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三十章 企踵可待
太祖武夫當國,更欣賞那種下手快的高手,他確定,參加殿試的舉子,都要完成三個題目,誰最先交卷即為狀元。

到了太宗時期,依然遵循太祖舊製,短則一年,長則三年舉行一次考試,依然以出手快為取捨標準。「太宗時試進士,每以先進卷者為第一」。從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丁醜科的呂蒙正,到後來的胡旦、蘇易簡、陳堯叟等,個個都是才思敏捷的「快槍手」,題目拿起就能動手,文如泉湧,一揮而就,皆因搶先交捲成了狀元。

雖然「以先進卷者為第一」,然而皇帝們的初衷並不單單是以行文快慢為唯一的取捨標準,他們的要求是文理順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但是凡事斷章取義者多矣,又好又快落實到了下面就變成了無所謂好、隻尋求快了。於是,普天下的讀書人紛紛尋找成章捷徑和答題良方,管他文辭美不美,義理通不通,下筆千言,胡拚亂湊,「惟以敏速相誇」,只要下手快就行。從太平興國年初到淳化年末的近二十年間,科場拚湊之風、輕浮之風盛行,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勢。

太宗淳化三年,舉子李庶幾甚至牽頭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作文競賽。他把那些將要參加當年壬辰科考試的舉子們集中在京城一個燒餅鋪裡,以廚師烙好一個餅的時間完成一韻詩者為勝,鬧得路人側目,沸沸揚揚。事情輾轉傳到了太宗的耳邊,這不是拿堂堂國考開玩笑嗎?太宗雷霆震怒,決定採取措施來剎剎這股歪風。

殿試的時候,太宗特意從《莊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個字,擬了這道非常冷僻的賦題,他要看看這些平日以敏速相誇的考生們,是如何抓耳撓腮的。考題發下去不久,眾考生還在眉頭緊鎖之際,李庶幾就草草成篇,搶先交卷了。看到他那輕鬆得意的樣子,太宗不禁怒火中燒,對著李庶幾大聲呵斥,當場他把轟出了考場。這次,文思敏捷的李庶幾落了榜,作文慢慢騰騰的孫何卻中了狀元。從此,科考不再以答卷快慢為標準,科場「快槍手」沒了市場。

當然,你若是文章寫的好自然可以早早的交卷,讀卷官們並不會因為你的「快」而輕視或重視。更何況馮過還是位花樣美男。

這點也是極重要的。

最典型的就是大昌銓選中的「身言書判」。就是一個人考中科舉了,吏部任命他當官,這時候還得再考察一次,考的就是「身言書判」。其中這個「身」,就是外表。這個要「取其體貌豐偉」,就是說得身材高大,長得太猥瑣的不行。還有呢,就是有一些特殊職位,對外表要求比較高。比如說漢代的謁者,他主要是負責朝堂上的禮儀以及出使這些事。這個就要求他得長得好看,就要「威容嚴恪」、「儀容端正」,還要選「美鬚眉、大音」的人來擔任。因為他負責的都是禮儀性的事,代表的是朝廷的形象,外表必須得好。大音呢,就是嗓門大,因為古代沒有擴音設備,通訊全靠喊,你要是聲小了別人也聽不清。後來有一些職位,像齋郎這種,因為從事的也是禮儀性的工作,所以對外表有要求。

到了大定,士子是帝國的臉面,長得不好看可不行。洪武四年首次殿試,郭翀因為貌醜丟了狀元。建文二年,胡廣因長得帥取代了王艮。正統四年,殿試初擬張和為狀元,英宗特派貼身太監去張和的住所查看,發現他的眼睛長翳、昏花,便將他降為二甲一名,另將英武俊朗的施槃拔為狀元。真宗朝,曾因「齊儀狀秀偉,舉止端重,帝意已屬之」,而知樞密院寇準又言:「南方下國人不宜冠多士」。最終江西籍的蕭貫屈居第二,山東籍的美男子蔡齊遂居第一。此所謂「六根不全,相貌醜陋之士,不能為官」也。

