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三十章 百尺之室
三道四書題一揮而就,果真是胸有成竹,等閑而視之。

本朝初開科,《四書》義僅一題。洪武十七年後,改為三道題,但能力不夠的人可以減一題,之後相沿未改。

《四書》義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中出題,明前期未指定出題範圍,所以《四書》題也可能有幾題出於一書。如成化元年金陵府鄉試,就是《論語》二道、《孟子》一道。後來規定在《大學》、《中庸》內出一道,《論語》、《孟子》各出一道,遂為定式。

經義題則出自《易》、《書》、《詩》、《禮記》、《春秋》五經。洪武初年一道,洪武十七年後則四道。考生按照自己報考的經書選考對應的經題,所以稱為「本經義」。

呃,「燕人盟於谷丘」,這是馮過要答的題。

題出《春秋.桓公十二年》,「春正月。夏六月壬寅,公會杞侯、莒子盟於曲池。秋七月丁亥,公會宋公、燕人盟於谷丘……」

聯繫前後文而明題意。

桓公三年迎娶齊國文薑會見齊侯的地方名叫歡,北部為大汶河,兩岸風光旖旎,魯國在這裏可能修建了行宮之類的建築,姑且叫做河畔莊園吧,這裏風光秀麗空氣清新,是一個會議休閑的好處所。這次桓公做東,杞侯、莒子應約前來,三方領導把酒言歡,賞歌舞聽韶樂,更有宮廷魯菜享用,杞侯莒子盡釋前嫌,雙方達成和平友好盟約,魯國作中人擔保也覺得臉上有光。

東方搞定,桓公又忙活起西方國際事務來,先是出境宋國谷丘參加宋、燕的盟會。這是盛產糧食的好地方,燕國大老遠地跑到宋國來有啥業務呢?燕人居北方苦寒之地,多牛羊少糧食,是不是到宋國來尋求以牛羊換糧食的易貨貿易來了,看宋公選的這地方請燕人現場參觀秋季豐收景象比呆在都城商丘可強多了。左傳的說法,魯桓公打算給宋國和鄭國說和,看來桓公剛剛成功為杞侯莒子說和,信心爆棚啊!豈料宋公沒賣這位魯國表弟的帳,支支吾吾推辭過去了。桓公不死心,一心想把好事做到底,又在八月、十一月分別在虛和龜地兩次會晤宋莊公,繼續打算說服他和鄭國和好,最後把宋莊公給惹煩了,兄弟你就別瞎操這份心了。魯桓公怒從心頭起,好你個老宋頭兒,這麼不給面兒,那可別怪我不客氣啦,這回桓公家也沒回直接奔鄭國,約鄭厲公在武父會面。兩人怎麼會談的過程不知道,知道的是吃完西瓜就達成了協議——聯合出兵,教訓一下宋國,畫風轉的有點快,去年鄭國還主導聯合齊、衛攻魯呢!桓公、厲公執行力夠強的,協議生效一個月後雙方聯軍就打到了宋國,這宋莊公也不白給啊,既然不聽你們招呼那就是有底氣,組織兵馬迎頭給了魯、鄭聯軍一記悶棍。這次魯鄭伐宋戰績如何,春秋左傳都沒說,公羊穀梁遮遮掩掩欲說還休,仔細琢磨那就兩個字:敗了。

總結下來,國家間的反覆無常,看似小兒嘻戲,實則利益使然,沒有永遠的朋友,有的只是利益。

既明題意,接下來就是緊扣「國與國間的相處之道」用聖人的口氣作文,這對馮過而言委實不難。

兩刻鐘後,五經題大功告成。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等,是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乃是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雖然後人對《春秋》多有詬病,甚至質疑並非孔子所著,而是魯國歷代無名史官世襲相承集體編錄,如人曰:「《春秋》共十二公之事,歷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十人。此數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且此書言簡意深,意思很難領會,方出現了為其註解的書。

雖然春秋之作者有爭議,但其經過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則無大異。事實上,春秋作為一魯國的史書,其作用早已超出史書範圍,春秋用詞遣句「字字針砭」成為獨特的文風,被稱為春秋筆法,為歷代史家奉為經典。

無論從哪方面考量,《春秋》的開創之功都是無可爭辯的。

它的編年體例,為史學三大體例之一,「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垂範千秋,繼之者眾。

它的春秋筆法,姑且不論有多少後人穿鑿附會之處,但其本身所彰顯的史學精神卻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無畏,剛直無私。

正所謂:聖人其萎,而《春秋》不老。愛讀《春秋》者,代不乏人。最為民間所熟悉的,恐怕就是三國那位與孔聖人齊名的關聖人關羽了。君不聞一幅對聯有雲:

孔夫子,關夫子,萬世兩夫子;

修春秋,讀春秋,千古一春秋。

何妨一學關帝,挑燈清夜讀《春秋》!

