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八十九章 是非功過
是日,陳亮果然在「半山園」住了下來,至於是否秉燭夜談就不得而知了。

雖是初次見面,馮過幾個對王棣觀感甚佳,此子出身名門,單就頂著王安石的名頭便可在江寧府橫趟,但其卻是低調優雅謙遜有加。

都說「官二代」坑爹,大抵只是一小撮害群之馬罷了,真正有作為的上位者對子女后輩的管教卻是極嚴厲的。也唯有如此方能代代相傳,長盛不衰,譬如王氏家族。

臨川王氏先世衰徽無聞,至王觀之、王用之兄弟,始起家為吏,再到王用之子孫輩開始興盛,王用之娶妻謝氏,封永安縣君,生有五子,其中長子王益和五子王孟最像父親。

王孟官楚州司理參軍,其子沆,官荊南府建寧縣令。

王益,祥符八年進士,歷任建安主薄、臨江軍判,知新淦、新繁縣,天聖時以殿中丞知韶州,終官尚書都官員外郎,卒贈工部郎中,後以子貴追封楚國公,贈太師中書令。王益中進士和做官,標誌著臨川王氏已經崛起。

臨川王氏傳到王益的兒子輩時,家族臻於極盛。王益娶妻徐氏、吳氏,生有七子:安仁、安道、安石、安國、安世、安禮、安上。

其中王安仁有文才學問,嘗以五經教授弟子於江淮間,其門下成器者甚眾,後以進士下科補宜州司戶,終官於監江寧鹽院,著有文集十五卷。

王安國,熙寧初以材引召試及第,除西京國子教授。後歷任崇文院校書、秘閣校理、著作郎、大理寺丞,屢以新法力諫,後為呂惠卿所誣陷,卒年四十七歲。

王安禮,嘉祐六年進士,歷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知潤州、湖州,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後升知製誥,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拜中大夫,時任禮部尚書。王安禮為人剛直寬諒,多次以直諫聞名。當年蘇軾下獄,情勢危急,無人敢救,獨王安禮從容上諫英宗,使蘇軾得以減輕處罰。

在王益七子中,最優秀的當屬王安石。王安石之後,臨川王氏也隨變法失敗而日益衰落。

王安石娶妻吳氏,封越國夫人,生二子:

長子王雱,為人聰敏過人,有才學,未及冠已著書數萬言。治平四年進士及第,累官至天章閣侍製。王安石變法,王雱實導之。但其人慓悍陰刻,無所顧忌,為政尚嚴酷,年三十三歲去世,特贈左諫議大夫。

次子王旁,初以父官蔭江寧府糧料院勾當,累官奉議郎秘書省正字,現辭官回臨川定居。

王安石家族,從他爺爺輩到他兒子輩,四代人六十九年間,登進士者八人。即叔祖王貫之、父親王益、長兄王安仁、四弟王安禮、五弟王安國、六弟王安上、長子王雱以及他自己。

到了王棣這一輩,似乎沒落了下來,唯有王旉(字元濟)蔭官,余者皆未入仕。

馮過倒是知道,在那個時空,靖康之難過後,宋高宗為開脫父兄的歷史罪責,把「國事失圖「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

靖康元年,又被追奪王爵,毀去配享的畫像,降王安石從祀於廟廷。

紹興四年五月宋高宗詔命重修《神宗實錄》以否定王安石變法為基調:「今日之禍患,人徒知蔡京之罪,而不知天下之患,生於安石。」

除了宋高宗外,理學家們對抨擊王安石也可以說是「不遺餘力」。原來王安石在世時,就與理學大家程頤、程顥兄弟針鋒相對。

到了南宋,理學興起,這些所謂的「理學名臣」自然要攻擊王安石。比如說朱熹,就批評王安石,「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姦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羅大經也認為,「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北宋滅亡怪王安石,南宋偏安東南也怪王安石,在官方輿論的主導下,王安石的地位越來越低。宋理宗因尊崇理學,被後世稱為「理學皇帝」,他於1241年下詔,將周敦頤、二程、朱熹從祀孔廟,同時將王安石的排位從孔廟中扔出來。宋理宗還指責道:「王安石謂天變不足畏、神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語最為萬世之罪人」。

這種看法一直到清朝時期,有人甚至將王安石與王莽、賈似道並列,說他們「力任為必可行,而皆以擾民致亂」。直到近代,隨著思想的解放,人們才認識到王安石並不是「亂國奸臣」,而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

但,如若沒了「靖康恥」,就沒有之後的各種對這位改革先鋒、變法達人的抹黑了吧?

