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五十六章 壯懷激烈
白鹿洞書院之困事後復盤,令相關人士驚起一身冷汗。

事實是,若無意外,消息傳開,迅速震動江西,並以此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播開去。而後多方勢力彙集過來,緊急蹉商後派身份不輕不重之人先去試探賊匪口風,看看對方的開價。可以先答允部分好處,但要確保書院師生安全。接下來雙方來回扯皮,就招安條件討價還價。最後,經過數次交鋒,談判艱難完成。結果大抵是,學院師生安然無恙,朝廷不費一兵一卒隻許出一些無關緊要的職位便令數百誤入歧途的百姓幡然醒悟、迷途知返,這正彰顯咱大定之仁愛、仁政。壯哉我大定君民,美哉我大定河山。

但,有人破壞了如此和諧美好的局面,這簡直是……只能接受,苦了後面擦屁股的。

掀桌子玩明牌的這位叫嶽飛,小小的一個營指揮使,居然……竟然……將亂匪……不不不,是大定子民,一鍋端了,你敢信?

而且,賊首悉數被誅……哦,還留了一個半死不活的石寶,偌大的功勞……啊呸,總之這大頭兵太不守規矩了。

有些事上不得枱面,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若無意外的話,嶽飛算是上了某些人的黑名單,想出頭可非易事。雖然,他的大佬李綱能量不小,但也犯不上為了一個無關緊要的下屬去得罪人。

對了,還有嶽飛下屬叫牛皋、楊再興的小校,在追剿洞庭湖賊寇一役中表現出色,倒是可以運作一番挖掘過來。

按說,要挖牆腳也是先挖嶽飛吧,何以棄之如敝帚呢?道理其實很簡單,此人乃是李綱的心腹愛將,一直在培養重用,二十歲出頭便升了營指揮使,據說很是感激李綱的知遇之恩,不大可能會反水。而牛皋、楊再興這二位「猛將兄」位卑人微,只要許以好處想來是不難籠絡的。

此乃後話,無需贅及。

事實上,嶽飛這一營軍士此次可是立下了潑天般的功勞,任誰也昧不去。

攻打洞庭湖時,便是嶽指揮使一馬當先,當場誅殺賊首楊麽,而後領命追剿余寇,最終在白鹿洞書院一戰功成。

觀其戰法佈置,可謂是經典的突襲戰術,有勇有謀,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已有將帥之風。假以時日,大定必又多一名將(帥),此乃軍中之幸。雖說軍中亦是派系林立,但軍人終歸純粹些,更信服強者,便少了許多齷齪陰私事。

不管怎樣,於某些人而言,對嶽飛的不滿甚至是厭惡暫且只能放在心裏,表面文章不但得做,還得做的漂亮,叫人挑不出刺。是以,論功行賞嘛,必須的。

而於馮過,則是大大的驚喜。嶽武穆哪,精忠報國,流芳百世,乃是眾多熱血男兒的崇拜偶像。

聊幾句題外話。

在那個時空的教科書中,將嶽飛移出了課本,甚至是將他民族英雄的身份給移除。這是為何?其實歷史學家們已經給出了理由,理由便是,嶽飛的行為其實並不足以稱為民族英雄。這又是為何呢?

兩個理由:

第一個觀點便是,嶽飛抗金屬於民族內部的部落戰爭,而不是屬於民族戰爭。

金人是女真族,而女真族是屬於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所以金人與宋人的戰爭是屬於民族內部的部落戰爭,而不是屬於民族戰爭。因此嶽飛只能說是抗金名將,而不能說是民族英雄。

也許可以稱為民族英雄,但是只能稱之為漢族的民族英雄,而不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而教科書是給予整個中華民族觀看學習的,如果說嶽飛是民族英雄,那麼就是將女真族分裂出中華民族,這樣肯定是不允許的。於是為了嚴謹便是將嶽飛移除出了教科書。

但是還有一個比較理由卻是比較不嚴謹了。這一部分人認為,嶽飛是屬於宋朝的將軍,是一個職業。而他所做的所有事情包括保家衛國都是自己的本職工作,是屬於他應該做的事情,如果說是本職工作,那麼便是不應該屬於民族英雄。而是只是聽命行事履行自己的職責罷了。

這是所謂專家的觀點。呵呵,專家?

