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三十四章 拭目以待
馮過還真不是胡亂奉承。

進士中一甲三人,殿試後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殿試、朝考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職。

傳臚大典授予進士之後,還要進行一次考試,叫朝考,這次朝考主要為了選拔庶吉士。庶吉士要入常館進一步深造。沒有錄取為庶吉士的進士授官,其品級主要是六、七品,所授的官以兩種形式最多:一是部院的主事,司級官裡的最低官,正六品;二是授予知縣,正七品。

知縣和主事的缺額最多,而且都屬於學習階段,進士授知縣也是授一些簡缺的知縣,三年以後調同省缺分較重要的縣任知縣。這是進士大多數人的任官情況,也有授其他官職的。

雖說中了進士都會授官,但大定「冗官」現象嚴重,由於待選官比較多,因此也會出現待缺現象。

陳亮雖然桀驁不馴,以布衣身分,連上五疏,由於奏疏直言不諱,遭到了當道者的忌恨,更是得罪了官家,但其才氣超邁、志量非凡,實乃國士者也。

這樣一個在朝野間俱有名望的風流人物,且身具才華,即便有不容其者亦不好明裏打壓,皇帝也不好將他的名次列至末等,即便不能位列一鼎甲,二甲居前定是有的。

至於「東京夢華報」,馮過想著的是將它辦成一份文學期刊,汴京名士雲集,只要肯花心思不愁約不到稿,至少資哲這位國子監祭酒就可以好好「利用」的嘛。當然,他隻提出大方向,實際操作還得靠馮去疾。

無語的是,最關鍵的一點他竟是從未考慮過,那就是自己能不能留京。或者,這便是自信?!

四月十二日,早朝後,崇寧帝來到集英殿,內閣三位輔臣蔡京、趙挺之及費宏各執數份試卷同入。

常佶揮揮手:「有煩三位閣老了。」

三人應了一聲,首輔蔡京率先讀卷。

殿試的第三天有一個「讀卷」儀式,讀卷官們東西序立,然後按官職的高低依次跪在禦前讀卷。每讀完一份,即由司禮監官將試卷呈於禦案。視皇帝之旨決定是否繼續讀卷,直到下旨免讀。讀卷結束後,讀卷官們退門外候旨。

殿試讀卷是判定考生殿試策問之優劣等第的過程,是殿試排名的決定性環節。嚴格把控殿試讀卷能挑選出來真正優秀之才,從而保證不會有舞弊的情況出現。

定初,皇帝對國家各個方面的把控達到極致,皇權在讀卷環節有絕對的威懾力。

但隨著大定皇權的逐漸削弱,與內閣地位的提高,皇帝在殿試讀卷環節的權力輻射範圍受到限制,甚至出現了「去取之柄則在內閣」的局面。

因殿試考生人數眾多,皇帝不可能親自批閱所有試卷,故任命有才學的大臣為讀卷官。

為保證閱卷質量,防止讀卷官作弊,減小閣臣在閱卷環節的影響力,皇帝針對閱卷過程中的不合理之處,對殿試閱卷的規則進行了完善。

仁宗以前,試卷轉送及讀卷官閱卷程序並不十分嚴格。

按例,讀卷官應將所閱之卷分為三個等次,匯總後由一等中選出進讀的一甲試卷。但在將試卷分送各讀卷官以前,閣臣已提前將備選的一甲試卷選出,不會分送。其餘試卷則分送到各讀卷官處閱卷,並分為上一等、次二等兩個等級。

閱卷完畢後由內閣進行匯總,上一等定為二甲,次二等則定為三甲。進讀的一甲試卷完全由閣臣決定,進一步講,其實是由權力最大、官位最高的內閣讀卷官掌握鼎甲人選的選擇權。

為革除其弊,保障殿試的公平性,禮部尚書席書建議,為防止殿試閱卷時發**弊現象,試卷應該「糊名混送」,鼎甲三名的人選亦應由眾讀卷官共同商議決定。

此外,他還向仁宗建議,「彌封官不得預送,讀卷官退朝直宿禮部」,不得回宿私第。

起初仁宗並未同意,但席書堅持再次上疏,陳述利弊,最終徵得皇帝同意,並將「彌封官不得預送」、「讀卷官退朝直宿禮部」著為令。

讀卷官向皇帝進讀的試卷是擬定備選的鼎甲試卷,由皇帝欽點狀元,榜眼,探花。

讀卷官在閱卷過程中,先根據考生答策的內容,將試卷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並從上等中選出一甲備選試卷,次日一早,再將備選試卷向皇帝進讀,由皇帝確定鼎甲名次。

在殿試讀卷過程中,因為皇帝政務繁忙,大臣閱卷到預分三甲試卷這一環節,皇帝很難顧及。

定初由於皇帝「治尚嚴峻」,弊端並未暴露,但隨著內閣權力的擴大,一甲試卷的預備卷與二三甲進士名單,基本由閣臣決定。也就是說,殿試讀卷與分甲定次環節,皇帝的權力輻射範圍逐漸受到限制。

