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零二章 城門失火
從楊廷和居所出來,馮過回想了一番先前的「師生奏對」,自己表現的算是得體,看得出來楊廷和對自己觀感極佳,還不無八卦的詢問有無婚配,大有為女擇婿的意思。

馮過倒也答的含蓄,隻道年齡尚小,婚事全憑師長作主,嗯,恩師是國子監祭酒清溪先生,此次恩師的愛女也一道進京。

楊廷和何許人也,當即聽出其中不盡之意,笑笑收起話頭,心下想著此次會試的福建貢生余承勛不錯,與長女可為良緣也。

他膝下四子二女,長子楊慎比馮過略些,尚未過鄉試,其餘三子楊惇、楊恆、楊忱皆在進學;次女尚幼,長女卻是到了婚嫁之年,原便存了在這批貢士中選一位合適的。當然,「榜下捉婿」這種事他是做不出的。

新都楊姓家族先祖原來住在江西廬陵,楚末兵荒馬亂時,遷徙到湖廣麻城,後來又入川,定居在新都,以種地為生,開基祖為楊世賢。

到了楊枚這一代,楊枚讀書終於有了一點出息,當上了貴州永寧州的吏目。吏目是低級辦事官員,職位不高,但好歹也算是公務員,吃國家糧的,不再是農民了,腳上也不再粘泥了。

楊枚為官,是楊家從耕讀之家發展為書香門第,進而踏上仕途成為官宦世家的開始,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楊枚的兒子楊春,比他有出息,讀書也用功,很有發展前途,楊枚把希望都寄托在楊春身上。

但楊春考了多次,連個舉人都沒考上。楊春的兒子楊廷和十二歲這年,楊春帶著楊廷和一起去參加鄉試。也許楊春把兒子帶去,是為了讓他見見世面,但考官卻以為他是來參加考試的,也發了一份試卷給他。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十二歲的楊廷和考上了,中了舉人,而楊春還沒考上。

這可是一個大新聞,楊廷和可以說是史上最小年齡的舉人,相當於那個時空十二歲參加高考考上了一本院校,誇他為神童也不為過。不過,楊春在三年後的再一次鄉試中,不負眾望,也考中了舉人。後來,在楊廷和考中進士後的四年後,四十七歲的楊春也考中了進士。

另外,楊廷和的大弟楊廷儀也是進士及第,二弟楊廷平、三弟楊廷宣是舉人,四弟蔭補國子監生,年幼的五弟尚是縣學生。

一門三進士,幾可與眉山蘇氏媲美。

講真,馮過若能與楊家聯姻,可是真正的高攀,但有資南嘉在,他馮七郎焉是朝秦暮楚、忘恩負義攀高枝之人?之所以沒去現場看榜,怕的正是「榜下捉婿」。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楚真宗在《勸學詩》中如是說。

科舉勝出者名利雙收待遇豐厚,致使人們把趕考走仕途作為人生奮鬥的終極目標,一旦金榜題名,那娶富豪家千金的「洞房花燭」也就馬上接踵而至了。但官位畢竟有限,經不起天下人爭搶,只有佼佼者才有望勝出。所以大家隻得臥薪嘗膽寒窗苦讀,「不及第不成家」便成了一些人的誓詞。

這便造就了眾多未婚大齡青年乃至大齡壯年。這也影響了大楚的女士們,「女怕嫁錯郎」,既然做官的吃香,大家閨秀們便擠破頭爭當「官夫人」,於是便出現了「榜下捉婿」怪圈。楚人把「擇婿」說成「捉婿」,又戲稱為「臠婿」,「臠」乃肉塊,可謂比喻形象,又頗帶諷刺意味。

就是到了放榜的那一天,各地的富紳們就會帶著全家人,到放榜的地方去爭搶一些男子做女婿,那場面熱鬧且激烈,而那些炙手可熱的男子們便是當時登第進士的考生。而這,便是「榜下捉婿」這一典故的由來。

王安石便在《臨津》一詩中寫道:「臨津艷艷花千樹,夾徑斜柳數行。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這詩更是生動形象地表明了登第士子們的搶手和無限風光。

與傳統婚姻不同,「榜下捉婿」唯一的標準就是「中榜」,而對陰陽吉凶、家世背景、身高長相、年紀健康等情況一概不管。由於中榜的舉人進士太少而捉婿的高官富紳太多,所以高官富紳在捉婿時往往是飢不擇食,只求成功率,還因此鬧出了很多笑話,以下試舉兩例。

大楚有個名為韓南老的讀書人,苦讀幾十載,終於高中進士,後有人爭先搶後來提親。他欣然接受,並賦詩一首打油詩:

