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廿七章 闈屋磨人
「文高雅條鬯,有意味,在晁、秦之上,詩稍不逮……」

時人如是評價李文叔,倒也中肯。

但在這南昌貢院,李格非方是掌握近萬名考生命運之人。

說了一段警誠、勉勵的話後,主考、同官乃各就其位。

稍後,各府考生分兩列檢錄。

這可是項大工程,搜檢官們提起十二分精神嚴陣以待。

自科舉創立以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制定了嚴格的入場檢查措施,連少數民族政權也不例外,如北燕那邊不僅要求進場的考生都必須把盤結的頭髮鬆開,解開所有的衣服,而且還要掏耳朵和鼻子,防止考生在耳朵和鼻子裏塞紙條,這有點類似於那個時空用金屬探測器,來探測考生是否在耳朵裡、嘴巴裡等藏作弊工具。對於這種搜檢方式,很多考生都感覺無法接受,他們紛紛表示抗議,認為對讀書人非常不尊重。為解決這一問題,便有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要求所有考生入場前都在指定的場所去洗澡,然後穿上由官方提供統一衣服,再入場考試。這種做法與我們現在考生家長提供的「高考服」非常類似,只不過服裝是由官方統一提供的。

大定雖然再也沒有提供統一的服裝,但是對考生入場所穿的衣服有嚴格的規定。朝廷規定,考生入場所穿的衣服,不論是帽子,還是衫、袍、褂,都必須是單層的,皮衣去面子,氈衣去掉裏子,褲子不論綢、布、皮、氈都隻許是單層,襪子用單層的,鞋子用薄底,這麼要求的目的是防止考生在衣服、襪子和鞋子裏藏用於舞弊的小抄。不僅對於衣服有嚴格的要求,對於考試用品也有嚴格的規定,坐墊用單層氈片,卷袋不能有裏子,硯台不能太厚,毛筆筆管必須空心,裝水的容器用陶瓷,用於烤火的木炭隻準兩寸長,燭台要求用錫做,並且只能是單盤的,燭台的柱子必須空心通底。考生帶進考場的糕點等食物都要切開,以免在食物中夾帶。字圈、風爐、茶銚等考試必需的用品,也要經過嚴格檢查,才準帶入貢院。裝考試用品的考籃也有嚴格的規定,要求編成玲瓏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檢。有如此嚴格的要求還不夠,考生入場搜檢時,不但要解開頭髮,而且還要解開全部的衣服,包括內衣內褲,脫下鞋襪。完全可以說,這種搜檢是上上下下、裡裏外外搜個遍。

不僅如此,考生入場時,還必須安排兩名士兵先後、分別搜檢每個考生。第一個考生在大門被前一名士兵按規定嚴格搜檢之後,再進到考場的儀門,由第二名士兵再次按照搜檢的規定,再嚴格搜檢一遍。為了保證搜檢的效果,兩名搜檢士兵之間是互相牽製的,如果一名考生,經過第一名士兵的搜檢,沒有查出問題。但是,第二名搜檢士兵則搜出這名考生有夾帶等舞弊行為,不但要處罰這名考生,還要處罰第一個搜檢的士兵。對他們的處罰有多重呢?一般是把這一名士兵和舞弊的考生都押到考場外,帶枷示眾一個月。姑且不論帶枷示眾本來就是一種刑罰,即便是沒有任何刑具,在外面站一個月,飛吹雨淋對他們也是一種非常嚴厲的懲罰。而後一名搜檢的士兵則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又規定,為了提高搜檢士兵的積極性,凡是搜得作弊者一人,搜檢的士兵就可以得到一兩銀子的獎勵。如果前一名搜檢士兵沒有搜出考生有夾帶等舞弊行為,第二個搜檢士兵搜檢出來了,第二個士兵則可以得到三兩銀子的獎勵。

馮過排在後面,見軍士帶著不懷好意的笑如狼似虎般履行搜檢之職,大抵是存了好不容易得了欺辱拿捏高高在上的讀書人之心,被搜檢的考生高呼「有辱斯文」羞愧難當卻唯有乖乖配合,乃喃喃道:

「闈屋磨人不自由,英雄便向彀中求。一名科舉三分幸,九日場期萬種愁。負凳提籃渾似丐,過堂唱號直如囚。襪穿帽破全身舊,襟衣懷開遍體搜。」

劉幾正自看的膽戰心驚,問:「改之,你說什麼?」

馮過道:「八股立,三場設,秀才集,貢院塞。覆壓九千餘號,不見天日。行台北構而西折,直登文場。一位主司,各謹關防。頭炮警眾,二炮開閣,聽點傳呼,爭先捷足。各抱考具,鋪陣緊縛。挨挨焉,擠擠焉,凳腳籃頭,猝不知為何人跌落。」

