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三百一十章 文治武功
大定管理宦官的國家機構有兩個:入內內侍省和內侍省。這兩個宦官機構的下屬部門中就有往來國信所,專門掌管大定和遼(燕)之間的通使和交往之事,此外有一個部門叫做軍頭引見司,專門負責各個軍隊引見、分配等事情。很顯然這兩個部門是一個行政機構而並非是皇帝的私人生活服務部門。此外還有一些宦官擔任的普通行政職務,比如中央教育機構昭文館、集賢院、史館,簡稱三館,三館的使職長官是宦官;再比如群牧司的副使也必須由宦官充任。故而宦官並不是宮廷奴隸。

大定雖然以文製武,但是仍然覺得不夠放心,於是再度讓宦官監軍。大定有一個差遣官職,叫做諸路經略安撫總管司走馬承受並體量公事,簡稱走馬承受,這一官職一般由武臣或者宦官充當,在真宗時期完成兩員製,即由武臣和宦官同時兼任走馬承受,主要任務是監視地方大員和地方軍隊的一舉一動,並且把這些情況彙報給開封的大定皇帝,皇帝往往會根據走馬承受的彙報決定邊將的政治生命。充當特務組織頭目,偵查臣民。

大定還有一個行政機構名為皇城司,主要掌管宮禁宿衛和刺探監察,這個部門起源於五代,原名為武德司,在定太祖時期大肆運用,用來偵查禁軍將領和禁軍士兵的動向,在太宗時期改名為皇城司,皇城司的頭目主要就是宦官。此外宦官也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宮廷內外的局勢,比如仁宗時期的高居簡作為仁宗的耳目到處刺探情報。審理案件。大定有詔獄,所謂詔獄也就是皇帝不經過司法機關直接審理官員,皇帝當然不可能親自充當法官,於是宦官就成為皇帝的代表審理案件。理宗時期歐陽修因言獲罪,理宗就派遣戶部判官蘇安世和宦官王昭明審理歐陽修,由於王昭明堅持公道,歐陽修才得以逃過一劫。

大定宦官一直活躍在政治舞台上,而且廣泛的參與到大定的朝堂政治中,這在太祖常威時期就已經有體現,在太宗之後的大定皇帝開始有目的性的把宦官放置在北宋的政治、軍事、司法等領域,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和皇帝對於百官的控制力,故而大定的宦官力量依舊十分強大,並且作為皇權最為忠實的工具維護皇帝的乾綱獨斷。

而官僚群體中投靠宦官的士大夫不計其數,其中有些官員更是醜態百出:

理宗時期宦官李憲、王中正得到寵信,李憲此人被理宗視為親友,日夜陪伴理宗左右,因此李憲權冠朝野,以至於到了「朝廷之威福權令持於其手,官吏之廢置用捨出於其口」的地步,許多官吏都去討好李憲,比如穆衍和孫路至為李憲牽著袍帶,最為無恥是彭孫,他敢於和公卿作鬥爭,卻跑去給李憲洗腳,洗腳的時候還說李憲的腳香,以至於李憲都感到噁心,用腳踩在彭孫頭上,斥責道:「奴諂不太甚乎!」。宦官王中正得勢的時候,官員俞充至請王中正吃飯,還讓老婆出來奏曲給王中正助興。本朝梁師成深受崇寧帝信任,常佶把草詔的權力交給梁師成,梁師成則召集書吏暗中模仿皇帝的字跡發佈聖旨,王黼待之如父,稱梁師成為恩府先生,蔡京父子也要攀附梁師成。而且梁師成附庸風雅,家裏藏有書畫,如果誰在書畫上題字詠詩符合梁師成的心意,那麼這個人就會高升,這導致一大批趨炎附勢的士大夫前來求官,並且把梁師成吹成一代文學宗師。

但大定並未形成大規模的「宦官之禍」。

大定實際上採取了一種抑製宦官制度,這主要是吸取秦楚後期宦官勢力膨脹威脅到皇權的教訓,所以大定皇帝雖然讓宦官廣泛參加政事,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宦官勢力擴大,主要採取了三個重要措施:

一,限制宦官人數。宦官如果想要發展成為一個左右天下的政治勢力,一方面是需要強大的君主專製制度作為靠山,另一個則是需要龐大的宦官數量,只有足夠多的宦官,才能夠源源不斷為宦官控制政治權力作支撐。秦楚的宦官數量十分龐大,楚憲宗、楚穆宗時期高品級的宦官就高達近五千人,低品的宦官人數更多。而大定在此方面做得十分好,太宗規定有品級的宦官的人數為一百八十人,直到崇寧年間宦官人數劇增。

