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六十四章 打虎豪俠
蜀岡延綿十餘裡,其間林密森森,多有猛獸出沒。

月前,有一頭老虎在密林邊緣活動,先是咬死樵夫,而後又咬死為拿賞銀進山打虎的七八個大漢。

為恐猛虎再傷人,官府乃貼出告示曰:

「因這蜀岡上新有一隻大蟲,近來傷害人命,見今杖限各鄉裡正並獵戶人等,打捕未獲。如有過往客商人等,可於巳、午、未三個時辰,結伴過岡。其餘時分及單身客人,白日不許過岡,恐被傷害性命不便。各宜知悉。」

另又貼出懸賞告示曰,凡獵得大蟲者可得官銀二百兩。

別看這二百兩白銀,可不少了,放在那個時空的三線城市,可作三居室的首付款。

打虎那漢子姓武,行二,並非本地人,鄰近街坊隻以「武阿二」喚之,大名不曉。

孫覺卻是識得此人,道其喚作「武松」,原是浪跡江湖的賣藝人,貌奇偉,嘗使技於湧金門外,非盜也。杭州知府高權見武松武藝高強,人才出眾,遂邀請入府,讓他充當都頭。不久,因功被提為提轄,成為知府高權的心腹。後來高權因得罪權貴,被奸人誣諂而罷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趕出衙門。其一路浪蕩到了揚州,見此地繁榮,乃定居下來,因武藝不凡,入府衙做了捕差。

這日,正巧逢休沐日,武松與友人飲酒,酒過數巡後乃說及大蟲傷人一事。許是酒蟲上頭又許是自恃武藝了得,武松不聽友人勸告,執意要上蜀岡會一會那隻大蟲。

及至地頭,聽聞有「英雄」要上山打虎,左近鄉民莫不詫愕,繼而尾隨其後看熱鬧。

不過,熱鬧看歸看,小命要緊,最終只有兩個膽大的跟著進了山林,余者皆候在林外,抬老虎,更大的可能是抬武松。

約莫兩刻鐘後,林中忽然傳出虎嘯,分不清在哪個方向,卻令人不寒而慄,伴隨著驚叫聲,接著就是怒吼聲。

林外眾人聽得膽戰心驚,有膽子小的趁人不備選擇了偷偷溜走——萬一那大蟲攛將出林來,張開血盆大口,誰的腦袋經得住哢嚓一咬的?留下來的向林子裏張望,腳下蠢蠢欲動,天人交戰著,在進不進林之間猶豫不決。

大約又過了兩刻鐘,隨著武松進林的其中一人跑了出來,既興奮又緊張,口中嚷嚷著:「大蟲被打死了,來幾個去抬啊……」

啊,真的假的啊,這麼猛嗎?但這也作不得假吧,眾人將信將疑的隨著那人進入林子。行了差不多一刻鐘,便見一片稍開闊處,武松坐在地上喘著粗氣,他的身邊倒著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一動不動,顯然是沒了氣……眾人鬆了口氣,上前七手八腳的把那死透了的老虎捆綁好,又找來杠子抬起。住在林外的鄉民聽曉傷人大蟲被打死,便有人敲鑼打鼓吹鎖吶一路「護送」。

這行人太過顯眼,一路上不斷有人打聽跟隨。那兩個跟著武松進林的閑漢繪聲繪色、唾沫橫飛的訴說著過程——

進林尋了一會兒,由於酒力發作,武松便找了一塊大青石,仰身躺下,剛要入睡,忽聽一陣狂風呼嘯,一隻眼睛上翹,額頭白色的老虎朝武松撲了過來,武松急忙一閃身,躲在老虎背後。老虎一縱身,武松又躲了過去。老虎急了,大吼一聲,用尾巴向武松打來,武松又急忙跳開,並趁猛虎轉身的那一霎間,舉起隨身攜帶的哨棒,運足力氣,朝虎頭猛打下去。只聽「哢嚓「一聲,哨棒打在樹枝上。老虎獸性大發,又向武松撲過來,武松扔掉半截棒,順勢騎在虎背上,左手揪住老虎頭上的皮,右手猛擊虎頭,沒多久就把老虎打得眼、嘴、鼻、耳到處流血,趴在地上不能動彈。武松怕老虎裝死,舉起半截哨棒又打了一陣,見那老虎確實沒氣了,這才住手……

文字的表述能力是膚淺蒼白的,遠不及添油加醋、主觀客觀混合摻雜的講述者之萬一。總之,說與聽的都爽了。

武捕快徒手打虎這一爆裂消息迅速傳遍全城,紅透揚州。

漢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孫權騎馬經過一地時遇虎,孫權本想用箭射它,但想不到老虎直接撲上來咬傷了他的馬。危急之際,孫權將雙戟朝老虎擲去,將虎戳傷。侍衛張世見狀,連忙以長戈猛擊老虎,最後成功將其擒獲。在三國時期,類似「孫權搏虎」的還有曹真、曹彰、夏侯稱、孫禮等人。