好嘛,出口便是一篇摹仿《阿房宮賦》的駢文,卻正是形容了搜檢之嚴和考生的心態。

入場搜檢確實給考生帶來了諸多不便,其中最直接的是,由於入場考生人數眾多,入口數量有限,搜檢需要耗費很長時間,比如明宗年間江南鄉試點名從初八日的寅時開始,一直延續初九日的醜時天才結束。有的考生需要等待十幾個小時,「露處達旦,困憊極矣」,這對考生的身體和心理確實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甚至出現有考生因體力不支,掉進江南貢院大門右邊的水池之中,乃「溺斃數人」。

「給我枷出去……竟藏於穀道……查不出了麽……」

前面搜檢處隱約傳來搜檢官的痛叱聲,接著便有兩個軍士挾著位面如死灰嘶聲叫著「求大人開恩」的中年考生向貢院東面而去。

科舉考場上考到滿頭白髮仍然是個「秀才」的不乏其人,而四五十歲考中進士在古代的科舉考場上更不是啥稀奇的事情。一如蘇洵所言「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這位考生約莫四十多歲,頭髮花白,想來是考了許多場不中的,此次鋌而走險許是想著「畢其功於一役」,卻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枷一月」是少不了的,更慘的是「發為民」此生不準再科舉,這於讀書人而言無異於是「滅頂之災」。

作弊有風險,且行且珍惜。

稍後,前頭傳來那考生的作弊手段,乃是塞了本《四書典倉》於穀道企圖帶入考場。

怎麼塞的進?

這本書就是科考作弊的神器。書分為上、下兩冊,每冊長7.5厘米,寬6厘米,厚約0.7厘米。書冊內容包括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四書」的主要內容,共計11萬餘字。寫字用的是老鼠鬍鬚特製的「鼠毫」。

那麼夾帶在什麼地方呢?能夾帶的地方可多了,衣服、鞋襪、硯台、蠟燭、食品都可以,或者乾脆寫在身體上。比如蠟燭怎麼夾帶呢?考生把蠟燭內部從底下掏空,把紙條塞進去,再用蠟油把底部封平,就可以帶入考場了。

不過,這位仁兄對自己夠狠,居然給自個**……咳,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罷了。

搜檢極慢,約摸兩個時辰方輪到馮過。

一刻鐘後,馮過整理著衣裳,臉色白裏透紅著通過廊道,終於還是忍不住嘀咕了一聲:「這叫個啥事啊……」

難怪要三天考一場了,單搜檢就得花費老半天時間哪。

來不及多想,他順著指示牌往裏走,一路走馬觀花般的觀看貢院格局。

正門內側東西設有官廨,供鄉試時維護考場秩序的人員休息用。臨近有二扇門,前面是照壁,正面砌有巨大盤龍,背面用於張貼「金榜」。越過廣場進入二門,中辟五門並列,以免考生彼此擁擠。再一進深便是「龍門」,俗稱為「龍門口」。由此開始,考生和鄉試人員以外的任何人都不得入內。

從龍門向前,有一座鬥拱飛簷的三層塔形高樓,名曰「明遠樓」,登高可盡覽貢院全景。嗯,「明遠」一詞應是出自《大庸》的「慎絡追遠,明得歸厚」。此樓是歷屆考試時執事官員發號施令和監臨、監試、巡察等登樓值班瞭望之處。馮過彷彿見到李格非並一乾監考官員正向下望著,抬頭望去,卻是視野盲區。

其實,走過明遠樓方是主考官監臨考場、外簾官辦公相的地方——「致公堂」。

聽資哲說過,堂東西兩側的房屋,是監臨、提調、監試、巡察各堂辦公、食宿之地。外簾官辦事地點前還設有木欄迴廊,閑雜人等不能進入。

至於資哲為何知道?不好意思,他也曾是江西鄉試主考官。

「致公堂」的後方則是「戒慎堂」,堂後簷牆有「外簾門」,外簾官到此必須止步。「致公堂」和「戒慎堂」之間的兩側房屋,是掌卷、受卷、譽錄、對讀、彌封、公卷、巡捕、理事等職司人員辦公及食宿處所。外簾門外還有一座「飛虹石橋」,是內外簾官工作的分界線,鄉試時雙方不可穿越此橋。內簾門內有「衡鑒堂」,是當年主考、典試們的閱覽考卷、評定名次和主司們的食宿的地方。

號舍在貢院兩側,為防止人翻牆而入,貢院的內、外牆上佈滿荊棘,因此有「棘闈」的稱號。南昌貢院一共有號舍一萬七千餘間,號舍分別用《千字文》編號。但為了避諱或不吉祥的字,「天、地、玄、皇、軻、荒、吊」以及數目字一般不使用。每排號舍常常是一百間或五十間的規格,兩排之間留有長巷,置有號燈、號旗識別,另置有水缸、廁舍等。

在號軍的帶領下,馮過找到了自己的號舍,不忘道了聲「謝」。

廢話,可不得留個好印象麽,每個號舍都會有一個號軍監視考生,哪敢去得罪?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