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廿九章 千丈之堤
自昌以後,廢選舉之製,改用科目,歷代相沿。而定則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謂之製義。

《欽定科場條例》有言:「各省鄉試,三場各題,正副考官公同擬定。考官出題,擇四書五經內義旨精深及詩題典重者,不可拘泥忌諱,不可出語近頌揚。並熟習常擬之題,以杜士子揣摩預構之弊。」這裏對考官出題的要求也有明確記載,規定出題時要選擇四書五經中主旨精深,義理豐富,詞句典雅的語句入題,同時也要熟悉多次出現的試題,防止士子根據前代考題揣摩考試題目。

鄉試主要考《四書》、《五經》、策問、八股文等,各朝所試科目有所不同。各省的學政是不能主持鄉試的,學政負責主持院試,選拔秀才,並督察府、縣的學官。例定:八月初九為第一場,試以《論語》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學》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韻詩一首,經義四首,初場的三道四書題每道都要寫二百字以上,四道經義題則需要寫三百字以上。十二日為第二場,試詔、判、表、誥一道,議論文要求三百字以上,以後又有變通。十五日為第三場,試以五道時務策即結合經學理論對當時的時事政務發表議論或者見解。其中策一項,對其內容明確界定:「凡對策,須參詳題意,明白回答,如問錢糧即言錢糧,如問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務在典實,不許敷衍繁文。」

但不論鄉試和會試皆重首場,只要在四書經義這場考好了,即便後兩場發揮失常,也是有很大概率被取中了。

也就是說,想考中舉人乃至進士,首先要寫得一手好八股文。

馮過一下子睡意全無,趕緊研墨揮毫,在草稿紙上抄錄下考題。

其中三道四書題分別為:「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參子曰唯。」、「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和「皓皓乎不可尚已」。

馮過想了想,第一題出自《論語裡仁》,第二題出自《大學》,第三題則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沒押中題呀。

儘管科舉有種種防弊舉措,在括帖之風盛行的此時,考官偶爾也不能發現考生試卷中的問題,甚至完全是抄襲的文章都不能識別的事例。如仁宗萬曆二十三年會試,有一位鄒姓考生的考卷被同考官薦為榜首,但其他同考官認為取為會試第二名比較恰當。放榜之後,鄒姓考生還大為不滿。試卷公佈之後,社會一片嘩然,「有言前場七藝,盡錄坊刻,自破承至結題,不易一字」。儘管這是考官評閱考卷時的失職,但民間選本汗牛充棟,考官們不可能看到所有的坊刻本文章,出現這種情況也是在所難免的。不過,由於坊刻本所選的是歷代科舉考試成績優秀者的文章,不同的同考官都能從數量眾多的試卷將其挑出來,恰恰也說明八股文是有利於考官公正閱卷的,算是極為客觀的。

院試時,馮過做過辛棄疾出的一題恰巧是院試考題,很是入了學政周伯通的法眼被點為案首,看來鄉試可再沒那般好運了。不過,他需要運氣麽?不存在的,記憶力好比什麼都重要。更何況,經過這一年的勤學苦練,他的八股文還真的不錯。

不想那麼多,天大地大吃飯最大。少年人正在長身體,不扛餓著呢。

他又是清呤哐啷一番操作,整治出三菜一湯,稀裡呼嚕那叫一個香。

好吧,他又誘惑了後面相鄰著的那位仁兄一回,叫人慾哭無淚。

酉時許,日頭西沉,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他懶得點燭,乾脆拚了床歇息。

好在他身子骨尚未完全長成,大抵一米六五的樣子,睡著並不怎麼逼仄。

百無聊賴的躺床上胡亂想著事情,從莫名其妙闖入這個時空,先是驚慌失措茫然無助,而後冷眼旁觀以外來者的角度審視這個世界的人和事。若無意外,是回不去的了。意外之所以是意外,自是無法預知的。既如此,莫若想法子在這裏活的舒心些。

妙的是,仍是在上饒,大多地名都未變,只是沒有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青山綠水環境優美。甚至家庭成員、親戚關係也都差不多,這大概是給他這個穿越客的福利。

