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05章 楊俊懷恨因枉死,太子遭誅皆為名
高熲齋居讀佛經,卻讀出來一個兒子。

事情的起因是獨孤伽羅一次失敗的紅娘經歷。

高熲的夫人,恰巧在這個時候死掉了。

獨孤伽羅想做個紅娘,他覺得這可能是個和高熲改善關係的機會。

於是,她一反常態,勸楊堅讓高熲續弦,她有堂而皇之的理由,她對楊堅說:「高(熲)僕射老矣,而喪夫人,何能不為之娶!」

楊堅轉述了獨孤伽羅之意。

高熲非常清楚獨孤伽羅的個性,也知道她一貫的行事作風,那是一個在生活上容不得絲毫汙點地追求完美的女人。

只要哪個朝臣,討了一房側室,或是偏房多生育了兒女,都要追究責任的女人,絕不可能真心想給自己續弦。

高熲熟諳人心,知道即使獨孤伽羅這一次是真心為自己作媒,自己也會付出不可承受的代價。

於是,高熲在楊堅面前,流涕推辭說:「臣今已老,退朝之後,唯齋居讀佛經而已。雖陛下垂哀之深,至於納室,非臣所願。」

但他這佛經,讀著讀著,就讀出了事。

高熲以養尊處優之身,當嬌媚美色之前,他還有男人的正常需求。

於是,他的正妻剛死,而他的一個愛妾,竟然為他生下了一個男孩。

老朋友的家中添了男丁,楊堅替高熲感到由衷的高興,但獨孤伽羅卻悶悶不樂。

楊堅心中大感奇怪,便追問獨孤伽羅的原因,獨孤見時機成熟,才說出自己心中的顧慮。

獨孤伽羅故作深沉地說道:「陛下當覆信高熲邪?始陛下欲為高熲娶,熲心存愛妾,面欺陛下。今其詐已現,陛下安得信之。」

獨孤伽羅這句話直指人心,高熲欲辯無由。

絕對的信任,是高熲在楊堅一朝賴以生存的根本。

現在,他因為這個小事,和楊堅二十年建立的信任,一朝之間,轟然倒塌。

楊堅以詐得國,他一生之中,對於臣下猜忌尤深。

尤其是身居皇帝大位,成為萬民口眼之中的獨夫以後,他所能倚靠的只有自己的判斷和權術,而「信任」是他用人的一個基本準則。

他的理念非常簡單,如果一件事情,不管大小,臣下欺騙過自己,那他也可能在大事之上,對自己不忠。

不忠就要防範。

絕對的忠心,才能得到楊堅的信任。

於是,他對高熲絕對的信任,由讀佛經事件開始,出現了裂縫,而裂縫一旦出現,就會越來越深。

況且,高熲有不被楊堅信任的理由。

因為,高熲所處的位置,事實上已經成為廢立太子,這件關乎國運大事的障礙。

高熲做了隋朝近二十年的,事實上的第一宰相。

他以天下為公的執政理念,在他周圍,吸引和聚集了足夠堅厚而龐大的力量,如果高熲不支持廢立太子,新太子或者是整個帝國,將面臨不可預測的危機。

楊堅沒有別的選擇,如果他要樹立新太子,他就必須要清理掉這股力量,才可能讓自己和新的太子,睡個安穩的覺。

這股力量,首當其衝的核心,就是高熲。

但是,他心中還存有一點點對高熲的溫情,或者是他還存有一丁點對高熲的幻想。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楊堅和高熲之間的裂縫,終於大到必須正視,也必須立即妥善處理。

