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12章 驚變一朝生成日,楊廣新登大寶時
來者不善。

高熲的對手,不僅僅是想終結他的政治生命,也許他們認為,對付高熲,最穩妥和徹底的方式,是從肉體上消滅他。

他們向楊堅提供了一條必欲置高熲於死地的罪證。

說高熲和術士勾結,預測楊堅將在開皇十八年龍馭歸天,這種說法和太子楊勇被廢時的罪名一樣。

這二者之間,隱相呼應,犯了楊堅的大忌。

在太子廢立事件中,這是不可饒恕的大罪。

於私於公,楊堅都不能再維護高熲,他對群臣說道:「(高)熲與子言,自比晉帝(司馬懿),此何心乎?」

高熲失去了楊堅的支持,他的政敵想痛打落水狗,趁機請求處斬高熲。

但楊堅對於此事卻有著清醒的認識。

雖然由於政治需要,高熲被安上了逆反的罪名,但楊堅對於高熲,這個二十多年的忠實夥伴,他依然在心底給他保留了一個最基本的底線,也是最後的,絕少有的溫情。

他不想在身體上徹底消滅高熲。

於是,他回復道:「去年殺虞慶則,今茲斬王世積,如更誅(高)熲,天下其謂我何?」

也許楊堅回首前程,會有一種落寞發自心底,這並非僅僅是楊堅已經年老體衰,而是,他發現自己很多的老夥伴,都再也看不到了。

他們被自己殺的殺,貶得貶,很多人,都已天人兩隔,或是天遠地隔了。

而自己,也將垂垂老矣,早已不復盛年時的高歌猛進,殺伐果決。

留下高熲這條命吧。

自己在世一日,高熲想必也翻不起什麼浪花。

楊堅,在這一刻,也許心理上,真正感到了一絲疲憊。

於是,高熲被除名為民。

高熲的心態非常好,他欣然接受了這個結果。

也許正如他的老母親,在很久之前,曾經對他說過:「汝富貴已極,但有一斫頭耳,爾宜慎之。」

今日為民,或者可以避免這砍頭之罪了吧。

高熲天真地以為可以免禍了。

但是,以為只是一種想像,並不代表現實。

樹欲靜而風不止,高熲,也終將走向他人生的最終宿命。

但楊堅要先一步走向他的宿命了。

在廢立太子之事上,楊堅投入了他最後,也是最巨大的心血和精力,他第一次感覺自己走向了身體上的衰老。還有精神上的困惑疲倦。

他遭受了家庭的分崩離析,那也是最徹底和最重大的打擊。

他一輩子最忠實和親密的夥伴,也是他一輩子最重要和最愛的女人,獨孤伽羅,永遠地離開了他。

在楊堅做了二十二年皇帝之後,獨孤皇后崩於永安宮。

她拋棄了他所熱愛的楊堅,和這個繁華的人世間,自己一個人,先行前往西方的極樂世界。

作為虔誠的佛教徒和全國最大的施主,也許,在九天之上,獨孤伽羅依然是讓人凜然生畏的女性。

這種打擊,是楊堅不能承受之重。

他對獨孤伽羅的思念日深,楊堅的精神上,也走向了虛無,他在晚年,做出了一件非常令人費解的事情。

也許這來自於他精神世界的需求。

楊堅取消了全國各級學校,並且在都城大興,也隻保留了國子學一所學校,只有區區七十二個學生。

也許楊堅覺得孔門七十二賢人,有七十人就足以天下大治。

儒學失勢,佛教在這個時間,卻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楊堅一家,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整個京城的官僚群體,也大多信仰佛教。

但楊堅延續了中國的政治傳統和政治智慧。

他將宗教和現實的皇權政權割裂開來,這樣,即使宗教再發展壯大,也大體毀壞不了執政的根基。

但世俗的政權,卻又需要宗教的精神去滋潤和幫扶。

所以,終楊堅一世,宗教,尤其是佛教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尤其是儒學失勢之後,楊堅或許有過一絲猶豫,他明顯對對宗教加大了支持。

