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210章 權在手何須禪讓,質不同必然區分
王世充當皇帝,是被趕鴨子上架。

他並不適合做一個皇帝,他也不是一個好皇帝,他更是一個備受煎熬的皇帝。

在他入主洛陽之前,他確實盡到了一個隋室忠臣的義務,楊廣沒有看錯他,他北上平叛李密,是真拚實打。

也是真的打不過。

非常不幸,他碰上了李密,那是絕世梟雄,是天縱之才,是排第二位的天選之子。

李密是王世充的苦手,他們之間,大戰五次,小戰數百次。

這都是真刀實槍,殘酷血腥的肉搏拚殺,王世充雖然一次次被李密打趴,但他從未喪失信心,也沒有忘記自己隋室忠臣的本分。

王世充儘力了。

但在第四次戰役,再次大敗於李密之後,情況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王世充發現自己有被拋棄的可能,甚至面臨死無葬身之地的危險。

於是,他開始自救,那也是一條逐步黑化之路。

宇文化及弒逆楊廣之後,率領十萬大軍,北上西歸,直奔河南而來。

大敵當前,東都政權招降李密,想讓他和宇文化及二虎相鬥,他們開出了一個讓李密無法拒絕的條件。

平定宇文化及之後,入朝輔政。

李密一族,本來就是關隴集團根正苗紅的實力派,他的曾祖李弼,就是北周八柱國之一,李密本人也是隋朝官僚體系重要成員。

接受招降,進入官僚系統,遠好過落草為寇,這本來就是絕大部分造反派的不二選擇。

在共同的大敵宇文化及之前,李密和東都政權達成和解妥協。

但王世充非常失落。

他和李密可謂無日不戰,早已結下解不開的血仇。

但王世充對於和李密的結盟,雖然反對,卻無能為力。

當時東都的權力把持在「七貴」手中,王世充雖然也是七貴之一,但其中的主事者卻是元文都和盧楚。

招降李密的政策,就是元文都的主意,他深謀遠慮地說道:「今(宇文)化及弒逆,仇恥未報,吾雖志在枕戈,而力所不及。為國計者,莫如以尊官寵李密,以庫物權啖之,使擊化及,令二賊自鬥,化及既破,而密之兵亦疲矣。」

當然,招降李密只是手段,並不是目的。

元文都接下來,非常明確地講出他的第二步計劃,「又其士卒得我之賞,居我之官,內外相親,易為反間,我師養力以乘其弊,則密亦可圖也。」

在當時時勢之下,這顯然是一條極高明的策略,並且,即使知道招降是坑,也由不得李密不跳。

事實上,李密求之不得,欣然接納。

宇文化及必滅,但他根本無法同時應付洛陽和宇文化夾兩股力量。

他非常清楚東都借刀殺人的目的,但他同樣有自己的考慮,當他挾滅掉宇文化及的不世之功,入主東都時。

他將再也不會屈居人下。

東都和李密都在等待那個時刻的到來。

於是,每一次戰勝宇文化及,李密都會象朝廷的最忠誠的將軍,派專使來東都報捷。

這是一段甜蜜的歲月。

元文都等人都欣喜這個一石二鳥之計,認為天下太平,指日可待。

於是,他們置酒作樂,酒酣之際,七貴之中,段達甚至直接起舞助興。

好一派歌舞昇平,其樂融融。

但王世充作為旁觀者,卻看得膽戰心驚。

他臉色大變地說道:「朝廷官爵,乃以與賊,其志欲何為邪?」

顯然,王世充心中對於元文都他們的真實用意,產生了懷疑,也許他們分分鐘就可能轉身向李密投降。

這同樣也是元文都的顧慮。

他們對於王世充這個外來者,一樣滿懷戒意。

於是,東都的高層勢力,分成了二派。

一旦出現裂縫,在生死壓力之下,就會產生無法抑止的破壞力。

王世充決定先發製人,他唯一的優勢,就是他久經殺場,時刻和李密搏命,手上還握有軍隊。

亂世之中,槍竿子裏出政權。

他椎心泣血地對自己的部下說:「文都之輩,刀筆吏耳,吾觀其勢,必為李密所擒。且吾軍每與密戰,殺其父兄子弟,前後已多,一旦為之下,吾屬無類矣!」

王世充的話激起了士兵們慘痛的回憶,他們和李密,那是血仇,無可開解,也無可忘懷。

有仇不報,枉生為人。

有了軍隊的支持,王世充很容易在高層找到了同盟。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王世充私下的造反活動,很快傳到了元文都等人的耳朵中,他們知道,他們和王世充只能二存一了,就看誰的動作更快。

