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六十章 除舊迎新
前世中學時,蘇東坡的這首《念奴嬌》是需要全詞背誦的,乃是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全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曾被譽為「古今絕唱」。

此詞廣為傳誦,從帝王將相到販夫走卒,無不為之傾倒。古今文人的評論,可謂汗牛充棟,多數人認為《赤壁懷》古讚美了祖國山河的壯麗,歌頌了千古風流人物,「一樽還酹江月」使整首詞衝破了低沉悲憤的情緒,是寄情於天地間的寬慰,對生壯麗山河的熱愛。

可在馮過看來,此詞由開頭第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與結尾之「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表明作者主旨是感嘆朝廷沒有像周瑜那樣,可以在談笑間,使強虜「灰飛煙滅」的將領。主旨是悼念在「五路伐夏」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將士以及輸送糧草的民夫。

五路伐夏,宋軍在兵臨城下的大好形勢下,功敗垂成,不戰而退,潰不成伍,幾十萬大軍,幾代人的經營,頃刻化為烏有。神宗皇帝聽到後,涕泣悲憤,為之不食。早朝,對輔臣慟哭,莫敢仰視。

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謫黃州,懷著一腔報國疆場的熱忱,一直密切關注著對西夏的戰爭。

作為一個放臣,他可以高歌宋軍勝利,卻不能議論伐夏失敗,心中憤懣,痛苦萬分,又不得與人言說,一股激流在胸中醞釀形成,奔流翻滾,洶湧澎湃,咆哮撞擊,坐臥不寧,沿著江堤徘徊,聽著江水奔流的聲音,看著空中似鈎的明月,心中懷念戰沒的將士,於是脫口而出,賦成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

證據——

「一樽還酹江月」。酹,祭奠。蘇軾詩詞中,用「酹」都是祭奠,但沒有一處是祭奠明月的。相反,所有用到酹的詩詞裡,都是祭奠逝者。我們看看蘇軾詩文中,祭奠逝者,用「酹」的情況:

祭任鈐轄文:酹觴告訣,與涕俱零。

祭張子野文:酹觴再拜,淚溢兩眥。

祭吳子野文:一酹告訣,逝舟東飛。

蘇軾把宋師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時無英雄」,望著滔滔江水,仰天長嘆「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正是作者所以要緬懷赤壁之戰,並精心塑造導演這一戰爭活劇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根源,也是詩人反思戰爭失敗原因的結果。詩人於詞中不惜筆墨塑造周瑜這個能使強虜「灰飛煙滅」的英雄形象,不正是對北宋「朝中無大將,宦官充統帥」的暗諷嗎?

後人通常只是把作者塑造周瑜形象意義,理解成是為了表現作者自己功業無成,華髮早生的慨嘆上。如果考慮到五路伐夏大敗這一重大的歷史背景,考慮到宦官出任大帥這一歷史現象,則詩人突發的強烈情感波瀾,苦心孤詣塑造周瑜形象的原因就完全合情合理了。

蘇軾因烏台詩案得罪於朝廷,貶謫於黃州,像一隻驚弓之鳥,「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聽從親朋勸慰,決心不再寫詩了,但是,忍耐得住嗎?於是又寫了起來,寫完以後,又叮嚀朋友「收藏慎勿出,免使群兒譙。」害怕文字惹禍,聲名害人啊!這就是為什麼《赤壁懷古》悼念五路伐夏戰爭中逝去的英靈,卻通篇不見一個「伐夏」的字眼。

此乃馮過一家之言,自我感覺挺貼近事實的,但是有杠精啊……最擅長的便是雞蛋裏挑骨頭。

古人文章,後人解讀,會從各個角度去娓娓道來,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叫人看了無可反駁,相信便是作者本人也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我這麼流弊?!但是我自己怎麼不知道?

蘇軾究竟是在何種情況下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已不得而知,後人的諸多解讀見仁見智,真相早湮沒於歷史長河。

但常伷卻似是懂了,默然良久,方慨然出聲:「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天下,太需要三國赤壁了。」

馮過並不接話,有些東西看破不說破,有些話常伷說得他說不得,說多了惹火燒身。

國家大事影響不了大定百姓過年的心情,鞭炮聲聲中告別了崇寧四年。大雪紛飛中迎來了崇寧五年。

瑞雪兆豐年,可以預見今年的收成差不了。

老百姓求的是三餐一宿,國家大事太過遙遠,自有皇帝和大臣去操心。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越俎代庖只會擾亂秩序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年初,朝廷採納胥吏杜公才建言,辟汝州地為稻田,置務掌之,號稻田務。後又搜括京畿各縣天荒瘠鹵地一萬二千畝歸稻田務,召人承佃交租。而由後苑作主管楊戩總領。可以種稻的田土,收索民戶田契,輾轉追尋,直至無契可證,將超出原始田契的土地稱為公田,種植戶即作為佃戶,須交納公田錢,繼而推廣至黃河中下遊及淮河流域。瀰漫數百裡的梁山濼,是濟州、鄆州數縣沿湖漁民賴以生存之所,也被按船隻強行收取賦稅,逃稅者按盜匪處罪。