馮過雖不想成聖人,卻向來對歷史頗感興趣,簡單枯燥的文字記錄讀來也是津津有味,方選了《春秋》作為本經。

說來也妙,此時的科舉,小試(縣試、府試、院試)並不重視五經,有點類似於附加題,到了鄉試和會試卻是必考的。好在學子都習慣了此模式,平素倒未落下本經研讀。

倒是節約啊,草稿紙就沒動過,謄寫紙也還剩了一半,持家好男兒。

話說鄉試前,考生需先到賣卷廠,購買答題用紙三份。其中兩份是第一場和第二場各用一份,每份都由草稿用紙七頁和謄真用朱線紙十四頁組成;最後一份是第三場用的,包含草稿紙八頁和謄真用朱線紙十六頁。朱線紙每頁十二行,每行二十五字,草稿紙第一頁印有「草稿起」,最後一頁印有「草稿終」。考生用墨筆在用紙上作答,因此稱為「墨卷」。

答題用紙必須採用賣卷廠出售的官製紙,不然提交給收卷局接受證明時會被拒絕受理。因此,考生在賣卷廠購買答題用紙時,還需索要證明書。接著,考生到收卷局提交證明書,在各份答題用紙上按印證明身份,按照要求依次填寫年齡大小、身高長短、面色黑白、有無鬍鬚、本籍住址、祖上三代的姓名與存歿,在收卷局蓋上布政司印章留存。進入考場後,考生根據需要獲取本人的答題紙。如果辦事人員不慎造成答題紙遺失,考生可以要求備用的答題紙,收卷局此時需要出示留存答案紙三份的證明。這一手續原本應在考場內進行,但為了節省時間,通常都是事先準備好的。

四書文的答卷如果需要加註或者塗改文字,各問末尾除了寫上正文多少字,還需註明加註多少字、塗改多少字。四書文的正文不得超過七百字,加註和塗改加起來不能超過一百字。初九夜間允許使用蠟燭繼續作答,但也有汙損答卷的危險。在不幹凈、不健康的號舍內過上兩夜,疲勞之餘還會引發疾病和精神異常,嚴重時甚至死亡。此時即便出現死者,也不允許打開大門搬運,只能越過圍牆或破牆將屍體抬出。

馮過答題那叫一個快,未到午時便已全部答畢,而後便有些後悔——今日可是不準出貢院的哪,接下來這十個時辰還得繼續「蝸居」著呢。

先慢慢的弄好午間吃食,多少有些食之無味。

接著午間小憩,卻是始終歇息不定。

他乾脆起身找事做,嗯,這個他比較拿手,院試時便留了「改之牆」呢。

當然,可一不可二嘛,這回他沒有再在牆上塗鴉,而是尋了一枚石子在木板上耐耐心心磨磨蹭蹭的刻了個「早」字,東施效顰呢,迅哥玩過的,三味書屋呀。

接下來乾哈呢?想了想,文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他倒是寫了些詩詞文章……話本,大抵只有「師說」與「陋室銘」在士林被深度認可,余者皆尚未能「理足可傳」。

寫(抄)點啥呢,細細研了墨,扯住草稿紙,他端端正正的寫了三個字:「菜根譚。」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煆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

這一寫便是兩個時辰,從「改之體」而蠅頭小楷,一直寫到「閑適」篇,七張草稿紙寫完正面等墨汁幹了又寫反面,直寫了個滿滿當當。

伸伸懶腰甩甩手,他又打了兩趟拳,頗有方寸間劃地為牢的高手氣度。

是夜,他睡的極不踏實,直到次日晨鳴炮方迷迷瞪瞪醒了過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