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九十五章 佛系人生
雲明被稱為佛系的國家的政權,主要是因為:

第一,雲明國不願意和別人競爭,也就是你愛怎樣怎樣,我無所謂。大定比較富有,但一直受到兩大政權(先是大遼後是北燕)的威脅,被迫用錢來換取百姓的安全,雲明國雖然也地大物博,但是他們對大定很服從,雙方維持著良好的禮尚往來的關係,也沒有任何軍事上的衝突爆發出來。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大理國的人十分信仰佛法,他們和佛教離不開關係,他們是佛教的信徒甚至於整個國家都是。皇帝是普通人追求一生的夢想,哪怕你是父子關係,手足關係,甚至是夫妻關係,只要你想當皇帝,你就要流血,為了皇位爭得頭破血流的。互相殘殺是常見的局面。而雲明國不是,他們很佛系,他們甚至可以出家當和尚,這個皇位嘛,無所謂了。

雲明國,又稱妙香國,國民都信奉佛教的密宗阿吒叻教,雲明的開國功臣董伽羅家族就世代擔任教主。

雲明國僧人的地位很高,能參加科舉,做僧官,當國師,參政議政,並不禁華衣美食丫鬟侍衛,其實說白了,貴族出家為僧和沒出家享受的沒啥差別,甚至更逍遙自在。在雲明國,貴族子弟流行出家已經成為時尚。

那雲明國皇帝出家也是時尚嗎?雲明國出家的幾位皇帝,從段思廉是一個分水嶺,前面出家的皇帝有真不樂為帝出家的,也有在皇室傾軋中失敗被迫出家的。但是從段思廉之後,成為傀儡帝國的雲明段皇帝們就全是被權臣高家逼著出家的,都是政治失意者的無奈之舉。

做為段思平的後裔,段思廉聯合高智升廢除段思良的後裔段素興繼位,為了感謝高家,大肆提拔獎賞高智升,讓高家一躍成為世家之首。段思廉出家無為寺,還委託高智升輔佐兒子段廉義,使高家坐大到皇室不能抑製的地步。

楊義貞弒殺上德帝段廉義自立,高智升派其子高升泰擊敗楊義貞,擁立宗室段壽輝為帝,徹底掌控大權,段皇帝開始成為傀儡。

之後的上明帝段壽輝、保定帝段正明、文安帝段正淳,都是被高家逼迫出家的,可不是不樂為帝,這幾位中不乏有雄心壯志的,只可惜手中無權,只能空懷憧憬。

段正明是段家第十四位皇帝。他被高升泰擁立,後來高升泰不想居於幕後,就把段正明廢掉,讓他去崇聖寺出家,高升泰自己當了皇帝,建國大中國。

高升泰廢黜段正明從幕後走到前台,臨終之際卻把皇位還給段家,恢復了雲明國,立段正明的堂弟自己的妹夫段正淳為帝,高家位居中國公,把持大權。段正淳在位十三年後,被高家人找個借口逼迫退位,出家無為寺。

雲明國君臣與國民都崇信佛教,以佛立國,以儒治國,不好殺戮,對外無掠地稱霸的野心,與大定均無意擴張疆域,一直始終保持和睦共處的局面。

段和譽之所以頻頻遣使大定懇求冊封,其目的就是為了抱大腿。只要常定政權肯為雲明段氏站台撐腰,又何懼高氏權勢滔天。

這皇帝做的可真夠憋屈的。

小說中的段譽對「神仙姊姊」一見癡情,從此「芳心」唯系一人,而原形段和譽卻恰恰相反。

由於其母高升潔曾經嚴厲限制段正淳婚姻,結果只有段正嚴一個獨子,險些引起段氏旁系覬覦,高升潔任太后時,改變政策,開始允許段正嚴廣納嬪妃,開枝散葉,結果段正嚴后宮嬪妃眾多,烏蠻三十七部(又謂南詔三十七蠻部)以及猛泐都曾為其聯姻對象。

不過,后宮嬪妃雖多,奈何「家有惡婦」也,段和譽根本就享受不了左擁右抱、沒羞沒臊的快活日子。

段和譽本人的皇后是高量成的姑媽,而這位高皇后可不是什麼母儀天下的后宮之主,而是個排擠群妃的惡後。

「高後乃命褫其衣,杖之百,大理禁中杖人所用,乃以全竹為之,通其節而實以鉛,王德妃受杖未及半,血流殷地,穆貴妃不忍,因跪求賜帛,鍾賢妃以下亦環跪乞恩,譽聞,急赴之,乃許赦智昌,高後乃釋之。而智昌已瘴疾而故。」

說多了都是淚啊……

馮過沒興趣去結識這位后宮佳麗三千的段皇爺,若無意外,段和譽再做幾年皇帝就該退位出家了。嗯,其原因是高皇后無子而逝,段正嚴妃子和諸子眾多,因諸子內爭外叛,禪位為僧,走了前輩的老路,還是做和尚香嘛。