開闢天荒瘠鹵地種糧,這原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政策實施過程中卻偏離了設定的軌道。這其中既有人為的陽奉陰違,又何嘗不是監管不力所帶來的必然後果?國家政策初衷是為百姓謀利,到頭來苦的卻是老百姓。百姓,是麵糰,任人揉捏。

另,皇帝心血巨著《茶論》刊印天下,購者如雲。

全書首緒言,次分地產、天時、採擇、蒸壓、製造、鑒別、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共二十目。對於地宜、採製、烹試、品質等,討論相當切實。其中尤其是關於點茶的一篇,詳細記錄了本朝流行點茶這種代表性的茶藝。

時人評曰,通過《茶論》,人們能迅速了解和掌握有關茶的知識。且體現著智慧的光芒和生活的情趣,《茶論》的最大特點,是它把深刻的哲理、生活的情趣,寓於對茶的極其簡明扼要的論述中。

在馮過看來,趙佶號稱道君皇帝,雖然不懂得如何當個明君,卻絕對懂得藝術高低。日常飲宴豪奢講究不說,單講飲茶之道,他也是第一流的玩家兼專家,可與陸羽、蔡襄並列,最能說出品茶的個中深蘊。身為皇帝,他當然可以品嘗來自全國各地的貢茶,有條件審視各種名茶的品相與滋味,同時還參與實踐,要求禦茶苑製作精品茶團,大玩皇帝尊口的品位技藝。

他即位後,武夷山北苑的禦茶園不能再囿於傳統上貢的龍鳳團茶,必須跟著皇帝的心思變花樣,以悅龍心,至少精製了幾十種貢茶,讓這位不世出的藝術皇帝來玩賞:白茶、龍園勝雪、禦苑玉芽、萬壽龍芽……等等,不一而足。

據說,皇帝延臣賜宴,表演分茶之事。先是,趙佶令近侍取來釉色青黑、飾有銀光細紋狀如兔毫的建窯貢瓷「兔毫盞「,然後親自注湯擊拂。一會兒,湯花浮於盞面,呈疏星淡月之狀,極富悠雅清麗之韻。接著,皇帝非常得意地分給諸臣,對他們說:「這是我親手施予的茶。「諸臣接過禦茶品飲,一一頓首謝恩。

皇帝樂此不疲,當然也就沒有時間精力來管國家大事了。

誒,一個被皇位耽誤了的大藝術家啊,可惜了。

常氏從上饒走出登基大寶,百五十年後,大概是龍椅坐的久了,頹象漸深。大廈將傾,終見敗梁。

上饒地處江南之尾,東南門戶,四省通衢,因地利之便,自古繁華。

正月賞燈,全民狂歡。雖然少了董小宛、應素白這等大咖,本地娛樂業並未有絲毫滯退。偶有人念及,亦隻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其實當是「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才對。

這人世,缺了誰都可,沒有哪個是救世主,能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

除了去左溪拜年,馮過借口溫書備考,推卻了諸多應酬,倒也自在。

左溪之行,多了樁事,沈致信會隨同前去金陵城,或者還有汴梁城。

是大舅沈致興作的決定。

外公早逝,十六歲的大舅當了家,是年定婚的他三年後做了父親。這十多年來,沈家這一房便是靠他撐了起來,全家人都敬畏他——所以,威嚴與年齡無關,在乎於閱歷,或者是位置。

三舅性格較為內問,話不多,誠懇踏實,學業大概率是無成的了。長兄為父,大舅乾脆給他尋了門親事,照例是三年後完婚。讓他陪馮過考趕,一來是自家人有個照顧,二來也是讓他多見見世面。男人嘛,得多多開拓眼界。

可馮過卻是敏感的發覺,三舅跟在自己身邊,多半是「管家」角色,而且大概率是馮沈氏暗示的結果。肥水不流外人田,馮過早晚成大事,身邊總需要知根知底的人跟著,三舅便是好人選。

也罷,馮過並不在意這些,與沈致信年齡相仿,原本就是從小到大的玩伴,甥舅間的輩份淡化了許多。

至於十七歲定婚,沈致信完全沒有發言權,長兄還早一年呢。

馮過打了個寒顫,自個今年十六歲了呀,難保不會被包辦了婚姻。

不過,資南嘉這妮子還不錯,長得好看,識文斷字,家教好……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