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三百一十五章 一路向北
關於北伐征燕,崇寧帝雖然妄圖完成太祖太宗未競的事業,但是作為一個帝王,開疆擴土也無可厚非,何況燕雲地區事關中原安危,任何一個帝王只要有機會都不會放過。而蔡系、王黼等為了沽名釣譽,雖然為支持北伐而做足了準備,但是在具體的決策和操作過程中,還是童貫為主。

對於童貫來說,執掌軍權二十多年,深深的懂得這麼一個道理,那就是只有不斷的開邊邀功,才能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祿。為了個人的利益,把帝國的命運綁上自己的戰車,伐燕說到底乃是一種軍事投機主義的生動體現。

崇寧六年四月,定帝常佶命童貫以河北河東宣撫使勒兵十萬巡邊。同時任命保靜軍節度使種師道為都統製(都統製是大定為了統一指揮出征的各路大軍而設置的帶有臨時性質的武官職務,征戰結束即撤銷,相當於某時空的戰役總指揮一職)武泰軍承宣使王稟、華州觀察使楊可世為之副。五月,定帝又任命蔡攸為副使,與童貫共領大軍,實際上是充當監軍的角色。

這位蔡副使需介紹一下子,其人字居安,乃是當朝首輔、太師蔡京長子。

英宗政和年間,蔡攸在京裁造院作監守,不過二十二、三歲,已頗知抓住一切機會為自己的前程架橋鋪路。當時蔡攸每次上裁造院時都能趕上朝臣退朝,他就算計好時辰出來,以便正好能和下朝的端王常佶相遇。於是,端王每次下朝都能看見一個比自己略長幾歲的眉目清秀的少年下馬拱手立在一邊,謙恭有禮,觀之可親。端王就問左右仆隸,少年是哪家的公子,左右說:「是蔡承旨的兒子。」端王便在心中暗記其人。

常佶即位後就賜鴻臚丞蔡攸為進士出身,拜為秘書郎、以直秘閣、集賢殿修撰,編修《國朝會要》,在兩年內又升至樞密直學士。蔡京入閣後,再加蔡攸為龍圖閣學土兼侍讀,詳定《大城圖志》,修《大典》,提舉上清寶籙官、秘書省兩街道錄院、禮製局。

蔡攸最初與父親蔡京關係十分融洽。他知道蔡京好比蔡家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樹,蔭庇著蔡家幾百口人。崇寧帝一度欲罷蔡京輔臣,先罷去蔡京的黨羽劉昺、劉煥等人,指令禦史中丞王安中彈劾蔡京。蔡攸聽說此事,立刻跑到皇帝那裏百般懇求,皇帝才改變初衷。

後來蔡攸與蔡京權勢互相傾軋,加之一些人從中挑撥,於是父子失和,反目為仇。皇帝又另賜蔡攸府第,父子各立門戶。有一次蔡攸到蔡京的府第,正趕上蔡京與客人談話,蔡京讓客人稍候,只見蔡攸一進來就急著上前抓住父親的手做診脈之狀,說:「大人脈勢舒緩,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嗎?」蔡京說:「沒有不舒服的地方。」於是蔡攸又說:「宮中還有要事,我先回去了。」說罷轉身就走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把客人弄了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就問蔡京:「公子為什麼不多停一刻呢?」蔡京無可奈何地說:「你一定不明個中緣由,這個逆子是想因為我有病而罷了老夫啊!」過了幾天,皇帝果然下詔命蔡京致仕。

蔡攸又因四弟蔡條受父親鍾愛,就多次請求殺蔡條,皇帝不許。

蔡攸歷任開府儀同三司、鎮海軍節度使、少保,進見皇帝沒有時限,更加跋扈,和王黼一起能夠參加宮中遊戲,或被留在宮中賜宴,就穿上短衣窄褲、塗抹青紅,夾雜在歌舞藝人、侏儒中,說很多市井無賴、淫夫蕩婦的戲謔浮浪之語,來博取皇帝的歡心。他的妻子宋氏可出入后宮,兒子蔡行任殿中監,皇帝把他視如執政,寵信超過了蔡京。常佶留心道家學說,蔡攸又獨自倡導成一些奇聞,說有珠星璧月、跨鳳乘龍、天書雲篆的符應,同道士林靈素之徒爭相證明神變的事,於是神霄、玉清宮觀遍及天下,皆乃蔡攸之過。

此次童貫征伐燕雲,蔡攸為副宣撫。蔡攸幼稚無知,認為功業唾手可得。他入宮辭行時,有兩個美嬪侍奉皇帝,蔡攸指著她們請求說:「臣成功歸來,請把她們賞給我。」皇帝只是笑笑,但不責怪他。

而且,皇帝還有意無意地將蔡攸的這個段子轉告給蔡京聽,還不無欽佩地讚揚道:「其英氣如此!」

要知道,這樣的褒揚對妻妾成群卻老邁不堪的蔡京來說,絕對是一種刺激。於是,在為伐燕大軍送行之際,蔡京極為怪異地為眼中僅有功名和美人的兒子寫了一首憂愁傷感的送行詩,道:

