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40章 北周公主改楊姓,突厥可汗首稱臣
這個消息,只有一句話,八個字。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孫五策滅突厥中的第二策。

長孫晟的使者問阿波道:「願自度量,能禦之乎?」

阿波沉默。

長孫晟既然敢提出問題,必定已有破局之策。

阿波立即派了一個使者到隋軍大營,當面向長孫晟請教對策。

阿波可汗當時雖然處在下風,但並未傷筋動骨,他當然也不是真的畏懼竇榮定。

而是長孫晟這個靈魂拷問,直擊他的要害,與其說阿波懼怕外敵,他更害怕的是後院起火。

長孫晟掌握了阿波的命門。

他作為小可汗,法理上必須聽命於大可汗沙缽略,但同時,他也必須防備沙缽略吞併他的部落,消耗他的武力。

他們都心知肚明,都在等待對方犯錯的一天。

在大草原上,力量代表一切。

今日你大權在手,志得意滿;明天喪師辱國,就可能一無所有。

他此次出征,屢遭敗績,乏善可陳。

第一次隋突戰役中,沙缽略的軍隊,勢如破竹直逼長安,那種氣勢如虹,一往無前的必勝形象,已經深深地鉻印在阿波的腦海之中。

他私下考量,自己此次西征舉步維艱,實在是突厥征伐之恥,秋後算帳,誰來擔這個責任?

阿波心中憂懼叢生。

他既害怕沙缽略的追責,也擔心沙缽略會借勢削弱和吞併自己的部落。

誠如長孫晟所言,「今攝圖(沙缽略)日勝,為眾所崇,阿波不利,為國生辱。攝圖必當因以歸罪於阿波,成其夙計,滅北牙矣。」

這句話直接切中阿波最擔心的問題。

他知道長孫晟已有定計。

長孫晟知道時機成熟,這才將」遠交近攻,離強合弱「長孫五策中的第二策和盤托出。

他為阿波指出了一條明路。

「今(西突厥)達頭與隋連和,而攝圖(沙缽略)不能製。可汗何不依附天子,連結達頭,相合為強,此萬全之計。豈若喪兵負罪,歸就攝圖,受其戮辱焉?」

阿波本來就懷有首鼠二端之心,也清楚地看到西突厥達頭可汗在和隋朝聯盟後,全新的戰略優勢。

現在東西突厥之間,包括東突厥內部,嫌隙已生,火拚只是早晚而已。

作為次一級的可汗和力量,站隊就非常重要。

阿波在長孫晟的鼓動下,覺得達頭可汗是個不錯的選擇。

他卻不知道,他的這個決策,將讓突厥由極盛而快速地走向衰敗。

突厥人甚至連後悔的時間都沒有。

不過,當此之時,叫他重新再選擇一次,他也一樣會選擇連合達頭可汗,自保之路。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長孫晟見計策得售,立即趁熱打鐵,勸阿波停戰,入朝靚見大隋皇帝楊堅。