仁宗天啟五年之前,讀卷官一直向皇帝進讀一甲試卷三卷。而鼎甲人數只有狀元、榜眼、探花三名,故皇帝僅對讀卷官進呈的三卷試卷進行順序上的調整,確定三人排名,並沒有更大的選擇空間。

天啟八年殿試,仁宗為改變閣臣決定鼎甲人選的局面,下令將試卷進讀數量由三卷增至六卷。

讀卷官提前將六卷分為「優」與「稍優」兩個等級,每等級各三卷,供世宗參考。進呈試卷數量的增加,擴大了皇帝在欽定鼎甲排名時的選擇範圍。

天啟十四年,世宗再次下令,將進讀試卷進一步增加至十二卷。此後一直保持著進呈十二卷的定例。

讀卷官在提前將其分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四卷。進呈後,世宗各覽一周,評定甲次,在一甲三卷卷首各有批語。

皇帝親題批語,既是皇帝對殿試、對考生看重的表現,又是其博學、高明的體現。

仁宗在品評試卷之時,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並未完全按照讀卷官所擬的試卷等次確定結果,鼎甲的人選與排名,完全由皇帝的「聖意」決定,讀卷官的預排名僅起到參考作用。

另外,仁宗皇帝還首創了殿試讀卷官迴避制度——若有子侄血屬應試,讀卷官理應主動奏請皇帝,申請迴避。

通過這種方式,皇帝改變了內閣操縱一甲人選的局面,在增強殿試的公平性的同時,達到了擴張殿試取士權的目的。

內閣三位輔臣,一人讀四卷,乃是在兩日時間內從數百份試卷中遴選出來的,但今科這命題作文可容發揮的餘地並不多,要想入選一鼎甲還需運氣加持。

皇帝靜靜的一直聽三輔蘇轍讀罷,不置可否,笑著問:「依三位老大人所見,今科一鼎甲會是哪三人?」

自是年逾古稀、三入內閣的政壇不老松蔡京回答:「試卷糊名,臣等不知。」

常佶顯得有些無奈:「你們倒知避嫌,也罷……」

「聯聽聞永康陳同甫才識過人,名動天下,乃是南京會試第三,想來殿試是必名列前茅的。」皇帝似在自言自語:「還有那延平黃勉仲博學多才,精於禮經,名次定然不低。」

三名閣老皆是默然不語,聽著皇帝喃喃自語。

皇帝在確定殿試甲次時,有時也摻雜著政治考量,甚至會為了朝堂的穩固,違背本心取士。

有時皇會因考生姓名的隱含意義,將擬定的一甲名次進行變更。

另外,鼎甲進士作為全體考生的表率,代表著整個官員群體的形象。因此,外觀條件是否合格亦是確定一甲人選時需要考慮的條件之一。考生的才學甚佳,但如果外觀條件不合格,亦有可能更改其排名。

甚至,皇帝有時將夢的內容作為依據,確定殿試甲次。如洪武十八年殿試,初擬花綸為第一,練子寧、黃子澄分別為第二、三名。傳臚前夜,太祖夢到「一巨釘綴白絲數縷,悠揚日下」,遂將花綸置為第三。進呈試卷中有一丁顯,太祖因其姓氏「丁」與夢中「巨釘」相和,其名「顯」形似日下絲縷,遂取丁顯為第一。

總而言之,殿試鼎甲排名的確定是皇帝和內閣、讀卷官共同參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影響最終排名的因素有很多。

內閣、讀卷官的參與權雖不可忽視,但毋庸置疑,皇帝掌握最終的決定權,皇帝對鼎甲排名的確定是無條件的。從整體上看,大定殿試讀卷各項規則的完善過程,就是皇帝的取士權擴張的過程。

內閣輔臣皆是政壇老手,雖然平素少不得要與皇權「抗爭」,這時卻是任由皇帝「乾綱獨斷」。

皇帝笑吟吟的說道:「上饒馮改之文采斐然,幾闋詞傳唱天下,時文寫的花團錦簇,更會寫話本小說,那本《菜根譚》朕也讀過,用筆辛辣、措詞老到,委實不錯。朕還聽說此子只有十六歲,卻連奪院試案首、鄉試解元和南京會試第一,聯若點其為狀元,可就是『連中三元』了。不過,聯又聽聞其有潘安之姿,若點為探花亦是一樁美談。」

「罷了,揭名吧。」

內侍揭開糊名封條,皇帝看看讀卷官推薦的一鼎甲試卷,稍一沉吟,乃笑道:「此般排名甚得聯意,準了。」

蔡京三人皆道:「聖上英明。」

皇帝道:「填榜吧。」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