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零三章 殃及池魚
日本,中國古代稱其為倭奴國。昌亨年初,以近東海日出而重新命名為日本,但此後人們仍習慣稱日本人為倭人,稱日本海盜為倭寇。

德宗年間,東南沿海地區警報頻傳,海盜登陸劫掠的事件一再出現,遍及浙江、福建、廣東各省,而且規模越來越大,一時間成為東南地區的巨患。這些海盜燒殺搶掠,橫行不法,令各地受害的民眾痛恨不已。

倭寇入侵事件,早在秦楚時就已經發生。根據泉州地方志記載,大楚至元二年的時候,倭寇燒殺搶掠事件時有發生,惠安縣衙曾被倭寇燒毀;至正七年惠安縣衙再次被倭寇燒毀;至正年間,一股倭寇在金門登陸,於馬坪附近各鄉村大肆焚掠,因颱風沉船,被當地群眾全部殲滅。從這個過程來看,倭寇的入侵一直陪伴著大楚,直到其覆亡仍未終止。這時期的倭寇基本上是由日本武士、走私商人及破產的流民組成的。

與大楚倭寇的組成不同,德宗年間的倭寇成分極其複雜,除了一部分真倭寇繼續騷擾東南沿海之外,大多數「倭寇」其實是中國人,尤其以私人海上貿易商人和沿海的破產農民居多,如侵犯浙江沿海的「倭寇」多為江南人和漳州人。位於松江縣的柘林是「倭寇」的大本營,經常聚集兩萬多人,這些人名義上是「倭寇」,但其中沿海破產的農民、漁民與鹽民佔到半數。

另據當時剿滅倭寇的大定官員記載,活動在浙江、福建、廣東沿海的「倭寇」,除一部分是真正的倭寇外,大多數是中國東南沿海居民。

胡宗憲在《籌海圖編》中指出,今天的倭寇數目龐大,大約有數萬人,都說自己是日本人,其實真正的日本人不過數千人而已,其餘都是中國人,以福建漳州人居多。胡宗憲的幕僚茅坤也在其《茅鹿門文集》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崑山有一個男子,被「倭寇」抓走,五十天后才逃回來,據他說,每艘倭船大約有兩百餘人,其中絕多大部分都是福建、溫州、寧波等地人,中間也有一些徽州人,在這些人中間又以福建人最多,大約佔到十之六七,而日本人只有十幾個人而已。

不僅「倭寇」的基本隊伍是中國沿海居民,「倭寇」的主要首領也大多數是中國人。德宗初期,福建人李光頭、歙縣人許棟佔據寧波的島嶼,成為浙江沿海「倭寇」的首領;而陳思盻則以橫港為據點,成為福建、廣州「倭寇」的主要頭目。理宗中期,許棟、李光頭被朱紈消滅,陳思盻被汪直所吞併,浙江沿海的倭寇勢力以汪直為最大,徐海次之。汪直,綽號「老船主」,自稱「凈海王」,原是徽州海商,因貿易不通便以搶劫為生,流亡日本,盤踞五島列島為根據地,經營多年,成為最大的海盜首領。

汪直,前文已介紹過,去年正月初三,浙江明、台、溫諸州大舉入寇,連艦數百,蔽海而至,濱海數千裡,同時告警。罪魁禍首便是汪直。

話說這汪直原姓王,相傳其在出生時,其母汪氏曾夢見有大星從天上隕入懷中,星旁有一峨冠者,汪氏遂驚詫地說道:「此弧星也,當耀於胡而亦沒於胡。」已而,大雪紛飛,草木皆為結冰。稍長後,汪直聞聽母親講述關於他降生時的異兆,獨竊喜曰:「天星入懷,非凡胎也;草木冰者,兵象也。天將命我以武顯乎?」少落魄,有任俠氣,及壯多智略,善施與,以故人宗信之。

汪直和同鄉徐惟學與福建漳州人葉宗滿、謝和、方廷助一同赴廣東進行海外貿易。置硝黃絲棉等違禁貨物,抵日本、暹羅、西洋諸國往來貿易。同年抵達日本的五島群島中的福江島,受到大名宇久盛定的歡迎。當時五島群島的名稱為「值賀島」,他在海上看到五個山峰,故自號「五峰」,日本人也受到他的影響,將值賀島的名稱改成五島。

汪直受到宇久盛定的引薦,並接受日本戰國大名松浦隆信的邀約,以九州外海屬於肥前國的平戶島並以日本肥前國的松浦津為基地,從事海上貿易。

他的船隻載著三名葡萄牙海商前往雙嶼島貿易,但是遭遇風浪而偏離航向,抵達日本的種子島,汪直自稱「儒生五峰」,作為翻譯與當地的武士進行筆談。種子島當地大名的兒子種子島時堯對於葡萄牙人所持的火繩槍十分感興趣,購入並且讓手下工匠進行仿製。日本遂有鐵炮。

