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74章 嶺南聖母定天地,娶妻當娶冼夫人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進入建康城的當天夜裏,王頒秘密召集了他父親的一些老部下。

王僧辯畢竟一代雄才,雖然他已死了三十多年,竟然還有一千多部下,慕其英勇,念其風彩,趕來參見王頒。

王頒並不說話,他對著這一千多名父親昔日的部屬,痛哭流淚。

一千名壯士不知所措,他們都是一群大老爺們,根本就不知王頒葫蘆裡賣的什麼葯。

王頒還是默不做聲,哭泣不止。

壯士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終於有一個壯士站了出來。

他說道:「郎君來破陳國,滅其社稷,仇恥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將為(陳)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請發其丘壟,斬梓焚骨,亦可申孝心矣。」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王頒等的就是這句話。

他立即對著這一千多名父親的老部下,跪拜在地,重重地,實打實地叩了幾個響頭。

王頒知道王氏已經離開江南太久,現在要讓人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掘人墳墓,鞭其屍骨,是一件強人所難,驚世駭俗之事。

但這是他一生的追求。

王頒心志堅定,誠心正意想求得他們的幫忙,他的叩頭是真正的實叩。

他的額頭被地面碰撞得鮮血淋漓。

他說出了自己的擔心,「其為帝王,墳塋甚大,恐一宵挖掘,不及其屍,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

顯然,以一個晚上的時間,要掘開一座帝王陵墓,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天亮之後,被發現告發,就會引來極大的阻力,事情大概率會功敗垂成。

在古代,掘人祖墳和殺父之仇並沒什麼不同,何況這是堂堂皇帝之墓。

一千壯士說乾就乾。

他們堅信人多力量大,一天之內,就準備好掘墓的鍬鍤,然後乘著夜色,在隋軍初到,各種力量自顧不暇之際,連夜斬棺焚骨取灰,投水而飲。

王頌終於得償所願,他自縛於晉王楊廣面前,請求治罪。

這當然是大罪。

於是,晉王楊廣將賀若弼和王頒投入獄中,並將這二件事情,快馬加鞭,送呈楊堅定奪。

楊堅很快回了信。

帝國上下,沉浸在南北一統的巨大喜悅中,楊堅對於這二個功臣,表現出絕對的肯定,和巨大的包容。

勝利者,總是正確的。

他在給楊廣的詔書中說:「平定江表,弼與韓擒虎之力也。」

楊堅不僅不治他們的罪,並且賜物萬段,又分別給賀若弼和韓擒虎下了詔書,肯定和嘉獎其豐功偉績。

但同時,楊堅遵循國滅祀繼的古禮,特別賜給了五戶人家,給陳國三個皇帝守陵。

對於王頒,楊堅也展現出足夠的人文關懷,他在給楊廣的詔書說:「朕以義平陳,王頒所為,亦孝義之道也,朕何忍罪之。」

也是舍而不問。

楊堅是最大的勝利者,陳後主國破家亡,成為最大的失意者。

楊堅心情大好,他對陳後主也表現出不尋常的優容。

作為君主級別的失意者,陳後主在江南,額外享有了一個告別儀式。

蕭摩訶作為陳國最著名的將領,在和賀若弼的正面交戰中,未戰即潰。

於國於家,都是罪人。

其實蕭摩訶手下也有八千精銳,如果拚死力戰,勝負實在難料。

但蕭摩訶了無戰意,以致局勢一瀉千裡,即使現在心生後悔之意,也已於事無補。

蕭摩訶看到陳國已破,心中無限愴然,自己雖然被陳後主贈送了一頂綠帽子,終是私事,但他卻因為私事而妨礙了公義。

千載之下,自有後人評說。

蕭摩訶陷入深深的自責當中。

他知道,和陳後主建康一別之後,只怕今生,再見無期。

那一刻,他想起陳後主平日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也想起了自己身負陳國名將之譽。

他終是辜負了自己,也辜負了陳國的大義。

蕭摩訶找到賀若弼,請求他讓自己和陳後主見最後一面,他說道:「今為囚虜,命在斯須,願一見舊主,死無所恨。」

賀若弼看出了蕭摩訶眼中的意興索然,同意了他的請求。

蕭摩訶進殿,見到陳後主,往事歷歷,湧上心頭。

一朝君臣之義,竟以這種方式結束。

真是讓人感慨,蕭摩訶悲從心來,俯伏號泣。

傷痛之情,無法抑止。

蕭摩訶抬頭,看到陳後主還沒有進食,身邊也沒有一個服侍的宮人。

蕭摩訶走到後廚,取來食物,站在一邊,安靜地服侍陳後主進食。

陳後主靜默無言。

也許在這一刻,君臣二人,在心中都和往日恩怨,做了一個告別。

也許,他們已在心中,互相和對方和解了吧。

戰敗國的待遇是非常悲慘的。

楊堅不僅僅想在地理上征服陳國,他也要從文化上融化陳國。

陳國的都城建康,被夷為平地,要重新恢復耕地的狀態。

這和當年楊堅平定尉遲迥,推倒鄴城的政策,如出一轍。

這可以割斷江南之人的精神期盼。

一代繁華,終將落寞,此地居然形勝,也曾小小興亡。

陳國的君臣,全部被徵召北上,他們的目的地是隋朝的都城大興。

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王公百官加上其家屬,浩浩蕩蕩,連綿五百裡,真是蔚為壯觀。

楊堅展示了勝利者的風範,他命令京城士民,空出很多住宅,修整乾淨之後,禮待陳人。

他當然可以禮待陳國之君,因為陳後主,恭順而有用。

建康城破,陳國滅亡,但江南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陳後主的號召和影響力。

晉王楊廣採取了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和為上的招撫政策。

他讓陳後主寫信給各地軍政首腦,招降他們。

為取信於那些實權人物,陳後主同時派出朝中文武大臣,向他們闡述陳國已亡,讓他們就地投降隋朝,不要做無謂的抵抗和犧牲。

於是,江南聞風而定。

在武漢三鎮和隋軍隔江對峙的,陳國水軍主力周羅睺和陳慧紀,解甲相聚痛哭三日,然後投降秦王楊俊。

不過,在洞庭湖之南,卻有一個小小的插曲。

嶽陽王陳叔慎,年輕氣盛,不肯做亡國奴。

國難當頭,偷生不如赴死,「縱其無成,猶見臣節。」

當時,湘州大地,士氣未盡,群臣激憤,歃血為盟。

「青門之外,有死不能!今日之機,不可猶豫,後應者斬。」

於是,他們詐降於楊素的別將龐暉。

當龐暉進入嶽陽城中時,被早已埋伏的甲士一哄而上,招降部隊全軍覆沒。

但這無法影響整個戰局的走向,只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

嶽陽城很快遭到了隋軍優勢兵力的圍殲,嶽陽王陳叔慎被擒斬於漢口。

洞庭湖以南皆平。

但還有一塊骨頭,也必須吃乾抹盡,那就是隋朝南征時,明面上的導火索,還需要去撲滅。

梁朝皇室蕭岩叔侄,在陳亡之後,頗得三吳之地的土著推崇,被尊奉為主,舉兵反隋。

但小固不可以敵大,弱固不可以勝強。

蕭氏叔侄雖名為刺史,但在當地根基尚淺,三吳之地,已遠非當年吳越爭霸時的精銳。

蕭氏叔侄很快失敗,作為最主要的戰犯之一,他們被擒送問斬於大興城。

整個陳國舊地,就剩下遙遠的嶺南,沒有歸附隋朝。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