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二十九章 掄才大典
與鄉、會試不同,因皇帝主持的特殊性,在殿試開始前,除了殿試的主考官由皇帝本人親自擔任以外,皇帝還會在殿試舉辦前,任命讀卷官和執事官兩類殿試考官,組織和輔理殿試的各項事宜。

讀卷官是負責閱卷與向皇帝進讀試卷的官員,執事官則是各類輔理官的總稱。各類官員聽從皇帝的命令,各司其職,共同保證殿試各環節的正常舉行。

殿試讀卷官由禮部在殿試前幾天提前奏請,皇帝親自任命。殿試後,讀卷官閱考生試卷,詳定其高下,並選出優秀試卷為皇帝進讀,以供皇帝欽定鼎甲排名。

定初時,皇帝任命讀卷官不拘出身高低,多途任用。隨著科舉一途在明代選士方式中逐漸佔據主要地位,自成化二年殿試,讀卷官的出身基本實現進士化。

殿試執事官的人選,亦由禮部在殿試前奏請皇帝批準。

殿試執事官的種類包括提調官、監試官、受卷官、彌封官、掌卷官、巡綽官、印卷官、供給官。各類官員官職不同,職責分明,共同保證殿試各程序的正常運行。

殿考是整個殿試程序的開端,殿考當日皇帝親臨考場,主持策士。因皇帝「親行之」的高規格,殿試有著非常嚴格的儀製要求。

讀卷官由內閣大學士和五部(禮部除外)、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正官及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充任,提調官由禮部尚書、侍郎擔任,監試用監察禦史二人,其餘受卷、彌封、掌卷等官則由翰林、春坊等衙門官員充任,巡綽有內等子,後勤供應由禮部和光祿寺。幾乎所有在京文職衙門都參與這三年一度的大典。

殿試考生與鄉試、會試考生一樣,所需的試捲紙以及筆、墨、硯均需自備,草卷、正卷各備紙十二張。

殿試隻考「時務策」一道,明祖曾禦製策問,但以後隻由翰林院學士,特別是內閣大學士預擬試題,呈皇帝圈定,考生的對策要求「惟務直陳」,限一千字以上。

相比詩賦的浮華,策問就實在得多,可以讓考生自由發表見解,針對國家現實進行思考,避免了死記硬背,也有利於統治者甄選出所需要的經世之才,順應了科舉考試趨成熟的必然要求。

殿試隻考時務策一道題,著重考察考生的實際能力。發問的形式大抵是先回顧歷史,一般是說完遠古的堯、舜、禹三代,再說漢、昌、楚。之後便是闡述現在艱難的時局,說說皇帝自己的見解,再問問考生:這應該如何應對呢?歸根結底,殿試考的就是歷史,皇帝相信「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再說的通俗些,策文不是一種單向的文體,而是君臣交流的雙向文體,包括製策和對策,製策即皇帝出的策題,對策即是指士子針對皇帝撰擬的策題而抒發議論、提出建議和一種文體,總體而言,策文就是「帝有所問,士有所答」的應用文體。

策文大多與時事政治有關,透過策文,不難看出皇帝尤其關注哪些國家事務,皇帝處理這些國家事務的態度又如何。

太祖主持殿試時,當時關注到了教化和刑罰的問題,並且針對人情不一的現實狀況,更加傾向於施行刑罰。所以他在製策時雖然提及天子教化人民是遵從天命之舉,但轉而又以「古先哲王設以刑以弼五教」為例,指出古先哲王也做不到讓所有人都依從教化,所以又不得已要施行「五刑」,這很明顯就是在暗示考生肯定刑罰才能得到青睞。

那一屆的狀元也領悟到了這一點,在其對策提及先古聖王也不得不以五刑治國。

又如仁宗皇帝提出了一個個社會問題,即災診存,民不安生,盜賊猖狂,邊方有動,向士子們發出了「財充而食足,不知如此何可以臻此?」的疑問。毋庸置疑,如果這些社會問題不得到基本解決,大定的財政狀況不會樂觀到哪裏去。當然,這是太平時期的製策。到了戰爭漸漸頻繁時,軍餉糧草的不充足又在製策中體現出來。

當然,士子們大多是學習四書五經,經濟知識儲備未必充足,提出的對策也趨於泛泛而談,但士子們還是敢於直接批判實際存在的社會問題的。

崇寧帝出的這個題目就比較率性了,其實幹脆就是要讓貢士們歌功頌德。

大定正式封雲明國主段和譽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為了表示鄭重,大定還特意派遣儒臣鍾震、黃漸為冊封使前往大理冊封,同時還賞賜了定行日曆一冊。這是雲明與大定朝臣屬關係首次正式確立,對於雙方都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在內憂外患剛凸顯之初的節點,更得大書特書哪。嗯,這是要慰新晉進士之心,告訴這些官場後起之秀,咱大定的國際地位是杠杠滴,別瞎怎呼,更別唱反調,要保持與朝廷的完全一致,未嘗沒有敲打警醒之意,當今聖上用心良苦哪。這節骨眼,你們這些官場初哥就別談啥個性了,可勁的誇就得。