其後又加入同鄉的許棟集團,擔任掌櫃,召誘佛郎機夷,往來浙海,泊雙嶼港,私通貿易。

又三年,他與官軍配合,消滅了海盜盧七、沈九,吞併了在浙江活動的福建海盜首領陳思盼。

他的部下甚至可以堂堂正正的在蘇州、杭州等地的大街上與百姓進行買賣,百姓則爭相把子女送到汪直的船隊中。

但是朝廷背信棄義,前年三月一個深夜,總督王忬派遣總兵俞大猷率官軍偷襲瀝港圍殲汪直。汪直敗走日本。

來而不往非禮也,為報此仇,其乃遣心腹徐海率大隅領主之弟辛五郎、種子島的助五郎、薩摩的夥長掃部、日向的彥太郎、和泉的細屋等倭寇、海商寇邊,尤其是頻頻光顧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肆無忌憚的燒殺搶掠。

而因倭寇機動性強,來去如風,官兵根本無法捕捉行蹤,只能跟在後面疲於奔命。往往是數十名倭寇上岸後便能攪風弄雨,搶掠一番後安然而退。

這就很扎心了呀,人數多、裝配高且是主場作戰的訓練有素的正規軍竟然拿一夥鼠雀之輩沒奈何,隻一味地跟在屁股後吃灰,實在是有失國體、有墮軍威哪。

馮過就很能理解,「櫻桃園之戰」那可是「名垂青史」的,掩飾不了,即便正史寥寥數字以概之,那也是無可奈何的掩耳盜鈴。

咦,不對,「櫻桃園之戰」,南京,他一個激靈,聲音驀地拔高:「仁伯,之道,你們先回去告訴小春哥謹防倭寇,我去找石齋先生。」

聽說倭寇來擾,即便見過官兵圍剿方臘,徐元傑與劉幾也是瞬間慌了神,臉色煞白不知所措。

德宗時,日本島上的大內氏和細川氏勢力各派遣對明朝貿易使團來華貿易,兩團在抵達浙江寧波後因為勘合真偽之辯而引發火併,在浙江寧波爆發了武力殺戮事件。

大內氏派赴明商人中素以海盜為業者多,他們在代表宗設謙道的唆使指揮下,取出武器,攻擊和追殺細川派代表宋素卿。

宗設謙道率隊伍沿靈橋門外北行經東渡門至和義門外,燒毀泊於該處的宋素卿船,追尋宋素卿至餘姚江岸,又迫近紹興城下。在折回寧波時,沿途殺掠,擄殺大定將領。至寧波後,又大掠市區,奪船逃向大洋,備倭將領劉錦、張捏率軍追趕,不幸戰死。

此即寧波之亂,也稱爭貢之役、明州之亂、或宗設之亂。

這夥倭寇究竟幹了什麼天憤人怒的事呢?

窮凶極惡的倭寇在進入臨海縣之後,叫囂著拿著一支支火把,將當地的官衙和民居全部焚毀,將裏面的財物全部席捲一空,但他們遠遠沒有滿足,瘋狂的強盜們接下來做出的事情簡直駭人聽聞。

這群倭寇將當地的手無寸鐵的青壯勞力全部驅趕到墳地,讓他們親手把自己祖宗的墳墓挖開,為的就是把墳墓裏面的隨葬品搜刮一空。更

關於倭寇還有「真倭、假倭」的分別,但所謂「倭」不能僅僅是一個專有名詞,也不能是固定在誰的頭上的,哪怕是中國人,做出了開頭說的那些惡行,那麼他就是倭,也就無異於禽獸,也就不能再說是人了。

人,總是對未知的事物會產生敬畏之心。譬如這「倭寇」,在徐、劉的認知當中便是惡魔的化身,一旦出現在現實生活中,便會莫名的緊張和畏懼,與勇猛果敢無關,乃是人下意識的反應。

聽馮過當機立斷的決定,二人方稍定心神,卻有些猶疑:「改之,莫如我們一道回去再作打算……」

「你們先回吧,我去找石齋先生說說這事。放心啦,我可是武林高手,盡可自保。」馮過微微一笑,這份鎮定自若讓人很是安心。

其實,他心裏是憋著一股氣的。倭寇,日寇,南京……這些個字眼連在一起,瞬即激起了他身體裡的某種東西。或者,這種東西叫做:熱血!

徐元傑與劉幾自是曉得馮過的性子,見他轉身向楊廷和的住所走去,街那頭不時有人奔竄,局勢似是又緊張了不少,當下不再遲疑,快步離去。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