特別是在他離世的前三四年,他在全國三十餘州,做過一次轟轟烈烈的供奉佛教舍利的活動。

與此相對應,需要在全國各地大修佛寺,佛塔,短短三年的時間,全國就多修寺塔一百一十多處。

與此相對應的,道教也重新興起。

獨孤伽羅一走,楊堅內心極為空虛,同時,他也缷掉幾十年來,拴在他身上的枷鎖。

后宮佳麗三千,作為帝國之尊,根本無法拒絕年輕女性的誘惑和魅力。

楊堅和他兒子楊廣有相同的審美,他們都沉醉於江南的溫婉和柔軟之中,無法自拔。

於是,來自江南的宣華夫人和容華夫人,成為了楊堅的后宮新寵。

楊堅當時已經是六十多歲了,溫柔鄉也是蝕骨場,他的身體和精神很快虛弱下去。

天下太平盛世,人間繁華似錦,楊堅也許真想再活五百年。

於是,他晚年也重複了歷代帝王的宿命式的二大追求。

長生和嗑藥壯身是二大傳統的絕症毒瘤。

長生當然虛幻,如鏡花水月般,難得一窺,但虎狼之葯,卻有一時之效。

不過,效用越大,副作用也是不可承受之重,這種虎狼之葯,迅速燃燒了楊堅的身體和壽元。

楊堅在獲得了短暫的勇武後,他的生機,快速枯萎,直到生命的最後,楊堅才憣然悔悟說:「使皇后(獨孤伽羅)在,吾不及此。」

這種結局,也許和他唯一流傳下來的一首詩中,早有徵兆。

南北一統以後,楊堅已經在歷代帝王的行列裡,穩佔上席。

但極盛之下,他卻在某個時間,感到了人生的虛無,就寫下了這首頗富意味的四言詩。

紅顏詎幾,玉貌須臾。一朝花落,白髮難除。明年後歲,誰有誰無?

可見楊堅雖然不樂學術,但這幾句口水詩,卻有真情實感。

世事滄桑,人事茫茫,雖是帝王之尊,也依然只是凡人一個。

但世上永遠沒有後悔之葯,在楊堅登基的第二十四年頭,按照慣例,他去仁壽宮避暑散心。

這個時候,跳出來一個不要命的道士,他叫章仇太翼。

他勸阻楊堅,說此行不吉,應當取消。

但楊堅哪裏肯聽,章仇太翼顯示出他蔑視一切和戰天戰地的勇氣,他直接對楊堅說:「恐是行鑾輿不返。」

這是非常嚴厲的話語,是直接判定楊堅會死於仁壽宮。

楊堅無法抑止自己的憤怒,他立即將章仇太翼投進大獄,隻待自己再回京城,就處斬這個大言不慚的術士。

但楊堅再也回不來大興城了。

夏季四月,楊堅的身體就出現不適,到七月的秋天,楊堅已病入膏肓,生機盡失。

楊堅非常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他臥倒在床上,與文武百官一一告別。

當他看到一生之中,那些和自己一路走來的熟悉面孔,他心中湧起最後一絲柔情。

人之將死,其心也善,他知道,這是他們這一輩子最後的見面了。

好與不好,都這樣吧,也只能這樣了。

楊堅在病床之上,與他的老夥伴們一一流涕告別。

彌留之際,他想起了京城獄中的那個術士,他特別交待太子楊廣,「章仇(太)翼,非常人也,前後言事,未嘗不中。吾來日道當不反,今果如此,爾宜釋之。」

楊堅在自己最後的時刻,赦免章仇太翼的罪過,讓他無罪出獄。

但他還有很多的老朋友,還是飄零四海,散落天涯。

那也就這樣吧。

是時候了,自己的時候到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