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魁天下
三日後,狀元率諸進士上表謝恩。

上表謝恩環節也有著嚴格的禮製規定。作為殿試的一個重要環節,與殿考一樣,上表謝恩儀的舉行地點也在主殿集英殿。

進表謝恩舉行的前一天,鴻臚寺官設表案於皇極殿門之東。至日早、內侍衛設鹵簿駕。鴻臚寺官引狀元捧表置於案。退立丹墀、禦道稍東。其諸士以次序立。上具皮弁服、禦集英殿。執事官行叩頭禮、畢。鴻臚寺官奏請升殿。導駕官前導、上升座。作堂下樂。鳴鞭。文武百官各具朝服行禮、侍班如常儀。鴻臚寺官引狀元及進士入班。贊四拜。贊進表。鴻臚寺官舉表案置於殿中、贊宣表目。禮部官跪、宣表目、訖。俯伏、興。徹案狀元及進士、又四拜禮、畢。鳴鞭。皇帝起駕,上表謝恩儀結束。

謝恩的基本格式是表首為「賜進士及第第一甲第一名臣某某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上言」,表末為「臣等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某年月日,賜進士及第第一甲一名臣某等謹上表」。每次上表之前,三鼎甲都會前往前一科狀元處請教謝表的寫法,並贈送給他五十兩銀子表示感謝。

忙完,次日謁先師廟,行釋菜禮。

釋奠禮,顧名思義,就是用酒食等祭品來祭奠先師孔子的禮儀;釋菜禮則是用蔬菜等物品來祭奠先師,常常在學校建成或學生入學時舉行,在禮節上較釋奠禮為輕。學校的釋奠禮按規定是在每年二月、八月上旬的第一個丁日舉行,釋菜禮在國子監於每月的朔望,即每月的初一、十五舉行。地方學校的情況有些不同,地方州縣的學校會在每年二月、八月上旬第一個丁日舉行釋菜禮來替代釋奠禮,而每月的朔望之時,也不行釋菜禮,只是由地方官員到學校「行香」來祭祀孔子。

新科進士釋菜禮則簡單些。其儀禮,包括祭奠孔子、釋褐易服及拜見祭酒、司業等。由鴻臚寺官引領新科進士到國子監先行釋菜禮。「釋菜」又名「舍采」,是祭祀先師的一種禮節。狀元祭獻孔子、四配,榜眼、探花分獻東西十哲位,二、三甲第一名分獻東西廡神位。禮畢,釋褐。釋褐畢,諸進士到彝倫堂拜謁國子監祭酒及司業。祭酒與司業受拜後,請一甲三名上堂,每人酌酒一杯,另各插金花一枝,稱為「簪花」,以示祝賀。然後以鼓樂送新進士出。

「謁先師廟,行釋菜禮」,意在提醒狀元及諸進士,在日後的為官生涯中,務必將儒家思想作為輔君輔政之道。至於說效果,至少當前是極明顯的,新科進士莫不心情激蕩,暗暗發誓要為國效力、為民請命。

再次日,國子監刻進士名字於石碑上以資紀念。

至此,殿試所有流程方算走完。

殿試的每項程序,都具有嚴格的禮儀規製和運行規則。與昌楚相比,大定的殿試程序更為完備,制度也愈加成熟。

皇帝在殿試正常運轉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此外,殿試設置在集英殿,皇帝臨軒親策,以及各個環節嚴格的儀製,都顯示出了殿試的高級別以及皇帝對殿試的重視。

皇帝親自主持或關照殿試典禮,在殿試中恩威並施,以收服臣心。

一方面,皇帝不斷向臣子和進士們彰顯天恩和寬和。如賜讀卷官宴、進士恩榮宴,都是皇帝體恤臣子的表現。

另一方面,皇帝不斷強調君權的至高無上。如殿試的各個環節儀製典禮均顯示出森嚴的等級性,可見皇帝不斷地向臣子及諸進士顯示天威,強調君權觀念。

另外,與鄉試、會試一樣,殿試之後也刊刻題名錄,又稱金榜題名錄、登科錄。題名錄的主要內容包括策題,一甲三名進士的對策,進士的籍貫、履歷等。金榜題名錄由內閣進呈後,交禮部刊刻,與會試題名錄一併交內閣收藏。新科進士也刊刻自己的殿試策,作為饋送親友的禮物。