魯迅的文章一直是小學、初中、高中必選的,但是卻又興起了「去魯迅化」,教材刪刪減減,魯迅的文章也都慢慢退出了教材,雖然還能看到魯迅,但文章數量減少的很多,這是一種「去魯迅化」趨勢。

另外,專家還建議刪除《出師表》、《背影》、《荷塘月色》。

諸葛亮一直都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形象,然而在一些專家眼中,諸葛亮成了「愚忠」,他難以給青少年樹立一個良好的價值觀,理當刪除。

《背影》講述是父愛,然而專家認為朱自清爸爸翻越了月台,不遵守交通規則,容易給青少年造成影響。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寫的一篇散文,他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引用了梁元帝《採蓮賦》,這篇言情小賦,描述少男少女之間的蕩舟嬉戲的場景,在當時那個環境下,這樣的情節放在教材當中不太合適,《荷塘月色》就被刪減了很多次。

嶽飛的《滿江紅》也被一首同名作《滿江紅·小住京華》給取代了,前者是嶽飛抗金,後者是秋瑾寫八國聯軍。

同時,又引入了西方的《愛迪生救媽媽》一類的文章,且這是一篇虛構的文章,它也根本無法普及任何科學知識,但在一些人看來,這就是在同國際接軌。

呃,莫說了,說多了會內傷。

是時,方臘被一槍逼回院內。這時,令人瞠目結舌的事發生了——堂堂聖公好巧不巧的一腳踩到一塊石頭,許是崴了腳,身子一個趔趄,摔倒在地。更巧的是,他的後腦杓精準無比的重重磕在一小塊不起眼的石頭上,恰巧這塊石頭朝上部分是尖銳的。一代梟雄、「永樂」皇帝方臘一句話都沒留下,瞬間命喪當場。

呃,人生無常,珍愛生命,且行且珍惜。

一句話,搞風搞雨的方十三被兩塊石頭給帶走了。

當然,其時是不明所以的,反正在馮過看來,好似在狙擊手在暗處放冷槍。嗯,最長一槍。

幾個首領被「狙」掉,數百潰兵被包了餃子,除了少數幾個負隅頑抗丟了性命,絕大多數都選擇了棄械投降。談不上群龍無首,原本就不是意志堅定的革命者,其它的都是虛幻,小命才是自己的。

後面就是繁瑣的掃尾工作,這些自有專人負責,好在書院師生無恙,這便足夠了,那些個刁民殺一批關一批放一批便是。

馮過等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在驚魂未定的楊長孺引薦下方進了書院。他並不曉得小楊同學為盼來的救兵不是自己而失望,得恭喜他哈,喜提粉絲一枚,要知道那個時空的粉絲力量是無窮大的,絕對的名牌洗衣粉,可以洗清一切汙詬……他只是單純的想見見那個一槍送走方臘的官兵首領。

呃,將校與士兵其實不太容易區分。普通士兵作戰時只有衣甲,頭上戴的是皮蒞子,而將領披甲不同。另一個方法是看刺字。

臉上刺字,即黥面。

黥面本是一種從上古時期延續下來的刑罰,而在軍隊中大規模使用,始於楚末軍閥混戰時期,被各個軍閥勢力用來防止軍中士兵逃亡——

召募之製起於府衛之廢。楚末士卒疲於征役,多亡命者,梁祖令諸軍悉黵面為字,以識軍號,是為長征之兵。方其募時,先度人材,次閱走躍,試瞻視,然後黵面,賜以緡錢、衣履而隸諸籍。

刺字通常在身體哪一部位呢?有「黥其面」、「涅手背」、「手號軍」之說。大體說來,大定軍人刺字的部位與社會其他人一樣以面、手背、臂等處居多。

為什麼要刺字呢?

招募士兵有「招刺利物」一說,即每每招募士兵,經體檢合格後,在臉上刺字,然後再發給衣服、驤錢。如果是行伍出身因軍工累遷可用藥除去入伍時所刺的字,但除不除並非由自己決定。高級點的甲士、禁軍,刺在手背、胳臂、小腿等容易發現的地方。

為表達某種意願或志向而刺字。如仁宗王則起義軍於面刺「義軍破常軍得勝」字樣,表示推翻常定統治的志向。

為表明某些軍人的來歷。如神宗熙寧七年在河北招募番人弓箭手,皆在左耳前刺「番兵」二字;元豐三年,種諤將「效順」大定的部族人一律刺上「歸漢」兩字。

為防止士兵逃跑,這是軍人刺字的本意。

總之,將領不一定刺字,士兵卻一定是「黥面」的。

嗯,嶽飛就沒有黥面,人家在後背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字。嶽母刺字嘛,人盡皆知的故事。不過,就是不知道這個時空是否如此,大家初次見面,也不好掀開衣服來看不是?

話說馮過知道那位立下奇功的營指揮乃是嶽飛時,委實是驚呆了。作為歷史愛好者的他,最喜歡或者說尊崇的歷史人物便是辛棄疾與嶽飛,一文一武,允文允武,老辛已成了忘年交,那嶽戰神呢?

不算太妙的是,嶽某人知道這唇紅齒白、面如冠玉的少年人乃是江西新科解元郎後,只是表現出了恰到好處的善意,至於一見如故什麼的,裝不出來。

嶽指揮倒是對賈小春很感興趣,一是春哥身上那該死的軍人味道,二是賈某與牛皋乃是老相識。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