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五十四章 當局者迷
「這種情況下,怎樣才能破局?」馮過問賈小春,對方曾是西北軍不大不小的將校,算是專業人士。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最好的辦法是射殺賊首,再趁賊人慌亂快速突擊,七成概率能成。」賈小春聲音低沉有力,顯然是早有草案。

「賊」,好吧,春哥畢竟是正經軍人出身,看不上這夥流寇很正常。至於「七成」,別嫌少,基本就是「成功」的代名詞。手術前可有醫生打保票說百分百痊癒的?不把事情做絕,凡事留餘地,乃是王道。

狙擊手?特種兵?在馮過聽來,這便是特種戰術了,適合情況複雜局勢危急的最佳方案。

從他這個角度望去,沒法看清那青年將領的動作,只見不時有人依他的吩咐散開,在某處潛伏下來。

賈小春微眯著眼,不知在想些什麼。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一湖綠水皆秋意,半岸青山半夕陽。落日餘暉隨意披灑,湖面微波粼粼,水鳥梭巡其間,來回奔跑。山林間盡染霞光,愈發的絢爛,倦鳥歸林,唧唧啾啾。

半山青翠半湖碧,晚照深處江鳥肥。

美景當前,馮過卻沒心思去欣賞,注意力全在書院的攻守戰。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就現狀來看,守方顯然是不合格的,甚至連最基本的防守動作都沒做到位——倒是派了人去在他們看來重要的地方守著,但守衛者好不容易逮到一個大快朵頤的機會,就著雞腿喝著酒,哪裏有心思警戒。至於英宣這些首領,酒色財氣,此時也正享受美酒帶來的愉悅感。

攻方呢,按部就班、有條不紊的依令行動,大多時候甚至無需長官的命令分工合作、分頭行動,配合默契。

攻擊在夜幕降臨時發動,整個過程流暢順利,前後不到半個時辰便塵埃落定,這讓暗中觀戰的馮過等人看的目眩神迷、瞠目結舌。

斯時,英宣喚了方臘幾人同席吃喝,杯觥交錯,賓主盡歡。

是的,在英宣看來,所謂的「永樂餘孽」走投無路方入夥洞庭湖,說破天也只是不被待見的客人。若非見對方尚有些影響力且再難氣候,楊麽也不會接收。就當是擺設,嗯,當豎了牌坊,告訴天下英雄,咱洞庭湖海納百川,一定有容乃大。當然,不可能讓方臘進入核心層,也算是一代梟雄,總得防著些。

不過,這一路逃亡,「客人」倒是出了大力,有傷有亡,這便算是共患難了。再者,這般困境之下正應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共度時艱吧,先過了眼下這難關再說其它。

方七佛與方亳叔侄二人箭瘡漸重,再不及時救治,怕是撐不了兩天了。

這也是方臘沒有反對和官兵談判的主要原因,畢竟他還未冷血到連方亳也不顧。一時的妥協只是目前最好的選擇項,招安?權宜之計罷了。當然,前提是他這「永樂帝」會赦免無罪,這並非是癡人說夢。

大定朝廷待臣民向來寬容,「不殺言官」是祖訓,朝堂之上黨爭不斷,雙方鬧的不可開交,皇帝只是可有可無的裁判。朋黨結社,一言不合就開整,皇帝想下場裁決,0K,有能耐你上,我掛冠而去,不陪你玩了,就問你怕不怕?別說,皇帝還真是顧忌多多。為何?朝政被內閣把控,每位閣老的背後都有一批擁躉——必須要站隊,否則就如辛棄疾一般被冷藏。即便是獨善其身辛坦夫,在朝中亦有三五好友。而皇帝簽字畫押……咳,蓋上玉璽寶印便可。大臣們可是把權利玩出了花,總之是皇帝別瞎摻和便行,我們鬥我們的,且有底線,這麼多年不是沒把政敵斬盡殺絕嘛,搞臭對手逼對手在政壇混不下去就是了。嗯,以德服人,要仁愛,需仁政。

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

儒家所稱之的「仁愛」包括三個內容,第一是「親親之愛」,第二是「忠怒之道」,第三是「惻隱之心」,在此其中,「親親之愛」是基礎,「忠怒之道」是方法,「惻隱之心」是底線。