「老慣人間不解愁,封書寄與淚橫流。百年信誓當深念,三伏修途好少休。目送旌旗如昨夢,身非帷幄若為籌。緇衣堂下清風滿,早早歸來醉一甌。」

眼見得滅燕的所有謀劃都作了他人嫁衣,蔡京於心不甘,便有了如此作酸的詩,似乎全然已經忘記了正是他蔡京和崇寧帝、童貫等人一起,累次三番要破那「百年信誓」。

權力,容易令人上癮,一旦沾染便欲罷不能,如蔡京之流,便應而將「父慈子孝」一說擊的粉碎。

而蔡蓧一貫好色,早被童貫摸透了脾氣,在童貫給他安排的迷魂湯裡,呆在大名府左擁右抱,不再向前一步。

童貫起兵出發之日,定帝為他餞行時以「禦筆三策」相付,稱:

「如燕人悅而從之,因復舊疆,策之上也。蕭燕能納款稱藩,策之中也。燕人未即悅服,按兵巡邊,全師而還,策之下也。」

四月二十三日,童貫以西軍之環慶軍為中軍,述古殿學士劉韐為行軍參謀,保靜軍節度使種師道為都統製,武泰軍承宣使王稟和華州觀察使楊可世為副,進駐距離定燕邊境不遠的重鎮高陽關,宣撫司就向燕國境內揭榜示眾。

這份榜文是這樣說的:

「幽燕一方本為吾境,一旦陷沒幾二百年。比者漢蕃離心,內外變亂,舊主未滅,新君纂攘。哀此良民重罹塗炭,當司遵奉睿旨,統率重兵,巳次近邊。

奉辭問罪,務在救民,不專殺戮,爾等各宜奮身早圖歸計。有官者復還舊次、有田者復業如初。若能身率豪傑別立功效,即當優與官職,厚賜金帛;如能以一州一縣來歸者、即以其州縣任之;如有豪傑以燕京來獻,不拘軍兵百姓,雖未命官便與節度使、給錢十萬貫、大宅一區。惟在勉力,同心背虜,歸漢永保安榮之樂,契丹諸蕃歸順亦與漢人一等。

已戒將士不得殺戮一夫,儻或昏迷不恭,當議別有措置。應契丹自來一切橫斂悉皆除去。雖大兵入界,凡所須糧草及車牛腳價並不令燕人出備,仍免二年稅賦。」

一篇榜文,可謂「有理、有節、有誘惑」,童貫以小人之心度天下人之腹,以為王師一來,燕雲民眾必「簞食壺漿以迎」。實際上,燕雲漢民已經習慣了遼燕對他們的漢化統治,他們並沒有中原漢人那種強烈的夷夏觀念。不過有一部分精英人士,想著做官哪不是做,可以降於定,又不失高官厚祿,因此還是存在這一部分人和大定有著私下來往,最後獻城納降的。

童貫殊料其到了河北前線,定軍的戰備情況讓他「大跌眼鏡」,原來,河朔定軍由於久不練陣而將驕卒惰,不堪一擊,於是他給定帝上了一份奏摺。奏摺上是這樣說的:

「臣仰遵睿訓,付以北事,寅夕竭慮,深恐不逮,上辜委寄之重……臣奉詔來北,星夜倍道,於四月二十三日到高陽關,整促行軍之備。即見河朔將兵驕惰,不練陣敵軍,須之用百無一有。如軍糧雖曰:見在粗不堪食,須旋舂簸僅得其半。又多在遠處,將輸費力。軍器甚闕,雖於太原、大名、開德支到,封椿各件不足、或不適用,至於得地版築之具並城戍守禦之物悉皆無備。

蓋河朔二百年未嘗講兵,一旦倉卒,責備頗難。臣近聞易州軍民萬人延頸引兵以獻城壘。又西兵未來,未敢出應,致彼復疑……」

童貫見到的是:河朔將兵驕惰,不練陣敵軍。軍隊長期處於和平時期,不加訓練驕橫懶惰不堪。須之用百無一有。軍需物資要什麼沒什麼,其中軍糧充其量只有帳面上的一半。

總之,就是河朔一百多年沒有打仗了,依靠這樣的軍隊打仗,一旦打起來,恐怕要誤事。

童貫的自信心一下子受到了打擊,畢竟帶兵這麼多年,這種情況不容樂觀,使他不由得不小心謹慎起來。

可也容不得他畏縮不前了,莫說是騎虎難下,但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集聚於此,還能一箭不發便打道回府不成?這人吃馬嚼的可是大消耗,皇帝乃至於滿朝文武都盯著呢。對了,黃潛善那個廢物,權代戶部尚書事便猶如打了雞血一樣「鬥志昂揚」,信誓旦旦的打包票說後勤一應事務全包在他身上,可這戰還沒開始打呢,糧草便有難以為繼之虞了,倘若戰敗……他姓黃的得第一個問罪!

不得不說,童太傅不虧是政壇老手,這會兒已開始找尋戰敗之罪魁禍首了,這鍋甩的……叫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哪。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