長孫晟完美地詮釋了上兵伐謀。

當阿波的使者進入長安,朝拜楊堅的消息,傳到沙缽略耳朵中時,他暴跳如雷。

這是他最重大的失敗。

去年,西突厥的達頭可汗和隋朝眉目傳情,達頭可汗擺了自己一道。

現在,阿波又想重施故技,想依靠隋朝為援,和自己分庭抗禮。

他是突厥的大可汗,這是最嚴重的挑戰和背叛,他必須拿出自己的態度。

沙缽略沒有選擇的餘地。

他最近在白道,猝不及防的失敗,加上突厥內部接連的背叛,讓他只能採取最強硬的應對態度。

否則,他無法在突厥領地內頒佈施行任何一個命令。

他必須以雷霆手段,重新樹立起他的威望。

他需要讓整個大草原認識到,他沙缽略,才是突厥之主,才是他們無可置疑的大可汗。

在沙缽略的構想中,阿波可汗,本來就不是自己的心腹,而是處處挑戰自己權威的敵對勢力,總有一天,必須要予以剷除。

吞併阿波的部落,可以彌補自己在白道的損失,也能夠重新樹立自己的霸權,這是一舉二得的事。

阿波可汗的公然投敵,給了沙缽略發動征伐的口實。

他決定先下手為強。

沙缽略立即親自率領大軍,攻擊了阿波可汗的老巢,收其屬眾,擄其羊馬,並且將阿波的母親斬殺祭旗。

這個徹底和不留餘地的行為,斬斷了阿波可汗回歸的路,也切斷了他繼續臣服沙缽略的歸途。

他和沙缽略,只能兩虎相鬥,不死不休。

目前的局勢,他的老巢已被沙缽略一舉端掉,他失去了部落和地盤,也失去了權力的基礎。

如果要東山再起,他只剩下一條路。

他只能按照長孫晟的計劃,投靠西突厥的達頭可汗,那是他唯一的活路。

阿波可汗率領殘部,直奔西突厥,他需要達頭可汗的支持,才能報此血海深仇。

達頭可汗大喜,他終於有了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進擊東突厥,對抗沙缽略。

達頭可汗傾盡全力支持阿波的復仇,他直接撥給阿波十萬大軍,讓他趁熱打鐵,立即東進。

達頭可汗願意提供阿波復仇所需的一切。

這對達頭可汗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

東進東突厥,和沙缽略爭一日之長,成為東西突厥共同尊奉的大可汗,本來就是他念念不忘的人生最高追求。

現在阿波的投靠和沙缽略盲目而愚蠢地清除行動,讓他有了一個站在道德製高點,壓製沙缽略的機會。

只是,他們不知道,這也是一個讓整個突厥差點慘遭滅族的決定。

但在當時當日,這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也是最好的選擇。

阿波可汗在達頭的支持下,對沙缽略發動了全面的進攻,沙缽略新敗於隋朝之下,還未恢復到強盛時的戰力,竟然節節敗退。

阿波的推進速度非常快,他收服了全部的故土和人民。

但戰爭並不會到此結束,沒有任何人也願意讓它結束。

這就是宿命,個人在歷史長河之中,渺小如滄海一粟,根本翻不起一滴浪花。

歷史會按照寫好的劇本,一頁頁地往下翻。

東西突厥,內戰正式爆發,並且以席捲之勢,深入到大草原上任何角落。

這種深層的,完全混亂失控的內戰,讓突厥陷入突然的崩潰。

楊堅立即感覺到了突厥在北方全境,全線壓力的忽然松馳,這種突然到來的幸福,甚至讓人不敢相信它的真實性。

因為,剛在不久之前,楊堅接到了一個讓他倍感沉重而哀傷的消息。

幽州出事了。

李崇全軍戰死殉國,不幸中的萬幸,幽州城還在隋朝的控制之下。

楊堅心急如焚,正準備策劃下一步的計劃。

他立即被一個更令人吃驚,且讓人振奮的消息驚呆了。

突厥爆發了大規模內戰,整個突厥,全部都被深深地卷了進去。

其激烈程度,甚至讓突厥在東北的攻勢自動停止。

顯然,沙缽略之弟處羅候已經率其主力,直接參與內戰,他們的鬥爭已經到了,直接決定生死存亡的境地。

幽州危機竟然以這樣一種戲劇性的方式結束。

突厥分裂為二大敵對的陣容,西突厥以達頭可汗為主,阿波可汗和貪汗可汗加入這一陣線。

而大可汗東突厥沙缽略和突利(處羅侯)是另一戰線。

突厥的內戰上升到你死我活,不死不休的地步。

為了取得戰略優勢,二大陣容都想拉攏隋朝,他們派出使者,向隋朝救援。

這種始料未及的戰略優劣轉變,對於楊堅的大隋王朝來說,可遇不可求。

這也正是長孫晟八字真言的威力顯現。

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短短二三年,就讓如日中天的草原霸主突厥,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毫無疑問,楊堅拒絕了突厥二大陣容的求援。

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突厥內戰是其家事,外來力量不應乾預。

真實的原因是,二虎相鬥越厲害,對於隋朝的威脅就會越小,雙方元氣大傷之際,足以確保隋朝邊境三四十年間,再無大患。

坐山觀虎鬥的策略,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