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五十八章 逝川流光
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

日子過的飛快,崇寧四年又到了尾聲。

這一年於大定可謂是事情多多,喜憂參半。

好事是平定了浙、湘民亂,賊首方臘、楊麽伏法。雖然其中有波折,但總體而言在可控範圍之內。

年終論功行賞,李綱遷尚書左丞,其麾下將士或升或賞,所謂陞官發財是也。

至於童貫,雖平定方臘有功,但卻走了賊首,且監軍「五路伐寧」大敗而回,實足的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細數下來無疑是過大於功,可崇寧帝卻反其道而行之——童貫因功遷為太師,改封為楚國公。就問你們服不服?皇帝陛下如此不循規蹈矩,內閣自是不應,但常佶繞過內閣直接發了中旨。嗯,童貫是朕的家人,閣老們別做的太過分。

大定朝,內閣最初作為皇帝的顧問出現。這些內閣大學士很少有參與政事決議的權力,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內閣權力也在與日俱增。至於改變皇帝的中旨,需要看人說話了。

內閣大學士處理政務奏摺的方式主要是「票擬」。意思是內閣大學士收到各處官員的奏章之後,先用一張紙簽寫好批閱的意見和建議,然後把奏章和紙簽送呈給皇帝。皇帝認為這件事應該這樣處理,便會在「票擬」上批紅,這種旨意稱之為聖旨。天長日久,人們習慣了聖旨上有「票擬」的存在,所以如果哪一天發現,皇帝沒有經過內閣的「票擬」,自己給大臣下了一道旨意,這一份沒有「票擬」聖旨便稱之為「中旨」。

其實,內閣擁有封駁權,可以改變皇帝的中旨,但實際上,皇帝一般不會發中旨。即便偶爾發中旨,一般情況下,內閣也不會公然和皇帝對抗,而是選擇默不作聲。只有相當少的情況會改變中旨。

常佶不是位合格的皇帝,甚至他這皇位也不是自己想要的。他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射箭、蹴鞠,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面,更是表現出非凡的天賦。

政和七年,年僅二十五歲的英宗皇帝常傭病逝,且膝下無子,宰相章惇主張依禮、律,當立英宗同母弟簡王常似,否則當立長弟申王常佖。但向太后(明宗皇后)以自己無子,明宗諸子皆庶子,排除患有目疾的常佖後,主張立英宗次弟端王常佶,最終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許將等執政的支持下,立常佶為帝。

可他真不是塊當皇帝的料,更多的時候像是坐在龍椅上的擺設,朝中政事撒手讓內閣輔臣們去定奪處置。唯二的是,別阻止他享樂及任用家臣(太監)。如,十月,方臘一事罷,他立即恢復了蘇杭「應奉局」,並在開封重新設置了「應奉司」,加緊搜刮「四方珍異之物」,宮殿、園林等巨大土木工程也照舊進行。又如,他提拔忠心耿耿的童貫,你們不能反對。

這,也算得上是政治智慧。皇帝明白自己的斤兩,放權予大臣處理朝政;閣臣們大權在握,對皇帝的某些頑童似的傲嬌任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雙方很是默契的不踩過線,你好我好大家好。

鬧心事自然是「五路伐寧」。

由於主帥高遵裕不能很好的協調五路兵馬,處理將帥之間的關係;而各路兵馬又互相猜忌,貪功爭賞;王中正失期,糧道不繼,士卒多死。劉昌祚先至靈州,幾得破城,高遵裕嫉之,故不用其計,錯失戰機。因缺乏攻城器械,對靈州久攻不下,時逢嚴冬,大風夜寒,士兵缺乏禦寒衣物,糧草潰乏。西寧決堤放水,在黃河水泛濫的情況之下,定軍將士被淹,水浸寒凍,遂以潰歸,倉促撤退,導致勞師動眾,無功而返。在撤退過程中,又不能做到有序行進,遭遇西寧兵偷襲,士兵逃散,民伕潰逃,傷亡慘重。

這次行動,大定出動約三十萬軍隊,以及超過二十萬民夫。由於高遵裕無能傲慢嫉妒,致使戰役失敗。定軍死傷共計二十多萬,此說法比較可信。五路伐寧,定軍將士表現非常英勇,深入沙漠作戰,斬將奪關,擊潰寧軍精銳,攻佔了蘭州、銀州、夏州、宥州等西寧重鎮,佔領西寧的橫山米脂地區,奪取西寧數處窖藏物資,直至兵臨城下,最後因指揮不當,後勤保障不力,不敗而退,令人扼腕。

張舜民當時為環慶路帥高遵裕辟掌機宜文字,隨軍出征,王師無功,張舜民在靈武有「白骨似沙沙似雪」,及「靈州城下千株柳,總被官軍斫作薪」之詩句,轉運判官李察聞奏,坐謫監邕州鹽米倉,又追赴鄜延詔獄,後改監郴州酒稅。

