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九十二章 排資論輩
按照常理,在陝西大地震一事上,黃潛善至少是知情不報,僅「不察」二字便足夠其喝一壺的,但卻只是不痛不癢的被暫停了職務,這其的貓膩之處便是其朝中有人。

他是福建人,恰巧內閣首輔蔡京和樞密使蔡卞也是福建人,此即所謂「鄉黨」也。

《論語·鄉黨》: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在官場,以鄉誼為紐帶竭誠朋黨、幫派等,通常被稱為鄉黨,是一種官場常態,是封建政治與鄉土觀念的具體反映。按照周製,古代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合而稱鄉黨。

而自古以來,朋黨以及衍生而來的「朋友圈」文化是中國古代政治中驅之不散的陰霾,各級官員通過各種社會關係,結成朋黨、幫夥、派系和集團,為己方謀取個人和集團利益。團體成員之間相互依靠,彼此回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形成了比較牢固的利益共同體,外力難以撼動。

出生於一省一縣,視為「鄉誼」;同一年考中舉人或進士,視為「年誼」,同年的舉人或進士原則上有彼此關照的義務;通過婚姻關係結成的家庭團體被稱為「姻誼」。

總的來看,通過「年誼」和「姻誼」結成的社會關係雖然很牢靠,卻也只能在一定範圍內發揮作用,相比之下,通過地域同鄉結成的社會關係,由於國人向來有家鄉情結,對同鄉比較信任,屬於傳統意義上的「熟人」和鄉黨關係,非常重視地域與鄉黨,一地之官同氣聯枝,一鄉之人互為黨援,是官場最牢固的「朋友圈」之一。

譬如劉邦時期的豐沛集團,東漢光武帝依靠的主要政治力量南陽、潁川家鄉集團,曹魏政權主要依靠跟曹操有地緣關係的沛譙集團,司馬氏取代曹魏政權主要依靠與自己有地緣關係的潁川士族集團,南北朝末期和昌楚時期來自關中地區的關隴政治軍事集團,本朝的「蜀洛朔黨爭」,等等。

在官場上,鄉誼往往會被異化,從較為單純的同鄉情誼,上升為以政治經濟利益為紐帶,以同鄉為核心的利益集團,並由此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一是引薦提拔官員往往隻問籍貫,不問學識能力。

二是官商勾結成風,為家鄉爭取利益,不惜罔顧朝廷利益。

三是以地緣關係為紐帶的鄉誼還會違規乾預各種案件審理,影響司法公正性。

諸如此類。

黃潛善非但傍上了蔡京這條大腿,與蔡卞也頗有往來,當得起「長袖善舞」之稱。也正是他深諳為官之道,是以雖官職不算太高,在「閩黨」中也算得上是有些份量的骨幹人物。

也正因如此,大地震事件中,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的博弈後,蔡京保下了這位聽話的馬前卒。沉寂了兩年後,其從冷板凳站了起來,被委任為戶部右侍郎,並為南京會試房官。

會試同考官也叫房官,多由翰林進士出身的司官、科道擔任。

黃潛善這戶部右侍郎充任會試房官似乎是「屈就」了,正三品職官哪。主考官楊廷和時任左春坊大學士,正五品?!

奇怪麽?官銜更低的反而是會試主官。但卻是極合理的。

春坊,隸詹事府。明洪武十五年分春坊為左右,置大學士一員,掌太子上奏請、下啟箋及講讀之事,皆審慎而監省之;又有左庶子、左諭德各一員,左中允、左贊善、左司直郎各二員;二十九年又增置左清紀郎、左司諫、左通事舍人。在永樂年間,內閣成員不能兼任九卿,春坊大學士常作為內閣首輔的主官職。後來內閣官職逐步改為殿閣大學士,並可兼六部職務。春坊大學士就不在作為內閣成員的主官或兼職,成為一般官職,但卻是翰林編修、檢討升遷之階。

也就是說,翰林官基本都會充任春坊大學士,繼而入內閣成為輔臣。正五品?不可以官銜高低度之矣。

當然,戶部右侍郎也是實權職位。六部中吏部為首,戶部次之,之後是禮、兵、刑、工六部。內閣大學士往往是兼任六部中某部尚書或者某部侍郎。雖然有內閣轄製,但是原則上,本朝的六部是直接對皇帝負責,乃是大定文官實權職位的最高品級。但在侍郎之上還有左侍郎、尚書,內閣才那麼三、四人,排資論輩之下,他這戶部右侍郎想入閣那是千難萬難,怎麼也得熬個十幾二十年。