這樣的考題,答起來完全沒難度,答題方向是固定的,無非是看誰更能深挖此事件背後蘊含的政治動向。

政治正確嘛,在皇帝眼裏,臣子只需依從皇帝的想法對答行事即可。所以在殿試中,尚未步入官場的士子如果在對策中忤逆聖上,是要冒著一定風險的。

命題作文哪,馮過答起來毫無壓力。科舉到了這階段,比拚的已不僅僅是文字功底,在此之前已見分曉,此時比較的還有出身、年齡、樣貌、氣度、氣運等等。像馮過這樣的南京「會元」,殿試幾無可能跌出二甲,至於一鼎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至於殿試試卷,則是由白宣紙裱成,前部為素頁,備寫履歷三代,後面為朱絲格界直(線),備寫策文。

另給草卷一本,供起草之用。試卷、草卷由禮部備辦,入場唱名時發給。貢士對策不限字數,但不得少於一千字。考試時間以一日為限,不準給燭,不能完卷者,列入三甲之末。

算算時間,大抵有四個時辰,這對殿中這數百考試機器而言原非難題,但總有心理素質差的呀。身處皇宮,可謂是到達了人生巔峰,那叫一個心情激蕩,偏生沒法釋放這無處安放的激情。

要知道,幾乎所有的朝中重臣皆在場,監察禦史素有「火眼金睛」之稱,正黑著臉扮包大人呢,可萬萬不能被他們在小本本上記上那麼一筆,惹不起哪。

大定立國之初,為了加強對國家的管理,監察百官,肅清整治,太祖建立了一套極其完備的監察制度,具體說來就是在歷朝歷代監察體制的基礎上新增了六科給事中,並且在全國十三個行省設立十三道監察禦史,形成了獨特的台諫制度。

其實監察禦史並不是大定的初創,建立於大昌,卻在大定發揚光大。在大定,監察禦史隸屬於都察院,最高長官為都察禦史,正二品,大九卿之一,但普通的禦史官職並不高,是正七品官,權力範圍卻空前大,不論是國家大事,例如打仗、科舉、教育,還是小事,如皇帝娶媳婦,太子出閣之類,監察禦史都可以建言——

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劫,或封章奏勃。在內兩京刷卷,巡視京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屯在視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在外巡按、清軍,提督學校,巡鹽,茶馬,巡酒,巡關,攢運、印馬、屯田。

那禦史是怎麼發揮監察職能的呢?監察禦史們巡察視事,發現有不好的地方需要改進或者有不法之事,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大事奏裁,小事主斷——

命監察禦史、按察司分巡官,一二歲或二三歲照刷,所以革姦宄也。在內有京畿道,外各有按察司、分巡道,分頒降印信,皆為照刷文卷而設,尚慮歲久不舉後將無稽,又欽定憲綱載照刷言狀之條目,欽降諸司職掌,分照刷文卷之衙門,廟算神謀,周慎詳密,所謂有典有則,貽厥子孫者也,所謂文武之政布在方策者也。

總之,得罪不起。

也正因如此,有那抗壓能力弱的不免坐立難安——其實是趺坐著,面前一張小桌子,得保持姿勢端正,幾個時辰下來還真的是「勞其筋骨」了,卻不至於「餓其體膚」。

考試到中午的時候,由光祿寺造辦午餐,午餐規格如下:

每桌,茶食五楪,果子五楪,按酒五般,點心一楪,湯二品,飯一分,菜四色,酒五鍾。進士每名饅頭二箇,湯一碗。禮部晚宴並早粥,用鹿一隻,豬二口,羊三隻,鵝十二隻,熝豬肉八十斤。粳米三鬥,火熏三腿,雞蛋一百箇,豆腐五十連,煮粥豬肉五斤。油、醋各二瓶,醬六斤鹽十斤,細粉五十斤,花椒十兩七錢,胡椒五兩,香蕈、麻菇各五兩,香油六斤,酒九十瓶。

可見,殿試酒飯是有固定份例和規製的,總體比較豐盛,可以滿足考生及各類考官的身體需求。參試考生的午餐規格比考官簡單,每人饅頭兩個,湯一碗。

別嫌午餐差,熬過這一關便算是守得雲開見月明了。

馮過先在稿紙上答卷,又慢慢的謄寫到答題卷上。看看沙漏,已過了申時,這一天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再答卷,委實疲憊不堪,乾脆舉手示意答卷完畢,第一個出了集英殿。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