李復為河東轉運使屬吏。在五路伐寧戰役中,組織民夫,移金轉餉,飲冰臥雪,「憚六州之寡,漫歷半歲,徒憚百為,事切應期」得到朝廷獎勵。

沈括為鄜延路安撫使,統籌鄜延路的防禦工作,妥善協調友軍及將帥關係,處理逃兵潰卒,支援前線,五路伐寧戰役後,升任龍圖閣直學士。

而高遵裕、劉昌祚、王中正被貶官處理,李憲則因戰功升為涇原路經略安撫製置使,配給衛士三百人,加封景福殿使、武信軍留後,降將董氈也進封為武威郡王,只有劉昌祚有點冤,一代猛將從此沉淪,無所作為。

此戰影響之深不言而喻,大定在兵臨城下的大好形勢下,功敗垂成,不戰而退,潰不成伍,幾十萬大軍,幾代人的經營,頃刻化為烏有。

八字以概之: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此等大事縱然有人想遮掩也是不成的,秋後算帳唄,擼一批貶一批罪一批,總得給天下一個交待。

怪異的是,此次五路伐寧居然無有一名文臣參與,一應事宜皆由兵部、樞密院商討謀定再上稟皇帝。說好的文臣執掌朝政呢?事實當然是皇帝知曉文官們的尿性,很是強硬的來了回獨斷專行,尋思著乾一票大的。

西征敗退,文臣們自然不幹了,彈劾奏章雪花一般的飛往通政司。通政使不敢接鍋,悉數轉呈內閣。閣佬二話不說,將奏章堆滿皇帝的禦書房。皇帝陛下一概留中不發,隻當不曉,這是皇帝的殺手鐧——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宮禁中,不交議也不批答。是的,就是耍賴了,怎麼著吧?別說,還真沒奈何,你堂堂一國之君都用王炸了,哪要得起?

不過,文官們並沒有逼宮,而是把注意力轉向了別一樁更為重要的事情。那便是金、遼之戰。

完顏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馬誓師來流水,開始伐遼戰爭。隨後女真軍隊在寧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戰中擊敗遼軍。

女真軍乘勝分路進兵。勃堇斡魯古斬遼節度使撻不野,攻佔賓州。吾睹補、蒲察敗遼將赤狗兒、蕭乙薛軍於祥州東。遼斡忽、急塞兩路軍投降。斡魯古又敗遼軍於鹹州西,與完顏婁室一起攻佔了鹹州。

阿骨打出兵得勝,射死遼將耶律謝十後,國相撒改就派他的長子完顏宗翰和歡都子完顏希尹等向阿骨打建言立國稱帝。同年,女真軍連續攻下賓州、鹹州後,阿骨打弟吳乞買和撒改、辭不失等擁戴阿骨打建國。十一月初一,阿骨打即皇帝位,建立起奴隸主的國家,國號大金,立年號收國。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對於草原烽煙四起,大定是樂見其成的,搬了隻小板凳看的津津有味。

其實,因為有橫亙中間的北燕這個共同敵人之故,定、遼很是默契的結成同盟,以此抗衡鉗製蕭燕。但,大定與耶律氏是有血海深仇的。或者說,中原王朝一直與北方處於敵對的狀態。當年,北方謀奪了燕雲十六州,此乃裂國之恨,即便耶律氏被蕭氏取而代之,亦無法一筆勾銷。

只不過,大定屢次與北方開戰都以失敗告終,漸漸的認清了事實——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著吧龜孫!

這下可好了,女真人可是替咱狠狠地出了口惡氣。完顏氏,好朋友哪,大定恨不得給人家發去賀電,以資鼓勵嘛,最好是一鼓作氣滅了後遼,而後定、金聯手再滅了北燕,大定不貪,有燕雲十六州便夠了,足以告慰先烈。

要麼說中原人民精明呢,借刀殺人、驅虎吞狼,兵法不要太精通哦。

馮過表示,果然是無知者無畏哪,驅虎吞狼?若真有那一日,才是真正的引狼入室。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是必然的。兩國之間能和平相處的前提是沒有難以調和的利益衝突,又或者乾脆做委曲求全的小弟,如雲理之於大定。燕雲十六州不解決,南北不可能相安無事。

不過,就當前局勢而言,女真人崛起於大定的確是件婦事。這並非是大定朝堂諸公短視,時代局限性?不,實在是馮過能「預知」後續發展。縱然完顏阿骨打對中原政權較為友善,完顏吳乞買可是嗜血好戰分子,難保沒有「靖康恥」。

但想再多……傷亡腦細胞罷了,好好的過個年,來年二月會試,若順利的話四月殿試,此乃重中之重。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