你看,王棣不就改變人生軌跡了麽?

不管怎麼看,「事功學說」在這個時空還是有相當市場的,辛棄疾、陳亮便是本派大佬。

事實上,本朝首輔蔡京算得是王安石的擁躉,悲催的是,這也恰是「事功學派」最大的悲哀。

王安石一生中最大的汙點正是「用人不當」。

縱觀整個變法派中,除王安石本人操守尚無非議外,他最看重的支持者與助手,如呂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呂嘉問、蔡京、李定、鄧綰、薛向等人,德行多有問題,有的當時就被視為小人。

呂惠卿在得志後,大肆地扶植親信、排斥異己、搜刮百姓,搞得天怒人怨。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雖與胞兄政見不同,但也看不慣呂惠卿的奸詐陰險,忍不住當面狠狠羞辱了他一頓。此時呂惠卿已位高權重,今非昔比,豈能受這口鳥氣?他惱羞成怒,將王安國貶謫出京。他又非常忌諱王安石會被再次起用,甚至千方百計想辦法堵塞老領導的進步之路。於是私下裏安排人偽造了王安石的書信,裏面有「不要讓皇上知道」這樣的句子,還故意讓宋神宗看到寫封信。

蔡京是不折不扣的新黨,曾經深受王安石的信賴。同時,蔡京和王安石還可以攀上親戚,蔡京的弟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而蔡京在當上宰相後,對王安石進行了追封,封其為舒王。有了這一系列的關係,王安石和蔡京就被牢牢地綁在一起。但事實是,蔡京雖然是新黨,但他卻是一個投機分子。王安石當政時,新黨裏頭最激進的人裏頭有他;王安石倒台後,廢除新法措施最積極,被司馬光表揚的也是他;而蔡京之所以要追封王安石,一是因為他弟弟這層關係,二是崇寧帝任用的人主要還是以新黨為主,舊黨在英宗一朝基本上被壓製得毫無還手之力,蔡京為了取得新黨的支持,所以才對新黨的黨魁王安石進行加封。在蔡京眼裏,什麼新黨舊黨,新法舊法,都是虛的,只有自己的權力,才是實實在在的。

馮過很想建議王棣與蔡京劃清界限,但似乎不太容易,小姑父是蔡卞哪,即便陣營不同,同胞兄弟這個事實是抹不去的。

說來也妙,蔡京兄弟倆都身居要位,卻是各處政見完全不同的敵對陣營。蔡卞曾反對蔡京重用宦官童貫為陝西製置使。在其他政事上,蔡卞的主張也多與蔡京不同,因此受到蔡京的詆毀。

當然,王安禮與王安石政見不一,也曾上書反對變法,直言變法的危害。

咳,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嘛,相煎何太急呢?

不管怎樣,王棣去了汴京,就憑他的親友群,想泯然眾人也難。

與之相比,馮過可就差遠了,恩師資哲、忘年交辛棄疾或者再加上座師李格非,與蔡京兄弟及王安禮相比,怎麼看都差了不止一星半點。呃,或許還有會試的房師與座師,楊廷和嘛,會厚積薄發。但會試可還沒放榜呢,所謂的「座師」尚作不得數。

但外界可不這麼看,這從今科會試排名榜賠率就可看出,馮過可是高居第三的。嗯,第一是福建延平黃裳,第二是浙江永康陳亮,看來,馮七郎是與「探花」耗上了。

黃裳呀,馮過略略有些激動。

為何只是「略略」,那是因為金大俠的小說依託歷史寫的很真實,讓人難辨真假。

那本小說中如是說:

徽宗皇帝於政和年間,遍搜普天下道家之書,雕版印行,一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稱為《萬壽道藏》。而委派刻書之人,便叫做黃裳。

黃裳刻書時已然67歲,因害怕這部大道藏刻錯了字,皇帝發覺之後不免要治其死罪,所以就逐字逐句、極為細心地校讀。不料想這麼讀得幾年下來,拋去資料收集,黃裳校對共花四年,每周需校對約二十七萬字,他居然便精通天下道學,更因此而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他無師自通,修習內功外功,竟成為一位武功高手,並著寫了天下學武之人視為至寶的經書——《九陰真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

練了《九陰真經》,便是郭靖那麼個木訥愚鈍之人也成了一代宗師。

馮過摸著剛長出的胡茬胡思亂想:嗯,找個機會結識一番,就此圓了武俠夢也是有可能的嘛。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