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媒人卻問余年紀,四十年前三十三。

又有位相貌不凡的書生,因為才華出眾有幸年輕中舉。由於此書生在年齡和相貌上都有鶴立雞群之感,所以在發榜之日成了眾多高高官富紳哄搶的對象。其中有一個權勢之家,出動了十幾個壯丁將此書生首先給搶回了家。這家的準丈人是一位當朝高官,他見到書生後萬分滿意,於是對書生說:「老朽家中無子,唯有一個女兒視若掌上明珠,長得還算標誌,公子若願意娶之為妻,我這所有家當可全數歸你。」書生莫名其妙被捉了婿,此時才明白過來是怎麼回事,於是他幽默而不失禮貌地說:「在下出身寒微,若能高攀大人自然是天大的幸事,但我需要先回家與妻子商量一下再作答覆,可否?」

通過以上兩則故事我們不難看出,大楚的「榜下捉婿」確實是「飢不擇食」、「沒有底線」的。而且,凡是「榜下捉婿」者必須是非富即貴,普通百姓根本沒資格。

到了大定,「榜下捉婿」這一婚姻(文化)現象非但沒有湮滅,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寧可搶錯不可放過。

像馮過這種高顏值的小鮮肉,那更是搶中極品,搶家們早已按捺不住蠢蠢欲動的下搶之心和手。媽媽說,一個男人出門在外千萬要保護好自己,馮過很聽馮沈氏的話,惹不起躲得起。

婉言謝絕了楊廷和的美意,說遺憾……那是一定沒有的,好男兒志在四方,大丈夫何患無妻!

好吧,他的這番心理速寫沒必要細述。

三月初的金陵城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萬物復甦,綠意盎然。街道兩側商鋪林立,鱗次櫛比,所售貨物琳琅滿目、應有盡有;街上人來人往,步伐或疾或徐,熙熙攘攘,盡顯大都市風貌。

馮過與徐、劉二人閑聊著,心情如這明媚春日般舒愜,明日就該北上了,汴梁城,我們要來了!

但稍後,衝天而起的濃煙擾亂了這份和諧。

火光從西南邊冒出,先是絲絲縷縷的煙霧,不一會便出現明火,火光越來越濃,空氣中傳來燒炙過的焦糊味,異常刺鼻。

三人對視一眼,表情稍顯凝重。

金陵城雖繁華,卻還是有棚戶區的,除此之外更有不少亭台樓閣的竹木建築,一旦發生火災,實難短時間撲滅。

看起火處,離這邊尚遠,不致於「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卻也是心下戚戚,三人默默的加快了步伐。

他們行到離住處還隔一條街時,從街道另一頭忽然跌跌撞撞的跑來幾個人,面色惶急,驚魂未定,口中嘶聲叫道:「倭寇……倭寇進城了……」

倭寇?三人皆是一震,這可是南京金陵城哪,倭寇能悄無聲息的入城燒殺搶掠?

所謂倭寇,顧名思義,便是倭國賊寇,強盜也。

就這個問題,馮過曾與陳亮聊過,關於其由來、形成、壯大乃至猖獗盛行皆進行過深度剖析。當然,由於相關信息渠道並不完整,陳亮等是知之不詳的,馮過卻知曉其中始末。

首先,百年前倭國施行了海禁政策,倭國很多的生活必需品需要從中國買進,海禁政策的實施讓這些商品的價格大幅上漲,這就讓倭國的領主、商人、武士等人認為有利可圖,他們不顧政府的海禁政策,紛紛來到中國獲取這些商品,後來漸漸變成了掠奪,他們有組織的招募一些武士和浪人來到中國進行武裝走私和掠奪活動。

其次,大定也同樣施行了海禁政策。大定建立之久,還有一些殘餘反抗勢力存在,他們就和倭國人一起合作把沿海附近的島嶼作為大本營,時常擾亂東南沿海。而當時東南沿海一帶的商品經濟在逐漸的發展起來,走私商品能獲得巨大的利潤,這就形成了很多的走私集團。在這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大定決定施行海禁政策來維持國家的穩定和充足的財政收入。

再者,大定政治的腐敗也助長了倭寇的產生。這數十年來,政治漸漸變得腐敗,官員貪汙的事情很常見,政治的腐敗也影響了明朝的軍事實力,軍隊的兵器和訓練都很缺乏,士兵的戰鬥力很差,對於沿海地區的防衛能力也大幅下降。甚至不敢出海作戰,這就讓很多島嶼被倭寇佔為己有,當倭寇擾亂沿海地區時,大定的軍隊也經常被他們打敗。

綜上所述,這就是倭寇產生的原因。但時有名將戚繼光整頓軍備,訓練士兵,多次打敗倭寇,這才讓東南沿海地區逐漸恢復平靜。

而且,倭寇多在東南沿海搶掠,上岸到金陵城,怎麼聽都覺得可信度不高。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