接下來發生了二件事情,讓楊堅需要立即對他,這個近二十年的忠心老夥伴下手。

一是在征伐高句麗之役中,高熲極少見地直接反對楊堅的決定,不同意發兵。

在勉強同意出征之後,行軍又非常遲緩,並且,此次征伐高句麗,竟然連高句麗國的人影都沒見到,就幾乎全軍覆沒,隋朝損失幾十萬精壯男兒。

秋後算帳,當然要找個替罪羊。

楊堅自己沒有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於是,高熲天然地成為背鍋俠。

獨孤伽羅抓住了這次機會。

她展示出她的冷酷,獨孤伽羅在旁邊神助攻,對楊堅說道:「(高)熲初不欲行,陛下強遣之,妾因知其無功矣。」

這說到了楊堅的痛處,他忠心的夥伴,在明面上,開始和他有二心了。

否則,按照楊堅的想像,區區高句麗,不過蕞爾小邦,怎麼也無法比過武力強盛的突厥,也不可能和江南的陳國同日而語。

在無往不勝的隋朝天威之下,有如此慘重的失敗,這肯定是高熲有意為之。

楊堅無法釋懷。

同時,高熲的工作風格,也成為他被攻擊的方向。

高熲一生,懷至公之意,二十來年,多次統帥大軍出征,平陳之役,晉王也不過是聊備資格而已,真正的事實上的統帥,高熲一人而矣。

這次討伐高句麗,漢王楊諒,同樣也只是名義上的統帥,高熲要想高效作戰,那統一指揮是必須的。

高熲久處高位,自然大有獨斷專行之疑。

於是,漢王楊諒也在獨孤伽羅的面前哭訴「兒倖免高熲所殺。」

高熲的各種惡言惡行充斥於耳,於私於公,楊堅心中,一陣惘然。

接下來的一件事,則讓楊堅徹底決定放棄高熲。

在王世積於河西謀反,當然主要限於口頭謀反一案之中,高熲受到了牽扯。

因為他接受過王世積贈送的馬匹,這被認為是同黨。

但高熲在此案之中,倖免於追究,但另外幾個受過王世積贈送馬匹的官僚,比如元旻和元胄等人,就受到了楊堅的嚴厲懲罰,他們被免除了官職。

而這幾個人,在廢立太子事件中,也站在了太子和高熲一邊,那也是楊堅的對立面。

可見,高熲雖沒有明面上結黨,但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又如何可能沒有一個團隊。

很難說,楊堅在哪個時候,感覺到了高熲這個團隊帶給他的壓力,但可以肯定地說,這絕不會是一種愉快的體驗。

在推核王世積謀反案時,有一些宮禁之中的秘事,王世積承認是出自於高熲之口,這是赤裸裸的罪行。

楊堅大驚,看來高熲也並不是像他表面上那麼牢靠。

他需要對高熲動手。

而楊堅真切地感受到,高熲的能量。

高熲雖然被牽涉進去,但他到底有罪無罪,卻在朝堂之上竟然遭到了異常激烈的討論。

朝廷重臣,比如賀若弼,和刑部,民部,兵部尚書,竟然一致認為,大多證明,高熲無罪。

這種書面,讓楊堅無比吃驚和憤怒,也非常警惕。

他想不到高熲的勢力竟,然大到隱然可以和自己分庭抗禮的地步了。

於是,高熲更加不可被原諒和放過。

楊堅展現了帝王的雷霆手段,一如他剛登基時的雷厲風行。

他將那些在朝堂之上維護高熲的官員,一律投入獄中問罪,一時之間,風向突變,朝臣之中再無一人敢發一言。

高熲失勢,被打倒。

他不再在朝廷擔任實職,而以「公」的身份呆在自己的居所。

高熲從此淡出中央政權。

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但高熲雖然被打倒,卻並未被徹底清算,這可能和他心態,知止知足大有關係。

在高熲居家之時,他依然處於兇險的波濤之中,樹欲靜而風不止,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但高熲卻以一種非常平靜而淡然的心態,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寵辱皆忘地度過了在楊堅一朝的歲月。

當然,他將在楊廣登基之後,迎來他最終的宿命。

高熲明於吏道,也精於治道。

他一生奉公,以天下為己任,是真正的宰相,當朝執政近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

甚至於在煬帝一朝和唐朝,依然流傳著他的傳說,其為政之道仍然為後人津津樂道。

高熲,高山仰止,實在是中國歷史上,頂級的宰相。

隨著高熲的倒台,太子楊勇最後,也是最厚的一道保障被清除。

楊廣終於得償所願,站在了帝國太子的位置之上。

但他很快就將面臨挑戰。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