二,抑製宦官的升遷。大定宦官想要升遷十分難,定初規定宦官只有有功才能升遷,否則不給予升遷。在仁宗時期改革制度,規定宦官入仕三十年並且審查合格,必須經過十年沒有升遷才能申請升遷,入仕三十年後即使有功勞升遷,減免的年份也不能超過五年,這幾乎封死了大多數宦官的升遷之路,只能讓少數幾個幸運兒得到升遷的機會,此外大定的宦官官階和文官、武將的官階不一樣,這無疑也使得宦官無法形成一個龐大的政治規模。

三,官員對於宦官的抵製,大致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宰輔集團對於宦官的抵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堅決不授予宦官節度使,比如理宗想給宦官李憲節度使時遭到宰相梁適的抵製,崇寧帝想要給予童貫節度使時也遭受了蔡京的極度反對。第二個是台諫官員對於宦官的彈劾,台諫官員的彈劾雖然實際效用不大,但是對於宦官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比如宦官陳衍就顧忌右正言范祖禹。

正是由於這三個措施使得大定的宦官的數量並不多,也就無法形成穩定的內朝,自然無法制衡以宰輔為代表的外朝,也無法真正控制朝局。宦官即使到了崇寧朝已經能夠左右朝局,但是在權勢依舊只能和宰輔地位相等,這也算是大定在制度上的優勢。

黨爭也好,宦官為禍也罷,於馮過這位區區六品小官而言,屬實只是局外人,暫且勿需理會。他的當務之急乃是暗戳戳地培養私人力量,就此事而言,低調方是王道,否則萬劫不復也。

燕子塢的訓練在有條不紊的進行,成效是顯著的。

其實,他尚有另一番心思,那便是再請些武教頭來訓練此批武裝種子,比如林沖,比如嶽飛。

話說在這個時空,林沖並沒有經歷「白虎堂」之劫,自不會被逼上梁山。豹子頭林沖武藝全面,他手使蛇矛英勇無比,同時還懂得射箭,而且也能夠使用其他的刀、劍等兵器。嗯,「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名頭聽著更是挺嚇人的,實則不值一提。

禁軍是大定軍隊編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負責保衛都城汴梁的朝廷正規軍,由全國各地選拔,在仁宗時人數突破了八十萬,因此有了「八十萬禁軍」之說。可實際上,到了本朝,禁軍人數遠沒有八十萬之多,只是人們叫習慣了,而依然以「八十萬禁軍」來稱呼這類人群。

太祖以禁軍上位,所以他非常重視禁軍的建設,特地創建了一套「重文輕武」的體系。但大定武將的地位不高,同級官員中武將的地位要遠低於文官。

教頭上面依次還有都教頭、虞候、都虞候、指揮使、都指揮使等等。都指揮使是正五品,教頭是從八品,擔任教頭一職的多達千人,地位很低,相當於下級軍官。這個官職無實質兵權,無法指揮部隊。而教頭這個官職還有許多分工的崗位,類似訓練騎技的馬術教頭、訓練遠程攻擊的弓箭教頭等。

簡而言之,教頭又叫作教師,是專門負責教授禁軍士兵基礎戰鬥技能(主要為武器操控、格鬥技巧等)的軍事人員。教頭雖然隸屬於禁軍系統,但是沒有下屬、沒有實權,是一份朝九晚五、混吃等死的工作。

是以,若開出高薪,怕林教頭會來燕子塢的吧?但與之並無交情,又怎放心讓他加入進來?畢竟,練私兵始終是犯忌之事。

馮過撓撓頭,拋開這不切實際的念頭。

至於請嶽飛來充任教頭,那更是只能yy一下。

他倒是與嶽飛有些交情,白鹿洞書院的初見,以及白樓(咦,怎麼都有個「白」字)的「聯手抗金」,至少也是混了個臉熟。之後他又覥著臉請嶽、牛二人吃了兩回酒,真可謂是想方設法的與對方拉關係攀交情。

嶽飛對馮過的觀感不錯,大定最年輕的狀元哪,仿似身披金光一般。對於馮編撰的刻意結識,他居然有些「受寵若驚」,這倒非是身為武將的自卑感作祟,雖說文武殊途,但他嶽鵬舉也是允文允武的。

百年前,便有普遍認定曰:「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敵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

從「文」遂成為大定世人追求的目標,所謂:「今也舉天下之人總角而學之,力足以勉強於三日課試之文,則囂囂乎青紫之望盈其前,父兄以此督責,朋友以此勸勵。」所謂「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

在崇文的風尚下,武將被士大夫視為「粗人」,嶽飛雖入伍參軍,但對文人特別謙虛,乃以儒將之風自律。

而在他看來,馮過這個狀元郎頗是……有趣,簡直就是文人中的異類。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