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1章 居關中定鼎天下,踞形勝只需三人
局勢非常明顯,只剩下跟隨盧賁一種選擇。

當然,他們也可以選擇對抗。

但他們都是老於世道,老奸巨猾的精緻利己主義者,自然能夠分的清楚,正義可能有多種,但自己頭頸上的腦袋,只有一顆。

朝臣們不願死的如此沒有價值,於是,他們排成隊,乖乖地跟在盧賁後面,前往東宮。

看著眼前浩浩蕩蕩的人馬,原東宮的侍衛完全懵圈了。

東宮是宇文皇族太子之屬宮,怎麼能容外姓入駐?

這是明目張膽的僭越和逆反行為。

於是,東宮侍衛嚴詞拒絕楊堅入內。

但這種沒有底氣和實力的拒絕沒有堅持三秒

當他們看到盧賁的金戈鐵馬,看到朝臣們的戰戰兢兢,東宮的侍衛,沒有做任何抵抗,很快打開了宮門。

這是楊堅邁過去的最重要的一道門,自此之後,楊堅將開創屬於他的傳奇。

楊堅,堅定地邁入這道通達權力巔峰的大門,他的心中浮現了夫人獨孤伽羅的殷殷告誡:「大事已然,騎虎之勢,必不得下,勉之!」。

也浮現出精通天象的庾季才肺腑之言:「天道精微,難可意查。竊以人事卜之,符兆已定。」

從今往後,他再無退路,不管成功或是失敗,他留給這個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楊堅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而堅定,但他有一個最致命的缺陷,就是他並沒有掌握最核心的軍權。

南北朝時期,王朝的更替,軍權才是最核心的決定因素,野心家都會依靠絕對的軍事力量,擊潰對手,成功上位。

但楊堅卻並無赫赫戰功,也並未在軍界積累深厚的人脈。

不過,楊堅握有一張最大的底牌,這也是劉昉、鄭譯選擇他的原因之一。

楊堅是楊忠的長子,弘農楊家是歷史上最強大的政治勢力——關隴集團的幾個核心家族之一。

關隴集團,淵源於北魏時期的北方六大軍鎮,核心是武川鎮,這個集團以尚武為中心,融合了胡漢傳統文化,開創樹立了一種務實,矯健,生機勃勃的新的時代精神。

以此涓涓之流,匯成以後東西二魏,北周北齊,隋唐帝國,三四百年權力更迭的汪洋大海。

可謂大江東去,無非六鎮餘波。

在長期的兼並吞滅戰爭中,誰的拳頭更硬,誰就霸有天下。

當年拓跋嶽以二千戰士進入關中,開創了東西二魏分治的局面。

繼任者宇文泰和北齊的鬥爭,也拉鋸多年,在遭遇邙山慘敗之後,宇文泰在關中進行了大規模的募兵行動,關中之人絕大部分都成為北周戰爭機器上的螺絲釘。

這個龐大的戰爭機器,號稱西魏二十四軍,以強悍的武力,在戰場上直接摧毀並征服了北齊。

這種可怕的軍事力量,被牢牢掌握在關隴集團手中。

楊堅的父親楊忠,一生武功赫赫,為西魏十二大將軍,屬於這個集團的核心權力圈子。

這支軍隊,以及這支軍隊背後的牢固的利益集團,他們靠同鄉,血緣,聯姻等手段,鞏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政治和軍事聯盟。

他們本來團結於在宇文皇族的周圍,但世易時移,當他們發現宇文氏已被時代拋棄時,他們需要選擇最能保證他們利益的圈內人做代理。

在他們看來,楊堅似乎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因為在北周軍隊間,公卿之內,和楊堅的關係,非親則友,位望雖然有差別,但都是同一個小圈子中的人。

他們的感情、思維方式和行事風格,都非常相近,容易建立一種你了解我,我熟知你的,親密和諧的戰略關係,一如他們和北周的統治者宇文氏度過的那些甜蜜的歲月。

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現實利益,在這種需要互相依託的關係下,能最大程度地得到保證。

所以,他們決定拋棄宇文氏,暫時有保留地支持楊堅。

當楊堅佔據了「都督中外諸軍事」,這個南北朝時代,權臣進階皇帝的最重要職務時,北周核心的軍事力量,二十四軍和近衛軍,表現出了一種默契的支持。

有了二十四軍的支持,實際上就擁有北周這個帝國最精銳和最有戰鬥力的軍隊,可以居關中以控制天下,這也是當年北周可以吞併北齊的依仗。

手握關中,就足定天下,楊堅的大事定矣。

但這種支持是一種暫時性的,也是有保留的支持。

很快,楊堅就將因為這種非徹底性的支持,面臨生死攸關的考驗。

因為從本質上來說,楊堅是個三無產品。

他一無軍隊,二無施政班底,三無超過同僚的威望。

但他既然走到了台前,就需要搭建一個和他同生共死,永不言退的班底。

他非常幸運。

他那個時代幾個最傑出的人物,開始在楊堅的主角光環下粉墨登場。

作為矯詔輔政陰謀的那些主謀者,他們是首推楊堅上台的功臣,投桃報李,自然必須在新政權中佔據重要的職位。

如果楊堅只是想按慣例建立一個新王朝,那這就是他最主要,最初始的,也是現存的施政班子。

但楊堅不同,他目光堅定,志向遠大,他要開創一個全新的屬於自己的時代。

於是,他精心構築了自己的第一套施政班底。

從一開始,他就構想著新王朝必須的新人,新風,新氣象。

楊堅的眼光非常毒辣而精準,並且他能穿透歷史的迷霧,開掛了一般,他只找了三個人。

但就是這三個人,就足以讓楊堅的王朝,攀上中國歷史上的頂峰。

李德林,一個被無數讚譽包圍的頂級文臣。

北周武帝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終於攻下北齊的都城鄴城時,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召見李德林。

他把李德林留在內庭,請教各種治國之術,二人相見恨晚,長談不倦,三天三晚之後,武帝才讓李德林回府。

李德林是天下文宗,這或者是周武帝重視文化的一種外在宣示,他可以在馬上得天下,但治理天下,總還是需要依靠文臣。

周武帝確實從心底裡欣賞,甚至崇拜李德林,他公開宣稱:「平齊之利,惟在於爾」。

李德林從小就是神童,長大後也是天下聞名的美男子。

他幾歲時,就被閱人無數的東魏吏部尚書高隆之評定為「若假其年,必為天下偉器。」

而自詡文化正宗的江南陳國特使江總,更是悵悵地望著李德林的背影,無限欣羨地說道:「此即河朔之英靈也。」

李德林當然不只有虛名。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