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七十七章 月殿桂香
這道四書題出自《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另,《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便源於此。

馮過頓覺精神煥發,乃拊額嘆息:做人,想低調些怎麼如此之難呢?

只是,有些可惜哇。因為這回他要放大招了,南京會試,群英薈萃,高手雲集,可怠慢不得,「大三元」可以奢想一下嘛,所以得下狠手。但想想可真是有些太狠了,拿出那篇文章,總覺得是恃強凌弱。沒錯,是一篇狀元文,即便在那個時空八股文大行其道的明、清也屬於頂尖的那一掛。作者名王守仁,世尊稱為「陽明先生」。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守仁,本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漢族。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書王華的兒子。

嗯,妥妥的官二代、高幹子弟,但他的名氣卻遠超乃父。

其中進士後,起家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禦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南京兵部尚書、左都禦史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朱宸濠之亂,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憑藉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陽明心學直接的源頭是「陳湛心學」。

王守仁反對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戒律,反對盲目地服從封建的倫理道德,而強調個人的能動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學命題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具有要求衝破封建思想禁錮、呼籲思想和個***的意義。王陽明廣收門徒,宣傳他的思想主張,史稱「陽明學派」。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裏,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勛賢,重申盟誓。」

「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

「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

看看這些評價,文人至斯,死而無憾矣。

他一生中寫過許多文章,作範文的有三篇,其中有兩篇是在貴州所作。一篇是千古不磨的《瘞旅文》,激情所致,一氣呵成,哀吏目客死他鄉的悲涼,嘆自己落魄龍場之不幸,抒發憂鬱憤懣之情懷,如哭如訴,句句是淚,字字是血,讀後莫不黯然垂淚。另一篇是《象祠記》,這是受貴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貴榮之託而寫的,闡述了「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發出「致良知」的思想。

他在高中二甲第六名後進入大明官員隊伍後,正是慷慨激昂、滿腔熱血欲大展宏圖的年齡,殿試時所寫的八股文便是《志士仁人》。

此文被後世編為某些高中的語文課本。八股文也是一種文學題裁,高手寫出來,自然有大家風範。

這不巧了麽不是,此次的四書題便是《志士仁人》,妥了,齊活。原本心下還多少有些忐忑,有王大拿在,萬事大吉。心中有底,馮過可安心休息了。回籠覺很重要的好不好,少年人不能缺少睡眠,不利於身體發育嘛。

這一覺睡的忒香,直到午時方醒,可算是睡飽了。

嫻熟的生火,煮好膳食,將就著吃唄,要求別那麼高。

他算是點滿了生活技能的,這不,整排號舍烏煙瘴氣,那叫一個熱鬧——沒輒,即便是生火發爐子便難倒了一大批舉人老爺,鼓搗許久愣是只見濃煙滾滾不見火苗竄出,嗆的咳嗽連連,還化了個大花妝,一狠心一跺腳,唯有冷水泡窩頭。餓一兩天也出不了大問題嘛,熬一熬就過去了。

別質疑此事真偽,需知道讀書人是不事生產的,怎可能伺弄鍋碗瓢盆?

讀書人大多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只會「寒窗苦讀」。他們要整日讀書,所以既不會種地,也不會做工,很多事情都不會做,以至於被人笑稱「手無縛雞之力」。

試想一下,一個貧苦人家的孩子,從小就不事勞作,不幹農活,整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讀書上,那麼他的家庭何以為繼?假設就算他的家人都省吃儉用供他一人讀書那也十分困難。

貧窮始終是讀書最大的困難之一,沒有好的家庭條件是很難讓讀書人安心坐下來讀書的,一邊飯都吃不飽,一邊還要盤算著今晚的油燈還能支撐多久,要不要鑿壁偷個光。所以能好好讀書的人,都是祖上幾代人積攢下來的積蓄使他成為了一個隻用出租土地就能獲得財富的小地主,然後才能買的起書和筆墨紙硯等價格昂貴的學慣用品。

知識是一種特別的財富,但掌握知識的是少部分人,是社會的統治階級,而知識又似乎象著著通往更高階層的鑰匙,所以統治者們不會輕易讓知識流入底層,一邊採用愚民政策一邊篩選人才化為己用,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在這種刻意的對知識所有權的把控下,讀書人獲取知識變得尤為困難,要麼自己天資聰穎,悟性極佳,能夠無師自通。要麼運氣好被有名的先生挑中成為弟子,傳授一些別人很難學到的東西。否則,和那些出身世家名門或者商賈巨富的讀書人相比,寒門子弟能有機會脫穎而出?

頭懸樑錐刺股能成功已經是很美好的故事,很多讀書人終其一生都在做著無力的掙扎,到頭來耗光了積蓄,成為了窮困潦倒卻又驕傲於自己讀書人身份的酸腐書生。如孔乙己。

讀書難,書難讀,難讀書。

馮過便幸運多了,富二代的日子逍遙自在啊。

又休憩了會兒,他開始磨墨準備作文,有陽明先生罩著,自是成竹在胸,謄寫而已。

是時,秦淮河畔某處民居,資南嘉攜方蘭芝正與董小宛、應素白相談甚歡。

金陵地理環境優美,山環水抱,為天然佳地,人們也稱之謂龍盤虎踞。從春秋、秦漢到六朝,都一一在這個地方建都,定大祖常威在這裏建都,修築城池,全城周達六十裡。

南京城分為城內市區,宮城區、沿江軍事區。宮城位置在城的西端,佔全城的五分之一,從城牆進入首先是正陽門、洪武門為長安街,這條中軸線就是皇宮的中軸線。

長安街是東西方向的,向北進入,中軸線即是洪武門。洪武門是全宮城的正南門,再進即是禦道街,外五孔橋、承天門、端門、午門即是皇城的正門。再進為內五孔橋,皇城中心開始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乾朝宮、省身殿、坤寧宮,出皇城為北安門。再北即為宮城玄武門。

城內河道有秦準河、運河、城漠、禦河、珍珠河均互相通連。其中秦淮河分為兩股,一股由通濟、聚室、三山、石城各個域門到石頭城流入長江,內秦淮河從通濟水門入城,液入大中橋與吳城液匯合,往西至望仙橋出城。為了調節水位,在城牆下部有通水溝、管道。

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因為此詩,秦淮河的文化多了一份自省,多了一份清醒。它不再只是醉生夢死,而是帶有一絲家國情懷。

不論哪個季節,秦淮河畔始終是熱鬧非常。畫船蕭鼓,來去繁忙,兩岸水樓,入目繁華。清風吹過,則帶起脂粉香味。還有許多絕色佳人,拿著團扇,緩鬢傾髻,軟媚著人,秀色可餐也。

此番熱鬧景象會一直持續到午夜,足見魅力:「士女憑欄鬨笑,聲光凌亂,耳目不能自主。午夜,曲倦燈殘,星星自散。」

但也有例外,譬如鄉試、會試期間,臨近貢院的水樓是禁止營業的,「白樓」亦在此列。

東京有一大盛景名「礬樓燈火」。「礬樓」,為東京七十二正店之首,亦是天下最為有名的青樓。又名白礬樓。有人誤以白、樊為姓氏,。其實非也,最初它專門經銷白礬,故名白礬樓。

年前,秦淮河畔忽多了家「白樓」,推出各具特色的歌舞節目,迅速扎穩腳跟並打響了名氣。背後東家據說是從信州上饒而來的過江龍,卻鮮有人見過。

沒錯,這家「白樓」便是董小宛與應素白聯手置辦下的產業,生意興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