與舉人一樣,新科進士還能得到朝廷賞賜的旗匾銀和冠服。旗匾銀又稱牌坊銀、坊價銀,是供新科進士豎旗、掛匾、建牌坊的費用,使得他們能夠光宗耀祖,顯榮鄉裡。新科進士賞旗匾銀三十兩,從戶部領取。後來,一甲三名增加五十兩,為八十兩。在地方上,政府為了表彰新科進士,也會紛紛為進士建牌坊和掛匾,這也是考中進士後帶來的最直接的政治效應。

這些都是中了進士帶來的福利待遇,光宗耀祖是一定的,雞犬升天也是自然的。

想想左溪沈氏,上沈和下沈雖然同宗共祖,但因為有沈致和的存在,上沈這一支便更為顯貴。

哦,對了,沈致和現任都察院經歷司經歷,別看十年時間還只是正六品官員,級別不高,卻職能廣泛,掌握文檔勘合、案卷出入、兵丁考核等等,也就是說是負責公文的來往,有點類似於那個時空的秘書或是辦公室主任。

可想而知的是馮過三元及第的喜報傳回,馮家定必會是一番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喜慶景象。從此,馮氏家族亦可掛上「書香門第」的招牌了。那一座座牌坊便是一道道無上榮光,其影響力文字不足以描。

接下來便是授官了。

大定進士甲等和名次很重要,授官原則上是根據成績決定的。但定初時期,進士選官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沒有形成固定的標準。

嚴格上來說,舉人通過會試已經取得了入仕的資格,之所以要舉行殿試,為的就是排定位次,以便於吏部授官。不過除了殿試名次以外,進士的年齡也會影響具體的授職,年齡越大授官難度越大。

洪武時期進士選官尚顯粗糙,也沒有一個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比如洪武四年廷試結束後,規定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授員外郎,第二、三名授主事,二甲前十七名授主事,二甲十七名至三甲一百名分授知縣、縣丞。

很明顯,定初時是以甲等名次為標準,授予新科進士相應官職的。但到了洪武十八年時,又有一些細微的變化。

第一甲第一名從六品,第二、三名正七品,俱賜進士及第;第二甲從七品,賜進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賜同進士出身。這一科以甲等定品級,不分具體位次。

洪武二十六年,一甲一名授翰林院修撰,一甲二、三名授翰林院編修,其餘二甲、三甲進士分送各衙門辦事,內外以次兼除。可以看出,從這一年開始,才開了狀元、榜眼、探花授翰林院官的頭。

有一點是需要說明的,也就是從這一科開始,規定了二甲進士在沒有授官以前為從七品頂戴,三甲進士為正八品頂戴,可以按照相應的品級支取俸祿。在其後的吏部銓選過程中,原則上規定官職不應低於這個標準。

一甲進士的授官情況確定以後,二甲、三甲進士的授官仍然在調整之中。

由於二、三甲進士沒有固定的授官制度,所以從洪武時期就推出了一個觀政的制度。觀政又名辦事、隸事、試政,實際就是試用期,主要是職前培訓和實習。

新科進士觀政的時間並不長,一般都是六個月。不過這也不是說所有進士在觀政六個月後就可以授實職,這又需要按照甲等名次進行輪流授職。通俗地理解就是,成績最好的進士,六個月可以得到實授,而排名靠後的,則要等到前面的進士授完職才能輪到,當然這個時間比較長,但最長不會超過三年。

《吏部職掌·文選清吏司·進士除授》規定:二甲進士在內除主事,在外除知州;三甲進士在內評事、太常寺博士、中書舍人、行人等官,在外推官、知縣。

需要補充的是,雖然朝廷規定二甲進士「內除主事」,但由於人數較多,兩京六部的官缺又較少,所以一多半二甲進士會外放知州。以品級來看,知州高於主事,可大定官場向來重內輕外,大部分人二甲進士都不願外放。因此往往託病不願外任。事實上,三甲進士也是如此,以放外任為畏途。

另外,朝廷為了照顧苦巴巴地在吏部候補的三甲進士,也出台了一些幫扶政策,這幾個在吏部候補的進士稱為「守部進士」。

三甲守部進士未及題選部職之期,酌其年久勤勞,選除在京中、行等官。意思就是這個幾個進士反而不需要外放,百分百任小京官。

官場習氣認為京官品級再低也比外官優越,所以寧可在京為七品也不願在外為五品。所以「守部進士」反而還成了讓人羨慕的香餑餑,十分搶手。

呵呵,馮過可沒這些煩惱,他過些日子直接去翰林院報道便可。

嗯,翰林院大佬是熟人費宏,這位老鄉從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講直升翰林院大學士,真乃人生贏家,入閣可期也。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