北周楊忠嘗從太祖狩於龍門,忠獨當一猛獸,左挾其腰,右拔其舌,太祖壯之。意思是,楊忠與老虎單挑時,用左手夾住老虎的腰,並用右手拔了老虎的舌頭。如此強悍的戰鬥力,簡直爆表。

另一位打虎的勇士是張興祖——「興祖平生殺虎數十。一日遇虎,一發而踣。語左右曰:『生虎髭剔齒,可以已風拔之。』虎怒,爪其靴裂,興祖立殺之。人遂名興祖為殺虎張。」張興祖把老虎打傷了,還按住老虎要把須拔下來,老虎一反抗,就立馬把它殺死。如此驍勇,難怪別人都叫他「殺虎張」了。

歷史上的打虎名人還有漢代的李廣、晉代的周處、大昌的裴旻等人。

俱往矣,古有李廣射虎、典韋驅虎、孫權搏虎、周處除虎、楊忠擒虎,今有武松打虎,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武松打虎?

馮過同學就些微的迷糊了,杭州人武阿二在揚州蜀岡打虎?說好的三碗不過崗呢?施大大會不會氣的……

呃,不對,施大大原本就是只是借用了細小的情節創造了劇情,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嘛。

那個時空,徐麒請蘇州隱士施肇瑞到家裏當私塾先生。施耐庵就住在祝塘鎮環境幽美的大宅裡,邊教書邊寫作《江湖豪客傳》(成書後改名為《水滸傳》),當地人都尊稱他為「耐庵公「。

武松景陽岡打虎,寫得栩栩如生。據說當時施耐庵不過是到大宅裡村後的後陽崗散步,見有條黃狗睡在松樹下,一名莊丁武阿二把黃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為原型進行創作,把後陽崗改作景陽岡,黃狗變成吊睛白額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關於「武松」,後世頻有爭論,有兩種說法較為廣泛:

一、武松原在江湖賣藝,因武藝高受知府高權賞識做了捕快。不久高被黜,他被解職。新任知府蔡京之子蔡銎無惡不作,人稱蔡虎。某日武松伏於蔡府門外,等蔡出門時衝出揮刀砍殺,己被擒,因重刑致死。百姓念其為民「打虎」,將他葬於西泠橋畔。後人立「宋義士武松之墓」碑。所以說,武松打虎的這「虎」其實是個人。

二、武松的原型其實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一位好友,名叫卞元亨。其乃是元末明初的起義軍將領,他臂力過人,能舉千斤。卞元亨在鹽城時,聽說當地常有猛虎傷人,便前去找猛虎單挑。在與老虎搏鬥時,他「以腳蹴虎頜,使虎立斃」。小說中的武松打了五六十拳才把老虎打死,真實的「武松」一腳就把老虎踹死,果然厲害。

不管怎樣,這裏便是此般情節,作者君是任性的。

且說到得嶺下,早有七八十人都哄將來,先把死大蟲抬在前面,將一乘兜轎,抬了武松,徑往城裏而去。

有那附近上戶、裡正都在莊前迎接,牽一腔羊,挑一擔酒,裡正道:「被這個畜生正不知害了多少人性命,連累獵戶吃了幾頓限棒。今日幸得武都頭來到,除了這個大害。第一鄉中人民有福,第二客侶通行,實出都頭之賜。」

武松酒勁已退,乃道:「非小子之能,托賴眾長上福蔭。」

至於「都頭」雲雲,原本是奉承之詞,並不僭越,不必深究。

那揚州城人民聽得說一個壯士打死了蜀岡上大蟲,迎喝將來,盡皆出來看。鬨動了府城。武松在轎上看時,只見亞肩疊背,鬧鬧穰穰,屯街塞巷,都來看迎大蟲。

圍觀人群看了武松這般模樣,又見了這個老大錦毛大蟲,心中皆道:「不是這個漢,怎地打的這個猛虎!」

馮過等跟在打虎英雄之後入城,眼見著此等場景,怎舌不已。

英雄嘛,人人都想去做。武松的出現,很是及時,為平淡生活增光添彩,亦是茶餘飯後的談飯。可以預見的是,官方必會大肆宣傳,再加上民間的口口相傳,武阿二可是要陞官發財了。

於馮過而言,那本名著中他最喜歡兩個人物,一個魯提轄,一個武都頭。前者征討方臘大功告成後,在六合寺圓寂,得了善終;後者則正式在六和寺出家,一直活到八十歲壽終正寢。這也算是施大大手下留情,稍慰讀者之心。

這個時空,方臘出場、謝幕,鐘相、楊麽登台、劇終,水滸群雄呢?此武松是否為彼武松,梁山泊寥兒窪,是風平浪靜還是山雨欲來?

且看著吧。

馮過以近乎外來者的心態關注著這些似是而非的事件。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