「以貌取官」貌似荒誕,確也有一定道理。

如馮過,聲名在外,京中皆知其樣貌俊美,有潘安、衛階之姿,便有這麼一種說法:馮七郎若為探花,則是美談矣。

說說便罷了,殿試名次決定權最終在皇帝手中,在此之前還需讀卷官遴選評判優劣。

殿試第二天,讀卷官及監試王大臣等齊集文華殿內。收掌官取試卷出箱,攤置案上,依次分配給讀卷官,每人卷數視參加殿試人數多少而定。

評閱試卷照例不準回家,全部都在文華殿兩廊等房間住宿,限兩日內評閱完畢。最初「條對精詳,楷法莊雅者」及「繕寫不能甚工,而援據典確,暢曉時務者」俱可列為上等。

至真宗年間「殿廷考試,專尚楷法,不復論策論之優劣。而讀卷諸公,評騭楷法,又苛求於點畫之間。遂至一畫之短長,一點之肥瘦,無不尋瑕索垢,評定妍媸」。

科舉制度沿襲了數百年,局限於《四書》《五經》之中,至此已無文章可做。從道德、文章上已難評出軒輊,隻好在書法上耍花樣了。

而讀卷標誌有五等,即圈(○),尖(△),點(·),直(|),叉(×)。

每位讀卷官在自己名下用這五種標誌點畫,以分優劣,看完自己分得的考卷,再看別人分得的卷子,稱「轉桌」。人人都閱過以後,以圈(○)最多的卷子為最佳。

如有其他標誌者,則順序往後排列。閱卷完畢,以前十卷進呈皇帝,由皇帝欽定名次。「圈點」文章的說法或由此而來。

皇帝欽定前十名後,原卷送至紅本庫,前三卷填寫一甲第幾名,後七卷填寫二甲第幾名。其餘各卷在內閣書寫,拆彌封交填榜官填榜。榜用黃紙表裏二層,稱金榜。中書四人寫小金榜,四人寫大金榜,小金榜交奏事處進呈,大金榜由內閣學士捧至乾清門鈐蓋「皇帝之寶」,於傳臚之日張掛。

對於有資格參加殿試的考生來說,掌握策文的格式來寫作並不難。難的是在策文中既要言之有物、鞭辟入裏,又要對皇帝及朝政進行歌頌和讚美。說白了就是讓皇帝覺得你既有真才實學,又對他非常的欣賞和尊重。因字數有限,所以其中的尺度分寸不宜把握,往往很難達到理想的平衡狀態。所以,殿試時考生的心情也是很複雜的,畢竟聖心難測。

所以在殿試的策問中拍皇帝馬屁也有很多種方式:比如將皇帝與古代聖君賢主相類比;誇大皇帝治國理政的實績;言語中刻意自謙,以強化君尊臣卑的關係。當然,全文中不可能儘是拍馬說好話,如何能做到即直言不諱之後又不至於冒犯聖上呢?通過留世的殿試策文,我們不難發現玄機,比如:可以是先從總體上頌美皇帝,然後再批評其具體政策;或者是將皇帝與時弊加以區隔,強調治國難度,委過他人;還有就是在直言刺君、針砭時弊之後請求寬恕……等等。

對於讀卷官而言,這屬實是門苦差事。

雖然,讀卷完畢,皇帝會賜讀卷官宴於文華殿,以慰勞讀卷官的辛苦,同時彰顯聖恩。讀卷官宴也由光祿寺造辦,具體規製為:

每桌,茶食五楪,果子五楪,按酒五般,點心二楪,湯三品,添換豬羊肉各五斤,雞肉二斤半,燒割豬羊肉各二斤,鵝一斤,菜四色,酒二瓶。

宴畢,還將賜鈔於讀卷官。

但這不足以償讀卷之苦也。

因殿試考生人數眾多,皇帝不可能親自批閱所有試卷,故任命有才學的大臣為讀卷官。為保證閱卷質量,防止讀卷官作弊,減小閣臣在閱卷環節的影響力,皇帝針對閱卷過程中的不合理之處,對殿試閱卷的規則進行了完善。

殿試閱卷時間是指試卷彌封之後,到讀卷官進讀試卷之前的時間範圍。

定初殿試閱卷時間並不固定,有時幾乎沒有閱卷時間,自永樂起,僅有殿試結束後的半日作為讀卷官閱卷時間。閱卷時間如此緊張,且考生眾多,很容易影響讀卷官的閱卷質量和水平。弘治六年正式奏準,「讀卷並放榜等項遞移次一日」,此後成為定製。孝宗將讀卷日期延期一日,讀卷官閱卷時間延長,閱卷質量得到一定的保障。

但隻二日閱卷時間仍是不夠用啊,年富力強者尚好,但官升至內閣大學士和五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正官及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怎麼也得知天命之齡了,首輔蔡京甚至已年屆古稀,又哪有這精力去仔細閱卷?卻又沒奈何,律製如此,該爾等之職,其他人可沒這資歷。

而且,殿試是皇帝主考,進士皆是「天子門生」,根本就沒讀卷官啥事,某種意義上說,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說不定那些被你壓低名次的進士日後就位列中樞了呢?「秋後算帳」雖不致於,但打壓打壓你們的後輩總可以的吧。

總之,這二日於讀卷官們夠折磨人,馮過這些準進士們可就算是徹底解放嘍。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