前兩個都是孔聖人提出來的,而最後一個是亞充的補充。

亞聖雲:「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製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仁政」學說是對孔聖人「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聖人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亞聖從聖人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

亞聖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他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還說:國君有過錯,臣民可以規勸,規勸多次不聽,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對兼並戰爭,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

要仁政,關鍵在於「君為輕」三字。經過常年洗腦……常年儒家思想洗滌,皇帝居然認可了這核心價值觀。嗐,不認可也隻放在心裏,這些臣子個個都是演說家,太能說了,整日裏在你耳邊嗡嗡嗡嗡嗡嗡的就問你煩不煩?「輕」便「輕」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江山還是常定王朝的不是?

「民為貴」?呵呵,不存在的。執掌朝政的大臣最貴。當然,「賤民」是不可能說出口的,心照不宣。

但表面功夫還是得做。譬如說,刁民……百姓抱怨稅賦太重,那就偶爾減免些,老百姓還不感恩戴德?百姓最好愚……安撫的。你說什麼,當官得為民作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有的呀,譬如那包黑子,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來更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呵呵,包青天哪,了不起。照理說,這樣的官員會步步高升甚至位極人臣的吧,可事實呢?他包拯直到臨死前一年方升任樞密副使這麼一個雞肋位置。從二品,貌似官銜不錯,可也僅此而已。他病逝後倒是風光了一回,仁宗皇帝親臨弔唁,並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人生巔峰在死後方姍姍來遲,有趣吧。

這樣的人,在民間官聲極佳,可在官場卻是為同仁不容且排擠的,在作為「帶頭大哥」的皇帝那也留不了啥好印象。何解?同僚自不用多說,你能力出眾、公正無私豈不正反襯了別人的屍位素餐與公私不明?掀桌子哪,得罪人。於皇帝而言,你糾正越多的冤假錯案越受百姓擁護就越是打皇帝的臉,滿朝大臣都是皇帝殿試點中的,你告訴我這一個個都不可信?!揭蓋子哦有冇想過給皇帝小小的面子?

嗯,亡者最大,假假的給你些尊重,反正追贈什麼的不要真金白銀對吧。

總而言之,要想每一位官員都真心實意的為民服務,那才是真的癡人說夢。

士庶有別,官民不可能相親。

否則,大定百五十年就不會有超過百次的「農民起義」了。

正所謂是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廣大勞苦大眾之所以奮起反抗,天災是少部分原因,人禍才是絕定性因素。而所謂「人禍」,便是鼓搗出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的貪官汙吏。

顯而易見的是,這層出不窮的農民暴動並未能成功,或被剿滅或被招安,朝廷還是這個朝廷,官員仍是一茬茬的更替。

需要說明的是,朝廷果然是行仁愛施仁政的,但凡接受招安者絕無秋後算帳之虞,甚至還擇優充入軍中成為正規軍。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嘛,只要沒被當場俘獲,事後大不了被招而安之。造反的成本太過低廉,又有後路可退,作甚不搏一搏?萬一真成了呢?

哼,只要逃過當下這一劫,從此天高任鳥飛也。

方臘一邊心不在焉的應付著英宣,一邊等謀著接下來該怎樣積蓄力量以圖捲土重來。

這時,他隱約聽得一道熟悉的聲音,那是——利箭高速飛行的破空聲!

在這些逃亡的日子裏,總會有追兵綴在後面,罕有靠近接戰,隻遠遠的攻擊,用的雖不是軍中製式弩箭,更非射程有限的火器,而是普通弓箭——殺傷力不強?方七佛與方亳便是太過不以為然方險成箭下亡魂。

那聲音,好熟悉,好消魂……

「噗」,一箭飛來,呼嘯聲過,英宣應聲仰翻。

方臘隻覺心臟驟停,腦中一片空白。坐在他左側的王寅來不及示警,猛地將他撲倒在地,兩支箭「噗噗」射中亭柱,入木三分。

稍後,一班人馬或翻牆或從院外的大樹上跳將進來,口中喝著「繳械不殺」,揮著刀劍掩殺過來,勢如破竹。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