於是,元文都等人設計了一個圈套。

他們準備等王世充上朝之時,抓住他問罪。

這本來是一個絕密而風險極低的計劃,但七貴之中,內部卻出了叛徒。

有一個叫段達的臨陣退縮,他可能害怕即使抓住了王世充本人,他手下的軍隊,也一樣會起來造反,到時必然玉石俱焚。

於是,他決定押寶王世充。

段達讓他的女婿將元文都等人的計劃,泄露給王世充。

於是,王世充反擊。

他的方式非常直接,直接發動兵變,在午夜三鼓時分,率兵攻城。

元文都等人都是政治長才,卻並非軍隊領袖,東都的實力派和元老們開始選邊站,但大部分人在王世充兵威之下,倒向了他。

勝負已經很明顯。

但王世充也遇到了一些零星的抵抗,在他絕對優勢兵力之下,並沒形成大的障礙。

真正的抵抗來自於策動誅殺王世充的七貴集團,但他們完全不堪一擊。

越王楊侗,當時已登上皇帝之位,稱為皇泰主,他知道了王世充兵變的行為,派人登上紫微觀,質問王世充說:「稱兵欲何為?」

王世充保持了表面上的恭敬,他下馬恭敬地回答說:「元文都、盧楚等橫見圖規;請殺文都,甘從刑典。」

在王世充強大的軍事力量面前,皇泰主這個十五歲的小孩子,哪裏能拿定主意。

段達適時站了出來。

他讓皇泰主把元文都送出去。

元文都知道大勢已去,痛心疾首地和皇泰主告別,他滿心悲淒地對皇泰主說道:「臣今朝死,陛下夕及矣。」

皇泰主雖然年幼,但忠奸之別,倒也分得清,也知道這是生離死別之時,但自己自身難保,雖然有心,卻是無能為力。

皇泰主痛哭,此日一別,只能來日九泉之下再相見了。

事後的清洗非常殘酷,元文都和主要參與者,以及他們的親族子女,全部被誅殺。

洛陽城,將要易主了。

王世充將皇宮的衛士全部更換成自己的親信,事實上已牢牢掌控了皇泰主的自由和安全。

醜媳婦難免要見公婆,乾陽殿上,皇泰主展示了一個皇帝應該有的尊嚴,他又一次質問王世充說:「擅相誅殺,曾不聞奏,豈為臣之道乎?公欲肆其強力,敢及我邪!」

王世充充分展現了他的表演天賦,半真半假地說「臣迫於救死,不暇聞奏。若內懷不臧,違負陛下,天地日月,實所照臨,使臣闔門殄滅,無復遺類。」

王世充回憶起楊廣對自己的恩情,元文都對自己的壓迫,他再一次強調自己只是自保,對皇泰主是忠心輔佐,別無他意。

為了取信皇泰主,說到動情之處,王世充聲淚俱下,把自己全家的性命都拿來賭咒。

這本來只是王世充的一種說服別人的手段,他自己大概是不相信幽冥之事的,所以信口開河,無所顧忌。

但世上之事,幽暗玄遠,天道渺渺,人在做,天在看,也並不能一概而論。

幾年之後,當他被獨孤修德斬殺時,他的心中,會不會記得乾陽殿中,對皇泰主所說的這一番話?

王世充的表演,讓君臣之間維持了一種表面的和協。

於是,皇泰主和王世充達成和解,讓他升殿,諄諄與語,以示恩寵,更為重要的是,皇泰主引見王世充晉見自己的母后。

他封王世充為左僕射,總督內外諸軍事。

這是正式期許,希望王世充能成為國家的希望,可是,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亡國之君,再無未來。

王世充真的好手段,他兵不血刃,輕鬆自如地取得了洛陽城的控制權。

他將東都政權全部變成王家的天下。

他的兄弟子侄,全部被重用,洛陽城,每個重要部門所有的重要崗位,也佈滿他的親信。

幾乎在一夜之間,東都的權力就移交到王世充的手上。

這天變得,真的始料未及。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