不過,大定冊封雲明國主這件事,就目前整體形勢來看似乎是雙贏的。

大定「五路伐寧」鎩羽而歸,勞民傷財,國庫幾乎被掏空,國內輿論壓力山大。雲明國此時再度「投誠」,崇寧帝欣然應允,正好藉此事大肆宣揚大定的強大及正統地位,轉移焦點嘛,一片歌功頌德中,國民自是不再議論伐寧失利事。

而於雲明國,得到大定的冊封,正好認證了段氏才是名正言順的主人,高氏想再弄權篡位,可得好生掂量掂量。

在馮過看來,這就好像是小孩子過家家,幼稚的操作,打不過人家就搬家長,呵呵。

這些原本都是題外話,但卻與即將到來的殿試有關,若無意外,今科殿試的題目便會是:「代雲明節度使雲明國王謝賜曆日。」

呵呵,好大喜功的崇寧帝怎會放過這麼好一個自我吹捧的機會。

殿試隻考策問,試題由內閣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但也有皇帝直接出題的。常佶親擬此試題,又何嘗不是努力洗刷執政汙點?皇帝也是要面子的好吧。

馮過提前知道考題,算不算作弊?

這話說的,他可一直「作弊」來著,只不過了無痕跡,無人知曉。

都說物以類聚,他這個小群體貌似對會試結果全然未放在心上。資南嘉、董小宛等「局外人」對馮過是有著迷之信心,完全沒有他會名落孫山這個選項。低調的徐元傑和內斂的劉幾近墨者黑,受馮過影響久矣,也是自信滿滿。至於陳亮更不消說,久經沙場,灑脫狂放,還真沒怎麼把結果放在心上,人預測排名還在馮過之前呢,要是不中豈不鬧翻天?

馮過自己偶爾會覺得很玄幻,看看這科會試都是些啥人哪,個個大神呢。黃裳、陳亮、徐元傑、劉幾、汪革、胡銓,可都是狀元公。呃,雖然不在同一科。所謂神仙打架,莫過於此。他能置身其中,何其幸矣。

那個時空的北宋嘉裕二年,年僅21歲的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而深受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隨後在殿試中,蘇軾以出色的表現贏得了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宋仁宗的賞識。關於蘇軾的科舉,還有一個典故,說蘇軾參加科舉的時候,主考官歐陽修對一份卷子非常欣賞,有意把他定為第一,但又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為了避嫌,就把它排在了後面。後來才知道,這份卷子不是曾鞏的,而是蘇軾的。

這個典故大家都聽說過,其實,這個說法與事實不符,是後人想當然編的。真相是,蘇軾連前三名都沒進,只是中了進士乙科,而且名次也不好。史書記載:歐陽修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那這段文字是不是意味著蘇軾考了第二名呢?不是的,因為史書接著寫:蘇軾「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

實際上,除了蘇軾和曾鞏這兩位大家,這科還有不少後來的文壇大腕,比如蘇軾的弟弟蘇轍,曾鞏的弟弟曾布。要是範圍再擴大點,這科的主考官是歐陽修,還有蘇氏兄弟的老爸蘇洵也跟著來了,好傢夥,一次考試就彙集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除了那個不怎麼合群的王安石,大宋朝最會寫文章的都齊了。

除了這幾位大文學家,這科還出了兩位名氣不在他們之下的大思想家,一個叫程顥,另一個叫張載。程顥就是著名的「二程」之一,師從周敦頤,開創的理學思想與朱熹的學說並稱「程朱理學」,直接影響了之後近千年的中國人的思想;而張載,是「二程」的表叔,也是理學創始人之一,其廟庭與周敦頤廟、邵雍廟、程頤廟、程顥廟合稱「北宋五子」廟,影響極為深遠。

對於這一次考試,一是有豪華的考官陣容。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不用多講,北宋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副主考官是王珪、梅摯、韓絳、范鎮,這四位都是當朝文學名家。其餘的考官和工作人員也都是館閣文臣;二是這一榜進士能人最多,集中了神宗、哲宗兩朝各個領域的代表人物,在政治、經濟、文學、經學各方面都有獨領風騷的人物出現,當朝宰相就出了9名,文學家好幾個,文武雙全的人也不少,《宋史》裏有傳的就有24人,王安石變法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這一榜裡。

宰相的代表人物呂惠卿、章惇、王韶、林希。呂惠卿,是王安石變法的二號人物,協助王安石推行了很多新政,也是一位極其出色的實幹家。章惇官至宰相,不僅自己中了二甲,他的侄兒章衡竟還是這一科的魁首——狀元。王韶是北宋名將,官至樞密副使。嘉裕二年貢舉錄取的進士可謂是群星閃耀,其中有不乏有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人物。

此科被稱作科舉史第一名榜,再無異議。

這科呢?馮過饒有興趣的想,或許也不遑多讓吧。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