但楊廷和不同,若無意外,他十年之內必入閣,可謂是大步走在百官升遷的最前頭。

嗯,他也有大佬撐腰的,內閣三輔蘇轍便是。無他,蜀黨也,他亦是成都府人。

黃潛善蟄伏二年,韜光養晦,一直籌謀著東山再起,此次便是大好良機——若是舉薦出幾位高排名的進士,他這房師可不止臉上有光,更是日後的政治資本,可為臂助也。

原本,鄉試、會試時有巡綽官負責巡查管理號房,內外簾官不相往來,有公事在內簾門口接洽。但經過百多年的發展變更,內簾官有時也會巡查考官,畢竟每個號舍前都有號軍,眾目睽睽之下也做不得手腳。至於在試文中通關節,屢禁不止,不提也罷。

好巧不巧的是,他走到馮過號舍時,見是一個俊俏的不像話的少年埋頭答題,顏值勝於一切嘛,不由自主停下腳步看了一眼,這一看可就走不動道了,首先當然是那字體,衝擊力太大了。

永樂時,翰林院侍講學士沈度,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成祖朱棣賞識,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紙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爭相仿效,遂成標準書體,名為「台閣體」。

「台閣」一詞在漢朝時指尚書台。東漢光武帝始設尚書台,綜理政務,是國家中央機構,昌楚後改為尚書省,從漢直到魏晉至楚都是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之一。其後,「台閣」成為中央政府機構的泛指,是一個大概的範疇,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至大定恢復昌製設中書省,建立內閣,因此內閣便可稱為大定之「台閣」。

原本「台閣」作為機構代稱與大定書法是並無關係的,在書法史上當時也並未出現「台閣體」,與之相關的是另一個名稱「館閣體」。「館閣」並不同於「台閣」,「館閣體」在書法史上通常被理解為因科舉制度而形成的以「烏、方、光」為主要特徵的官方通用字體。

「館閣」之稱源於大昌,昌末設立昭文館、史館、集賢院掌圖書史籍的編纂之事,稱為「三館」,又辟秘閣、龍圖閣、天章閣為圖書經籍和歷代禦製典籍收藏之所,後將「三館」與「秘閣」合併,統稱館閣。

洪武十五年,始仿昌製置殿閣大學士,有中極殿(舊名華蓋殿)、建極殿(舊名謹身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名,置學士或大學士,以其皆內庭,故總稱為內閣大學士、大學士。」所以大定內閣是仿昌製而產生的,本質上已經不是中央政府機構,它不具備政治職能。因此大定內閣從廣義上區分應該屬於「館閣」範疇而非台閣。

又重置翰林院,也稱館閣。館閣體被定義為「勻圓飽滿」的楷書,後約定俗成專指這種官員書法。但是這種專指也是一種泛指,廣義上指自昌以來宮廷書家所形成相近風格的書體,是中性詞;狹義上指昌末以後僵化呆板的館閣應製之書,是貶義詞。

台閣體書法不同於普通書吏的書法不單是職位上的原因,更多的是學養方面的原因,台閣體詩文中端雅、婉麗的氣象側面影響了台閣體書風的形成。由此台閣體書法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帶有審美意味的書法風格。

館閣體講究黑、密、方、緊,雖方正光潔但拘謹刻板,是科舉取士書體僵化的產物。在科舉試場上,使用這種書體會令作品加分不少,後來由於用此種書體太多遂成必學書體。

它強調楷書的共性,即規範、美觀、整潔、大方,並不強調個性。

近十餘年來,士人書家對於風格形式上的探索更加不拘一格,「台閣體書法」已然成為機械化書寫,藝術價值幾近全無。書法家們也認識到台閣體的危害,轉而師法晉昌,以暢情適意、抒發個人情感為目的的書風重又開始抬頭,並逐漸成為當今書壇主流。

窮則變變則通,書法亦是如此。只是,書壇自魏晉昌楚的鼎盛期後,到了本朝雖也有書法大家,但皆垂垂老矣,書法傳承明顯出現了斷層。有志之士莫不哀嘆書法自此沒落衰敗也,卻也無可奈何。畢竟已發展到了瓶頸,想突破談何容易?

馮過的橫空出世似是給書壇打了針強心劑,十幾歲的少年郎集前賢之長融會貫通而獨樹一幟,單就一個「新」字便已足夠自成一家。他的字罕有流傳出來的,這反而增添了神秘感,物以稀為貴嘛,「改之體」倒成了書壇的風向標,越來越多的人在研究探討,最後定性為:出入晉唐,自成一格。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