也罷,就當從十四歲重活了一場,何其幸也。

但,想舒舒服服的活下去,似乎亦不太容易。

他仔細研究過這個時空的歷史走向,自南北朝後便拐向了另一條軌道,這之後的昌、楚大抵與那世的唐宋元明彷彿,但一直處於分裂狀態。時下的大定與明朝有些相似,譬如科舉、海禁等,但「國際形勢」與北宋幾乎一般,當今皇帝常佶活脫脫便是宋徽宗趙佶。便是大定國內也是一般,朝中權臣掌權,民亂層出不窮。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熾焚。若無變故,不幾年便會有「靖康之恥」。異族入侵之時,還能否南渡偏安?若不能,是否會有「XX三屠」、「XⅩ十日」甚至「XX大屠殺」?他馮過以及他所在乎的親朋好友能否安然?他不知道,若堅信再不濟也會有南定,那倒也罷了,「我死後那管它洪水滔滔」。

總得想法自保。

對,便是自保,揚名露才也好,結識辛棄疾、資哲乃至費宏7L罷,既是順勢為之,何嘗不是有心如此?拳頭大才是硬道理嘛,有權有勢的說話才有人聽。

理清了思路操作起來倒是便宜許多,想有權勢不拚爹便唯有拚自己,科舉在這重文輕武的年代方是康莊大道。

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不存在的。他可非受封建流毒荼害之人,既不知君君臣臣,更不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倒是頗同意亞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言。說到底,他大抵是有外來客的思想的,隻站在高處冷冷的審視這個時空,然後籌謀著讓自己愛著的人活得舒心愜意些,譬如家人,譬如辛棄疾資哲這等賢長,又譬如甘誠徐元傑這等友人,再譬如董小宛應素白這般美麗又單純的女子。但要護得這一大幫人周全,真真是工程浩大。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這樣的念頭不止是大逆不道且驚世駭俗,在擁有強大的實力之前自是老老實實的深藏心中,否則……方臘便是那面鏡子,隻像螻蟻般輕輕撚死而已。至於楊麽,還能蹦噠幾日?造反,絕對是門技術活哪。

科舉,乃是最穩健的路數,想出人頭地,又哪有偷奸耍滑的捷徑可走?

幸好,穿越這種怪力亂神之事終究是有著開掛的待遇,至少他在文抄之路便走的極是遂心。

天下文章一大抄嘛,這鄉試考題他倒是沒押中過,但卻是在那個時空讀過的,無非是耗費些腦細胞回憶一番並抄錄下來罷了。

如此各種胡亂想了一大通,不知何時便昏昏入了睡。

一覺到了天亮,可是睡了個跑,洗漱罷,照例湊和著弄了些吃食,方精神抖擻的答起題來。

「聖人之傳道以心,而大賢之悟道亦以心也。」

此為「破題」,開門見山,直抒胸臆。

然後是承題:「夫一貫之旨,聖人傳心之要法也,非大賢深契其妙,安能感悟之速若此哉。」

接著是起講:「昔夫子以為:學莫貴於知要,道不可以易傳。若參也,察識之精也已博,觀其用而真積之久,將默會其原,故特舉而示之。」

此下則是復講,即為代聖人語氣為之:「天下之道,雖散見於事物,而實根柢於吾心。吾惟本此心之一致以效天下之動,而成性之中,存者有以達諸萬化而不匱;由吾心之一理以應天下之事,而源泉之內,蓄者有以通諸萬變而不窮……」

而後收束:「參也向嘗隨在省察,固疑其不足以立本也,今聞夫子之言,果知天下之道管於吾心,而泛觀博識者之為勞也;向嘗即事持循,固疑其不足以守要也,今聞夫子之言,果知萬事之原統於吾性,而強探力索者之為遠也……噫!觀聖門授受之旨,而道統之傳有所託矣。」

最後以「抑夫子嘗以是道語子貢矣,子貢之疑信相參,固不若曾子之脫然有悟。何也?蓋曾子之學得之於踐履篤實,而子貢則求之於博聞強識,故悟道之淺深不同如此。可見知行雖合一,而輕重本末又有等焉。善學者當自得之。」大結。

不多時,一篇數百字的八股文新鮮出爐。

八股文其實並非死板板的八段文字,其間的起承轉合都是隨文章陳述內容的變化而改變的,對偶文字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過接文字則增強了文章的語感。所以一篇優秀的八股文,其實也是作者的認識深度和思維條理化的一種反映。

馮過看了看,甚是滿意,增之一字則嫌多,減之一字則不足,妙哉此文。

嘖,能不滿意麽?這可是那世嘉靖四十三年應天府鄉試亞元的《四書》文,可為程文。

檢查了一遍,晾乾墨水,也無需謄錄了,當下文思如泉湧下筆如有神,接著做下一道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