,可見李密天生就是萬中無一的人才。

楊素沒看走眼,李密對得起楊素的另眼相看。

李密此刻正被楊玄感火速召往黎陽,時間非常湊巧,李密入城之際,正是楊玄感舉兵之時。

楊玄感毫不遮掩,直接開門見山地說:「子(李密)常以濟物為己任,今其時矣!計將安出?」

李密也真是楊玄感的知己,也真正不負楊素所託。

造反大計,亡身滅家,是大逆不道之事。

李密在前往黎陽的路上,早已經深思熟慮進,於是,他立即正面回答楊玄感的問題,並提出上中下三條對策。

李密從此刻開始了他一生開掛的人生。

當然,居楊玄感之下,著實屈才,但如果沒有這段經歷,何來以後威震天下的蒲山公呢?

可見世間之事,一飲一啄,皆有前定。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